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23

第23章 日本的能乐、狂言和木偶戏

能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话剧,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其他三种戏剧形式是歌舞伎、狂言和木偶,都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与狂言相比,能剧是一种象征性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则不同,它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乐

能乐表演的要素首先是舞台。能乐的舞台,本来是在室外,现在一般都在大建筑物里面,能乐舞台本身就是艺术品。主台长宽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树建成,上面覆盖神道风格的屋顶,另外建有一座通往舞台的桥(“桥悬”)。在主台的右边和后面是乐师和合唱团所在的地方。后墙上面绘有松树,这是所有节目所使用的惟一背景,布景由演员的词汇和合唱来创造。舞台后面有三四个乐师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当剧情需要时则打大鼓。合唱(“纵队”)坐在舞台的右边,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歌唱出主角的话语和思想。

其次是面具、角色、服装和道具。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过能乐的海内外人士首先通过著名的面具了解能乐,这些面具在博物馆和特别的展览会上可以见到。能乐的面具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恶魔。用于同一个角色的面具还有不同等级,这关系到角色和戏剧将如何表演。欢乐和悲伤可以通过同一个面具来表现,而仅仅需要稍稍调整。一般说来,只有主角带面具,但是在有些剧目中伴角也带面具。但是配角、配角的伴角以及儿童角均不戴面具。

如同面具一样,能乐中鲜艳奢华的服装也非常著名,这与能乐的光秃秃的舞台和拘谨的动作相比,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角服装厚达五层,还有用锦缎制作的外套。演员穿上这套行头营造出威严伟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还要加上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效果非凡。

主角和配角可以用手势表达复杂的意思,通过使用道具,这种手势语言的效果得到加强。最常见的道具就是折扇。扇子可以用来象征一个物品,例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例如召唤或者赏月。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个“破”,再加上一个“急”。

狂言

有人认为狂言起源于8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娱乐在以后的几个世纪演变为猿乐(滑稽戏)。到14世纪的时候,在猿乐剧团中,表演严肃的能剧的剧团和表演诙谐的狂言的剧团有了明显的分别。作为能剧的一个部分,狂言得到军事贵族的支持,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以后,狂言由家族剧团维持下来,主要是出云和小仓流派。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狂言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两场能剧中穿插的独立的喜剧,但是这个词也指狂言的演出者在能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叫爱狂言)。在能剧中的狂言角色,有些是能剧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狂言是通向两场能剧之间的过渡桥梁。在后面一种情况下,狂言表演者独自在舞台上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剧情。这种讲解给能剧的主角足够时间换装,并且,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未受过教育的观众来说,这样做也便于理解剧情。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就简单多了。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多数狂言剧不使用假面具,虽然有50个剧目使用假面具,通常也是使用在非人类的角色,例如:动物、神灵和鬼魂。与能剧的表演者毫无表情比起来,狂言的表演者大量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以达到喜剧效果。

日本的木偶戏

日本的木偶戏称为“文乐”,这个词来源于“文乐座”,实际上是存活到近代的惟一一个商业木偶剧团的名称。木偶戏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是17—18世纪发展起来的日本四种古典舞台艺术形式之一。木偶戏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这个词汇本身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

18世纪后期,由于歌舞伎的兴起,木偶剧的影响逐渐衰微,剧院一家家关门,直到最后只剩下文乐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但木偶剧的生存只能靠政府的支持。

日本的木偶有真人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大小,由若干个部件构成:木制的头、肩膀、躯干、手臂、腿以及服装。头上有个带有控制线的夹子,用来控制眼睛、嘴巴和眉毛的移动。这个夹子塞进肩膀中央的一个洞内。手臂和腿用绳子吊在肩膀上,在躯干的部位有一个竹子做成的箍形成臀部形状。女性木偶的脸部一般是不能移动的,另外,因为和服已经覆盖了下半身,所以一般也就不用添加腿脚。

操作者将自己的左手从衣服后面的一个洞伸进去抓住头部的夹子,用右手移动木偶的右臂。托住一个武士木偶对于操作者的耐力和体力是重大考验,因为这样的木偶重达2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