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21

第21章 日本的文学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日本著名女作家,本姓藤原,因为父兄都任“式部丞”(官名)。紫式部27岁时嫁给47岁的藤原宣孝,宣孝另外还有三个妻子,儿子的年龄跟紫式部相差不多。当时女性的适婚年龄是16岁左右,所以,紫式部算是晚婚。平安时代的婚姻制度是“访妻制”,即女子虽已婚,却依然住娘家,丈夫想见老婆,就得去“访妻”。由于紫式部争强好胜,男人很难取悦于她。据说有一次宣孝真的生气了,到紫式部家时连门都没进,丟下一张留言条转身便走。留言写道:“我现在要到另一个比你温柔的女人那边去。”紫式部看完,便在留言条上回道:“像你这种拈花惹草的男人,恐怕没有哪个女人能够真心待你并与你水乳交融。”正是这种冷淡、好胜、自尊心极强的个性,导致了紫式部婚姻的不幸。紫式部与宣孝婚后生下一女,三年后便成为寡妇。这意料不及的人生遭遇,使得年轻的紫式部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无措。在孀居岁月的孤独清冷之中,早年的学养和积蕴于内心的种种憧憬与感受,反而被激活、流淌,犹如春蚕吐丝一般,将心中的情愫编织为锦绣文章。充满感叹和诗意的作品刚一出世,很快便被传抄,并得到人们的喜欢和欣赏,人们惊叹作者那精湛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感知力,更深深地为作品那洋溢着悲剧格调的独特美感所折服。伴随着小说的传播,紫式部的才女声名传至宫廷。于是她被征召入宫,在天皇的中宫彰子名下做了一名宫廷女官。几年后天皇死去,彰子被尊为皇太后,紫式部仍然随侍于彰子身边,两年后或许是出于健康原因,她辞去宫中之职。家居一年之后因病辞世,享年仅37岁。据日本学者考证,《源氏物语》的写作始于紫式部入宫之前,是陆续完成并公诸于世的。在她出仕中宫之后,仍然未间断其写作,竟持续十几年之久,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完成了这部举世不朽的文学巨著。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塑造的女主角紫姬曾被传诵一时,后人都称她为紫式部。在日文中,“物语”一词的意思是“故事”或“杂谈”。物语文学是日本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源氏物语》便是日本物语文学的优秀代表。《源氏物语》是一部充满浪漫诗意的长篇作品,小说共54回,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41回之前是前半部,写的是源氏的故事。源氏本是天皇桐壶与一爱嫔生下的儿子。长大后相貌堂堂,多才多艺,极受天皇宠爱。哪知他竟与皇妃藤壶(亦即源氏的继母)私通,并生下一子。此后,源氏凭着他的才情与特殊权势,狂热地追逐女性,前后与近20位妇女有染。但其异母兄长接任皇位后,源氏一落千丈,被逐山乡。后来,冷泉天皇(即源氏与藤壶的私生子)登基,源氏东山再起,执掌朝廷,享尽荣华富贵。谁料到了晚年,源氏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下一子起名叫薰。懊丧的源氏视为上苍报应,不久正妻死去,万念俱灰的源氏看破红尘,只身遁入空门。小说从42回到结束,写的是源氏之子薰与某佛家信徒家的两个妙龄女郎及另一少女浮舟之间的爱情纠葛。

《源氏物语》近百万字,规模宏大,出场人物有400多个,时间跨度长达70年。它是日本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不仅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世界上最早问世的长篇小说,比欧洲第一部小说集《十日谈》早300多年,比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唐吉诃德》要早将近600年。这部日本巨著中广泛地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文,引用唐代白居易的诗句达90余处。书中时常出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氛,因此,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一种意外的亲切感。

正如白居易对于绝代佳人杨玉环的不幸命运、以及她与唐明皇的爱情悲剧的无穷感慨一样,紫式部以其才华横溢的著作《源氏物语》表述了她对于人生缺憾的深刻感悟——理想的人生毕竟不可寻觅,宫廷这个充斥着阴谋与争斗的富贵繁华绝不是纯洁美好感情能够立足的一片乐土。不过,尽管这部小说表现出少见的对于权力社会观察与揭示的犀利透辟,但小说所着重抒写的却是作者那不能自已的深沉叹息——她惋惜青春与爱情的转瞬即逝,在种种外部原因的压抑摧折之下,这些人生中的至美至珍竟然犹如梦幻般缥缈易逝,令人为之感叹。这就是《源氏物语》这部古典杰作留给后人的一点独特启示。

清少纳言与《枕草子》

清少纳言(せいしょうなごん)是日本平安中期女作家。清是她的姓,是清原的简略,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职称。生于世代文官家庭,能读汉书。从她的作品推测,约生于965年。991年进宫任皇后的女官。1000年皇后死后,清少纳言离开宫廷,做了前摄津守藤原栋世的后妻。晚年落发为尼。清少纳言的个性跟紫式部完全不同。16岁时嫁给比大她一岁的橘则光,翌年生一子。离婚后仍与橘则光维系着兄妹关系。可以看出,清少纳言的个性与紫式部的确不同。她随和而且极富人情味。清少纳言的生平逸事流于坊间的很少。据考,清少纳言为歌人之后,家学渊源,才华横溢。她嫁了三次,生有一子一女。《枕草子》(MAKURASOUSI)一书得以流传后世,据说是其子女努力的结果。《枕草子》描述的是日本宫廷生活,是清少纳言奉伺中宫藤原定子的时期,差不多从27岁左右至37岁左右,这短短的不到十年期间,乃是清少纳言一生最幸福的时节。当时皇妾身边有三四十个女官。但清少纳言是个才女,入宫不久便显现出她的才华与机智,加上温柔明朗的个性,没过多少时日,便成为宫廷“文艺沙龙”的主角。显赫的宫廷生活过了七八年,由于皇妾失宠后病逝,清少纳言也失去她在后宫的地位。

其实,继清少纳言之后才是紫式部,紫式部的主子是天皇的另一个爱妾即中宫彰子。或许是嫉妒心所致,紫式部视清少纳言为眼中钉,更在《紫式部日记》中严厉批评:“清少纳言是个自鸣得意、自命不凡的人。别看她好像聪明伶俐,随手写来就是汉字文章,仔细阅读,还是可以找得出许多缺点。”由此可知,紫式部的个性的确有点排外。可怜的清少纳言只得隐居在洛东,不久又剃度为尼,最后行踪不明,谁也不知道她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总之,清少纳言与紫式部不仅同一时代,而且都是在同一宫廷,享有同等地位的后宫女官,不仅各自都有大部头著作,而且均为万古留芳的女文豪。清少纳言的随笔作品《枕草子》执笔于宫中供职的时候,成书于离开宫廷之后。作品记叙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内容分为:一是描写四季、山川、鱼、鸟等自然景象与动物;二是叙述在宫廷的见闻和皇后定子一族的荣衰;三是抒发作者对人生和现实的感慨。

在《枕草子》之前,日本已经出现了物语文学和日记文学,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文学奠定了基础。《枕草子》的意思就是放在枕边随意翻阅的笔记,草子就是草稿的意思。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文字优美、含蓄,颇具日本式的风趣、幽默。作者善于捕捉瞬间的印象和感受,其中不乏女性的细腻和别样情思。我们不妨看看她文中的题目便可知其一二:四时的情趣、扫兴的事、惊喜的事、过去的事、担心的事、感人的事、论男人、山寺晚钟、月下的雪景……在清少纳言看来,许多事情都是“很有意思的”。她的观察细腻而微妙:“刨冰中放进甘蔗汁,盛在新的金碗里;梅花上积满了雪;美丽的孩子在吃草莓。这些都是高雅的。”

《枕草子》可以说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它与江户时代的大量浮世绘经典画作荟萃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极具直观和想象的“日本格调”。

俳句作家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まつおばしょう)(1644—1694年)生于伊贺上野,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芭蕉本名松尾宗房、松尾藤七郎,通称忠右卫门,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他10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的贞门俳谐。江户时代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后来他在甲州逗留期间又作有《俳谐次韵》、《武藏曲》、《虚栗》等。直到完成了《猿蓑》才正式确立了“蕉风俳谐”的风格。松尾芭蕉的主要作品有:《荒野纪行》、《鹿岛纪行》、《幻住庵记》、《深处的小路》、《俳谐七步集》等。他的风格主要是表现作者纤细的感觉,表达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俳句,又名“发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俳句一般以三句十七音组成一首短诗,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所以,又称为十七音诗。在形式上,这种小形体诗歌的特点是它的音数、句数有明显限制,这些特点影响着感情抒发方式,要求作者把表现的事物和情思必须高度压缩、提炼。俳句原为俳谐连歌的第一句,17世纪被诗人松尾芭蕉提倡后,始成为独立的诗体。

芥川龙之介的短暂人生

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生于明治二十五年(1893年)三月一日,由于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所以起名为龙之介。生母于32岁时生下他,8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龙之介被舅父芥川家收为养子,而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非同一般。所以,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的必修科目。或许是环境使然,再加上天资聪颖,龙之介阅读的书籍涉猎甚广,使之日后不但是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士。芥川在小学时的成绩就非常优秀,尤其显示出了文学方面的才华,四年级时就能写出很有水平的俳句。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中国的《西游记》和《水浒传》。上大学后,他和高中时期的同学创办了第三次《新思潮》。此后受到失恋的影响,创作了以虚无感为背景的《罗生门》。后经人介绍参加了夏目漱石举办的木曜会,受到漱石的赏识而成为他的门生。五年之后,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发表了小说《鼻》。

可以说芥川是时代的牺牲品,他有着世纪末的渊博学问,而又不堪忍受旧道德的重荷,于是在新时代的黎明中倒下了。也就是说,芥川龙之介不满社会对自我的重压,又无力抗争,最终企图在调和两者的矛盾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他对资本主义体制、道德和现代社会的种种束缚非常的不满,而对马克思主义抱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不相信通过与资本主义斗争就能够改变人类的命运。对于社会和人生采取一半肯定、一半否定的态度。他的《某傻子的一生》、《侏儒的话》就是解剖自己世界观的自白书。他“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实际上,他已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企图笃信基督教来再寻找精神的寄托,但现实的压迫使他遭受更重的折磨,无法再相信上帝能创造奇迹来解救他不幸的命运。1927年35岁时,终于服安眠药自杀,在风华正茂时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芥川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他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川端康成及其文学成就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明治32年(1899年)生于大阪。川端家是一个比较显赫的旧家族,父亲非常喜欢中国的诗词和山水画。川端一两岁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继作古,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这位敏感的少年此后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也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里的诗情,同时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少年的川端康成聪颖过人,早早就闯入书海诗林,广泛地涉猎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对《源氏物语》更是爱不释手。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他写作的时候,少年时代那种似歌的旋律,仍然回荡在他的心间。他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至此,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僻的气质所扭曲,心中充盈着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友善的中学生能这样平等待她,自然也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于是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的友情和淡淡的爱情。《伊豆的舞女》就是川端这段经历的真实描述。《雪国》描写主人公驹子沦为艺伎,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但是,谈何容易,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情。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统统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昭和43年(1986年),川端康成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之后,由于川端在文学上的造诣,他参加了呼吁世界和平的七人委员会,在夏威夷大学做讲师。但由于受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的刺激,昭和47年(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也在家里以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在死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遗书,因为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从川端康成的死,我们似乎亦能看到武士道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绝对不是轻描淡写的。

夏目漱石和他的作品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生于1867年的东京,是家中的幼子。很小就被送到盐原家做养子,当时并不叫夏目漱石。所以小时候漱石并没有受到什么亲情的关爱。漱石从小就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所以还在中学时就转到了汉学塾。由于这个缘故,便形成了日后漱石的儒教伦理观和东洋美学意识。夏目漱石18岁进入大学预科。22岁时,重新改姓夏目,号漱石。24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但是,也就是从这时起,夏目漱石开始悲观厌世,读研究生时就患了重度的神经衰弱症。

明治28年(1985年),他突然辞去研究生院的工作,到四国松山中学做了一名英语教师。在松山的一年间,收集了小说《少爷》的素材。次年到了熊本,在那里结婚并生活了四年。明治33年(1900年),夏目漱石作为文部省的留学生到英国伦敦留学。明治36年(1903年),回到东京,从此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发表了《我是猫》等作品。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畅游于美的世界中,被称为“余裕派”。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明暗》、《心》、《三四郎》等。大正五年(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的创作岁月虽然只有十年,但仍不愧为日本的一代文豪。被喻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有关他的研究论文或书籍,数量多得可说是日本第一。有人说,若要日本人选出一个能代表日本近代文学的作家,十人中有九人会选夏目漱石。在日本甚至有专门收集夏目漱石出版物的图书馆。因为夏目漱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个有个性的批评家、俳句作家、画家兼学者。

直到今天我们仍可瞻仰到夏目漱石的尊容,因为2002年以前发行的1千日元的纸币上印有他的头像。

三岛由纪夫的短暂人生

三岛由纪夫(みしまゆきお)(1925—1970年),本名平冈公威,官僚家庭出身。6岁起在学习院受教育长达13年之久。在校期间,由于受日本浪漫派的影响,同时开始用现在的笔名发表习作。1944年考入东京大学法学部,1946年经唯美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推荐,发表短篇小说《烟草》,从此正式进入文坛。1947年大学毕业后考取高等文官,分配到大藏省(财政部)银行局任职,8个月后辞职,成为专业作家。1949年发表《虚伪的告白》,奠定了作家地位。在他进入文坛的20年中,总共写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300多篇,仅新潮社一家就出版了他的全集36卷。戏曲集《近代能乐》(1956年)曾在一些国家公演,受到欢迎。他生前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由于三岛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进行侵略战争,他感到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于是他沉浸在种种疯狂的梦想中,以为自己是“追求日本传统美的最后一个年轻人”,是“颓废期的最后一个皇帝”,并幻想着死亡实际上是病态的所谓的美。1970年11月,三岛由纪夫煽动军队组织武装政变失败,遂切腹自杀。

在中国,三岛由纪夫也是最受争议的日本作家,他在向我们展示唯美的文学作品的同时,又在宣传他的天皇论和军国主义思想。可以这样说,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思想上谬误多端,艺术成就上不容抹煞的复杂人物。

大江健三郎的成就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けんさんろう),1935年出生在爱媛县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衷于阅读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发表《奇妙的工作》。在这一年里,大江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自此,大江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同年,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生涯来说,1963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头。在这一年里,他的长子大江光出世了。原本这应该是一桩喜事,却给这位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婴儿的头盖骨先天缺损,脑组织外溢。虽经治疗免于夭折,但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还去广岛参加了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有关调查,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可以认为,这两件都与死亡相关的事件给这位敏感的作家带来了难以言喻的苦恼和极为强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的威胁与大的全人类的核爆威胁的“死”联系在一起,并不自觉地将这种生活态度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发表了《个人的体验》(1964年)和《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年)等一系列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具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文艺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1964年)、《洪水淹没我的灵魂》(1968年)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总之,大江健三郎毫无疑问也是日本文坛上一位颇具成就的大文学家。

北野武的风格

北野武(きたのたけし),1947年生于东京,艺名彼得武,是80年代日本著名相声(漫才)演员,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1989年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其后相继导演了《那个夏季,最宁静的海》(1991年)、《小奏鸣曲》(1993年)、《大家都在干什么?》(1995年)、《坏孩子的天空》(1996年)、《花火》(1997年)和《菊次郎的夏天》(1998年)等影片。北野武是90年代日本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1995年因驾驶摩托车发生意外,造成半边面部瘫痪。

北野武的作品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以及武士道的剖腹自杀等都体现出这个民族对死亡有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而北野武的风格正是日本这一民族特性的曲折体现。在北野武对死、对肉体的冷漠上,我们可以看到其浓厚的武士道情节,以及对于生命的唯美近于病态的眷恋。从这点上看,北野武的作品应该是非常本土和日本式的。冷静和克制与东方人的内敛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日本直到今天仍然还是男权社会,所以其价值取向普遍表现为过分地看重刚强、冷静、忍耐等品格,而对所谓“女性化的”一些品格则不屑一顾。而北野武的作品正是不折不扣的男权主义的典型代表。而且,北野武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他的电影几乎都是在充满男性主义色彩的同时,揭示男性内心深处的敏感和脆弱。所以,北野武的风格明显地包含着两重极端性,即极端的冷酷与极端的感伤。

渡边淳一与他的情爱文学

现代日本文坛的畅销作家渡边淳一(わたなべじゅんいち),昭和8年(1933年)出生于北海道上砂川,昭和44年(1969年)到东京发展,在此之前的36年间,都在北海道生活。少年时代,透过学校的国语老师启蒙,开始接触文学,后来考进札幌医科大学就读。大学时期的渡边淳一对于文学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心。昭和29年(1954年)即21岁时发表处女作。毕业后获得整形外科医师国家考试合格资格,曾担任整形外科医生和医大讲师。大多数人或许还不知道,渡边淳一过去还曾经是拥有博士头衔的整形外科医生,其作品也多次涉及心脏移植、医疗过失等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这段时期曾经发表多篇小说。

渡边淳一外表斯文、含蓄,甚至稍微有些腼腆和害羞,但他擅长冷静地观察人生、剖析人性。他写作的手法细致而华丽,晚期作品更专注于描绘男女情爱,确立了日本现代情爱文学的典范。

平成7年(1996年),在日本经济新闻连载《失乐园》,掀起一阵中年出轨的风潮,他的名气也因此到达了颠峰。《失乐园》先后被改编后拍摄成同名电视剧和电影。甚至有许多人按照小说中的场景,前往当地观光,促使旅游业企划了一系列的“失乐园之旅”,一时蔚为风行。

最近渡边淳一在他的新作《幻觉》中,首次将“手术刀”伸向了心理治疗领域,大胆剖析了精神诊治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他在接受《读卖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说,心理学科与文学有着许多相近之处,自己很早以前就对此产生了兴趣。然而,从外科医生崇尚客观性的立场出发,他总对心理治疗抱着怀疑的眼光,始终保持冷静旁观的态度。

虽然性和爱欲差不多是渡边淳一小说的基本主题。然而他的作品并不是通俗性爱小说一类的东西,而是有着耐人寻味的日本文化内涵,同时反映了现代日本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