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22

第22章 日本的歌舞伎

歌舞伎(かぶき)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了将近400年。在日本的近世初期,时常举行御灵会以祭拜在战乱中死于非命的人。后来御灵会便发展成风行全国的风流舞。而所谓的歌舞伎舞,则是以风流舞为基础而发展成的一种不戴面具、动作整齐划一的舞台艺能。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给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对一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阿国歌舞伎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的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的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后经过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入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女歌舞伎

17世纪时日本的一些都市中出现了大批的游女,她们以华丽的团体舞蹈在门口招揽顾客,后来这些游女便被称做“游女歌舞伎”。她们纷纷效仿阿国竞相演出歌舞伎,到19世纪明治时代,日本这门传统艺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古典的戏剧。后来各地也都成立了游女歌舞伎座,从而风行全国。一些武士为争夺女优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厮杀。到宽永6年,幕府以伤风败俗为由,下令禁止了游女歌舞伎及所有的女性艺人。

男歌舞伎

直到1653年,政府才允许男歌舞伎上演。但是,代之而起的男歌舞伎都是一些美少年,他们以表演舞蹈和惊险的杂技为主,但也兼有男同性恋卖淫等活动。为此,与女歌舞伎一样也遭禁止。后来,由于接受了剪掉刘海和不跳煽情舞蹈等条件,于次年才被允许继续上演。这就是只有男子演出的所谓的“野郎歌舞伎”,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即旦角。歌舞伎演员为世袭制,代代相传。当时以江户(今东京)、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歌舞伎成了市民喜爱观赏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与浮世绘

江户时代,描写风景及百姓的风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画被称为“浮世绘”。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低廉,并易于购买。18世纪中叶,由于歌舞伎的繁盛以及木版技术的进步,浮世绘深受人们欢迎。于是以画美女而闻名的大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和喜多川歌磨先后出现。他们的绘画通常都表现非常雅致而美丽的日本女性,但是作品没有个性、缺乏活力,而且往往暗示出当时社会颓废的一面。

现代歌舞伎

在日本,目前的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箫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埃及等国演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这些都是欣赏歌舞伎表演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