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20

第20章 日本的节 假日

日本的节日很多。既有全国性节日,又有地方性节日。在全国性节日当中,既有国家法定节日,也有民间风俗性节日。

元旦(1月1日)

日语中也叫“元日”、“新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与我国一样过旧历年,并且同我国的春节一样具有驱逐魔鬼、迎接神灵的含义。甚至许多过年风俗如除夕夜去庙宇敲钟、喝屠苏酒、拜年、给小孩压岁钱等也与我国风俗相似。不过也有许多做法与我国的春节不同。比如:除夕之前大门口搭建松枝门(日语为“门松”かどまつ),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还在门松上悬挂避邪的稻草绳。新年期间的食品也很有特色。如除夕夜吃荞麦面条,初一到初三吃事先做好的盒装冷餐和用年糕等许多食物做成的“杂煮”。除夕夜和新年期间到寺庙或神社去参拜等等。明治维新以后,新年和其他法定节日一样改为按公历庆祝,但过年的风俗却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并且又增加了互相寄送贺年卡等新的内容。

成人节(1月15日)

日本的成人节源于古代,而日本古代的成人仪礼受到过中国“冠礼”的影响,所谓“冠礼”,是指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一种加冠的礼仪。从加冠这天起,冠者便被社会承认为已经成年。日本仿我国旧礼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11年(公元683年)。成人礼仪从前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并且具有多重性格的礼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原始的成年礼仪包括体力考验、性的允诺以及身体的变形装饰等内容,它是以肉体的变化使个人自觉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变化,以确立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较之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现在的成人礼仪无疑是象征性的,但其文化内涵仍然一如既往。从2000年开始,日本政府把每年1月第二周的星期一正式称为“成人节”,即庆祝年满20周岁的青年成为具有公民权的“大人”的节日。每到这一天,20岁的青年男女,都穿着节日盛装,前往参加“成人式”。特别是姑娘们,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张罗着这一天的和服。节日当天,她们身穿色彩艳丽的大袖管“振袖”(ふりそて)和服,围着雪白毛茸茸的裘领,丰姿绰约,如花似锦。从这一天开始,他们等于向世人宣告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春分节(3月21日前后)

原为“春季皇灵祭”,在皇灵殿等处祭奠天皇祖先的神灵。1948年制定节日法时被定为国家节日,但基于政教分离原则改为现称,其含义亦改为“赞美自然,爱惜生物”。春天的到来即立春被指定在新年第二个月份的第三或者第四日。立春的纪念活动有些在二月三日或四日举行。虽然这个时候刚好是日本最冷的冬日,但日本人在这一天里开门开窗,一边喊着“鬼出去,福进来”,一边撒豆子。据说,在这天吃掉与年龄数相等数目的豆子,会有利于健康。这种习惯原来是在宫廷里面,在阴历年的最后一天举行,象征着将鬼和冬天的寒冷以及阴郁驱逐出去,并且欢迎新的明亮的春天的到来。

绿节(4月29日)

昭和天皇裕仁的生日,其在位时已是国家法定节日,裕仁死后改为现称,仍被保留为国家法定节日。

宪法纪念日(5月3日)

为纪念现行《日本国宪法》,1947年开始付诸实施而设立的节日。

男孩节(5月5日)

男孩节,在日本的黄金周期间。这一节日原称端午节,显然是从中国传入的。江户时代以后,端午节改为男孩节,而且明显地带有武家遗风,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在户外用高竿悬挂鲤鱼旗(武士所用旗帜的变种)。在公元14世纪的室町时代,只有武士家才有资格在竹竿上悬挂这种风筝。鲤鱼旗在天空迎风摆动,犹如在大海里遨游。传说鲤鱼是能够勇敢地跃上“龙门”的,所以用它来祝愿男孩子像鲤鱼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同时还摆放武士人偶即人行、战帽和盔甲等。在我国已经淡化了的端午节放鲤鱼型风筝的习俗,其实起源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据说鲤鱼在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黄河中游的龙门处,如果能逆流而上,越过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头地成为龙。那一条条迎风起舞的鲤鱼,表达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战乱不停的室町时代,曾被武士们所效仿。男孩节是专门为男孩子设立的节日,用意首先在于祈祷他们健康成长和将来事业成功,也为使男孩子从小就能养成尚武的精神,期望将来能够武艺高超,做个出人头地的英雄。在日本的古代,五月被认为是一年之中最糟糕的月份,而五月的第五天就更不吉利。所以“端午节”一开始也是作为一种净化仪式而来的。正因为如此,在端午节这一天,日本人有在鸢尾草的盆里洗热水澡的习俗。传统认为,这种叶子具有驱邪的功效。同时,人们还要吃粽子和柏饼(年糕的一种),并在屋顶插放菖蒲、艾蒿等(在我国也有此习俗),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

敬老日(9月15日)

这个节日于1966年设立,其法定含义为“向多年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老年人表示敬意,并祝老年人长寿”。

体育节(10月10日)

这一天是为纪念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而设立的节日。意在鼓励人们“热爱体育,锻炼体魄”。每年10月10日,全国放假一天,各地除举办一些综合性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外,更多的人是到户外从事登山旅行、划船等。

文化节(11月3日)

明治天皇睦仁的生日,1927年被定为“明治节”。1948年制定《节日法》时定为文化节,其宗旨是“热爱自由与和平,崇尚文化”。

勤劳感谢日(11月23日)

原是举行“新尝祭”的日子,即天皇要在这一天举行将新收获的谷物奉献于诸神灵前的仪式。1948年改为勤劳感谢日,其法定宗旨是“尊重勤劳,祝贺生产,国民互相感谢”。

天皇诞辰日(12月23日)

现天皇明仁的生日,1988年即位后被定为国家节日。在这一天,天皇、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将在皇宫城楼上接见前去祝贺的国民。

女孩节(3月3日)

这一天又叫玩偶节,也叫桃花节(因为女孩节是旧历三月三日,比阳历三月三日约迟一个月,正好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而得名)。女孩节是一年一度专为女孩乞求幸福和健康成长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家家户户摆放着穿着传统宫廷装束的木偶玩具娃娃(人行)和桃花,还供奉一种钻石形状的米饼和干米团。玩偶节来源于古代的关于仪式涤罪的信念。人们相信,人类的罪行和污秽可以通过在河边的净化仪式中冲洗干净。现在演变成为祝愿女孩子将来幸福的节日。这一天,女孩子们穿着漂亮的和服,邀来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坐在古装玩偶前面,尽情地吃、喝、玩耍,愉快地欢度自己的节日。据说过去在我国,小孩子出生以后,家里也要做布娃娃,以祈祷孩子健康成长。日本的这个风俗据说是在日本古代的平安朝时代从我国传入的,但当时的娃娃是用竹子做骨架,再糊上纸做的衣服,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穿着和服的玩偶(雏人行)。

七夕(7月7日)

这是中国的传说与日本古老的习俗的融合。牛郎和织女被隔在银河两岸,只能在每年的7月7日相会。日本的七夕节始于圣武天皇天平六年。这一天人们把写有诗歌、心愿的色纸系在竹竿上。据说凡是这天许下的愿都能得以实现。今天,在日本许多地方都在庆祝七夕,特别是在东北的仙台尤为隆重。人们在庆祝银河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一年一度的相会的同时,在自己家的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把五彩诗笺装饰在细竹上,祈祷女孩子的手艺像织女一样灵巧,所以也叫“乞巧节”。

盂兰盆节(8月15日左右)

在日本又叫“盆”节。“盆”是一年一度迎接和安慰祖先亡灵的日子。据说,祖先的亡灵在这个日子会来到家里。按照传统,“盆”节本来是在阴历7月的第17日,但现在的人们一般都在7月13日到15日纪念,有些地区是在8月13日到15日。到这一天,人们点火欢迎祖先的亡灵,次日又点燃送别火,送祖先的亡灵回去。在“盆”节期间,许多公司和商店都休假,因为在异地工作的人得与全家一道回去。这就是有名的全国省亲“大移动”。如同黄金周以及我国的春节一样,一到这个时候,全国的交通都会异常地拥挤。在一些街道、城镇和农村的人还要穿着夏季和服跳盂兰盆舞。

赏月(阴历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

在中秋时节月圆的时候,人们聚在一起,用麦芒装饰门窗,以酒和饭团供奉月神,共同欣赏满月,祈祷顺利度过美好的秋天。这在日本也叫“月见”。这个习俗最初也是起源我国,据记载是平安时期传播到日本的。

赏樱(3月初)

在日本的大多数地方,象征日本民族魂的樱花自南向北漫山遍野盛开。日本人在樱花树下举行野餐,尽情游乐。江户时期以来,在樱花树下野餐的习俗一直在日本普通百姓当中十分流行。我们可以从江户时代流传至今的浮世绘上看到当时赏樱花的情景,与今天没有两样。

七、五、三节(11月15日)

这一天是3岁和5岁男孩、3岁和7岁的女孩参拜神社的日子。在日本人看来,4和死同音,相对来说奇数比较吉利,所以选了3、5、7这三个年龄段。每到这一天,3岁和5岁的男孩、3岁和7岁的女孩都要穿上正规的和服去参拜神社,以此保佑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这一天,父母亲会到商店里购买一种叫做千岁糖的糖果给孩子,据说此糖果可让孩子长寿。节日这一天,全家人吃红豆米饭和带头尾的鳊鱼。

情人节(2月14日)

在节日很多的日本,情人节算不上什么大的节日,因为情人节的主角是年轻人。再说,情人节毕竟是个“舶来品”。但是,日本人以其特有的兼收并蓄的本领,硬是将情人节也给涂上一层厚厚的日本特色。虽然日本的经济目前仍处在无情的萧条之中,但日本人一年要过两个情人节。那便是除了真正的情人节外,在一个月之后的3月14日,日本人又过一个自己的情人节,并将其称作“白色情人节”。或许是日本人礼尚往来的传统习惯使然,在情人节接到礼物的人于3月14日这天回馈对方,以示谢意。而食品糕点业界则利用这个机会大捞一把。在北海道有一种名牌的巧克力和糕点,就叫“白色恋人”。难怪一些年轻人愤愤不平地说,“白色情人节纯粹是商界的一个阴谋”。情人节本是青年女子向青年男子吐露心声的日子,这一点在日本虽然是主流,但内涵显然在扩大。最主要的一点,是除了“言情”之外,更搀杂了不少“言谢”的成分。谢谁呢?男上司、男同事、男同学、男网友、甚至于家中的父亲、兄弟、丈夫,谢谢他们这一年来对自己的关照。于是,日本情人节市场上的巧克力便分成了两类:一种是用来送给情人们的,日语叫“本命巧克力”;另一类是用来“言谢”的,日语的叫“义理巧克力”。这样又是情又是理的,自然引起了女性们的一些抱怨:为什么情人节光是女人送东西给男人?应该打破男女关系的界限,只要是有情人谁送谁应该都是可以的。

圣诞节(12月25日)

西方盛行的基督诞生祭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始在日本逐渐流行起来。而且,在日本的圣诞节期间,还可以享受休假的待遇。

年末聚会(“忘年会”)

也即年末聚会。从12月开始,日本的差不多每家公司和部门都会在酒吧和饭馆举行年末聚会,叫做“忘年会”。这些聚会是为了感谢人们一年来的勤奋工作,把一年中的不快统统忘掉,然后轻轻松松地、全力以赴地投入次年的工作。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类聚会,不同年龄不同团体的人包括学生和公司雇员,都忙碌着策划这类活动。

黄金周(从4月底到5月5日的一周期间)

4月对于刚刚开始新学年的学生、新的公司雇员来说,是比较紧张的时候,4月也刚好是新的日本财政年度的开始。但是,从4月末开始,许多人都有机会休息一周到10天,比如4月29日的“绿节”,5月3日的“宪法纪念日”,以及5月5日的“男孩节”。另外,自从1985年以来,“五月四日”也被指定为公共节假日。因此,这段时间在日本被称为“黄金周”。这段时间,天气温暖晴朗,适合短途旅行。全日本的旅游胜地都挤满熙熙攘攘的游客。

“暑中问候”和“中元送礼”(7月15日到8月8日)

“暑中问候”是在7、8月间向亲友和需要感谢的人发出的问候式明信片。日本的邮政部还专门发行与元旦的贺年片类似的“暑中问候”专用明信片。近几年,不少日本人用电脑自己动手制作充满个人情感和别具特色的私人明信片。在日本,梅雨季节一过,除了北海道以外全国都变得非常热。在这个时段的日本,高温高湿,十分闷热,人们体力消耗很大,也极容易生病。因此,“暑中问候”是从人们互相问候平安而形成的一种习惯。现在不仅在朋友、亲戚个人之间进行问候,而且已经变成了公司、商社之间的礼节了。与此相对,还有一个“寒中问候”,但是也许是因为与贺年重合的缘故,不像“暑中问候”那样盛行。

到了7月中旬,还有一件不可忽略的事情是“中元送礼”。“中元节”原来是道教的活动,后来与同一时期进行的佛教的“盂兰盆节”以及日本人把一年分成前半和后半的习惯结合起来,个人或公司向关照过自己的人送礼、向祖先供奉,以及祝贺前半年平安的活动。

岁暮(年末岁月)

“岁暮”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岁末送礼,与“中元送礼”相似,都是给平日得到关照的人们表示感谢而送礼。所不同的是,“岁暮”是在年末的送礼活动。这样一来,本来就忙的年末就显得更忙。百货公司等商家,把这次活动看作是提高销售额的极好机会,摆满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适合于送礼的商品,不少商家甚至代顾客把包装十分漂亮的礼品送到指定的人家。

大晦日(大年三十)

每个月的30日称作“晦日”,又写成“三十日”。因此,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作“大晦日”,即“大年三十”。因为在日本,元旦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大晦日”也显得非常热闹。日本的NHK电视台(相当于我国的中央电视台)播放“红白歌唱比赛”(类似于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12时开始所有的寺庙敲打“除夜之钟”。人们一边听着钟响,一边吃“过年荞麦面”,迎接新年。到了第二天,大家就一起去参拜神社。

厕所日(11月10日)

日本厕所协会于1986年1月在“第一届厕所讨论会”上决定每年11月10日为“厕所日”。每到这一天,各地会组织一些与卫生有关的活动,如在公共场所义务清理垃圾等。

在日本还有很多纪念日和活动:如5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8月6日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日;8月15日为战争结束纪念日;8月16日叫京都“大文字”送灵火等。

此外,日本各地颇具特色的乡土传统活动有:秋田县横手地区的“做雪屋”(新年期间)、札幌的雪祭(2月的第一个星期五至星期天)、博多市的“顿达节”(5月3日至15日)、祗园节(7月1日至29日)、青森的“睡魔”节(8月3日至7日)、仙台的七夕节(8月6日至8日)、秋田的竿灯节(8月5日至7日)、德岛的阿波舞(8月15日至18日)、长崎的重阳节(10月7日至9日)、京都的时代节(10月22日)、“驱懒节”(12月31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