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19

第19章 日本的武士道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之上。可以说,武士道是日本民族在自己特定的生存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极其复杂、甚至有些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情感倾向。在狭隘的、孤独的生存空间中,武士道利用自身的能力保留其独特的品格和风雅,并令世人对其产生迷信和崇拜。但当它得到发展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极其残忍的一面,又是非常可怕的,遇到适当的蛊惑和诱发因素,很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武士的核心要义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据史料记载,武士社会的清规戒律非常严格,武士家庭的教育也极为严厉。男孩子如果不幸生为武士家族,那么从小就得学习“忍”。“忍”字是“心上有刃”,也即必须用刀压抑自我。没有饭吃要忍,没有娱乐要忍,没有老婆要忍,受到委屈也要忍。总之,凡事都得忍。等到孩子无论任何处境都能忍耐时,才进一步进行武术和其他技能的训练。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的是在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即农、工、渔、商)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武士道强调对自己的良心要负起“耻”的责任。所以,武士道强调宁可死也决不能受辱,更不可做出丢脸的事。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生”。即如何才能活得更有意义,如何才能完满地了结自己的“死”,以及如何才能在临死时走得无怨无悔。所有这些,都是武士们终生思考的课题。武士认同命运的安排,对于无法避免的事情选择平静的服从,即便是死亡。武士道虽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其思想起源却与中国的儒学思想渊源很深。武士道的“道”,就是取自孟子学说里的“道”。孟子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认为“道”是做人的道德标准,孟子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教诲,成为日本武士的基本行为准则。有人以为武士道是轻视生命的,其实武士道并不提倡随便拼命的愚勇,而是“应该活时决不轻生,应该死时决不偷生”。

武士的魔鬼训练

16世纪的某日深夜,在日本江户(今东京)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两个武士正进行一场决斗。只见寒光一闪,其中一人倒下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但人们都知道胜者的儿子就是当时才六岁的木曾昌义,就是他,后来成为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士。决斗后的第二天深夜,木曾昌义就被父亲叫去,父亲用刀抵着木曾昌义幼小的背脊说:到树林里去,那里有个死人,旁边有块石头,你要用他的血在石头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杀了你。从此,残忍的、血腥的武士道的影子深深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其实,何止木曾昌义,几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类似的魔鬼训练。在武士道的训练里,还有一项重要的训练,那就是克制满腹牢骚,以培养不屈不挠的勇气。此外还有“礼”的训练等。这些训练的目的主要是禁欲。即喜怒哀乐都不得形于色,以避免因自己的情绪而影响他人。对一个武士而言,把情感流露于外表,不是男子汉应有的作风,要成为一个受人称赞的武士,就必须克制人性最自然的情感,真正做到“喜怒不露于言表”。因此,武士还要做到沉默寡言,因为言多必失。在武士看来,借着言语来表达思想未免太肤浅了,他们要的是行动。如果你有机会去拜访一个正遇不幸的武士,你会看到他那红着双眼而泪水未干的脸上,依然一如往昔地绽放着笑容来欢迎你。事实上,武士即使被他人刀扎身上,依然能够保持笑容。由于这种抑制情感的功夫必须时时处处保持,所以他们会借着其他的方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书法、朗诵诗歌等。有的时候武士会微笑着突然拔刀杀人。

武士的“刀”与“勇”。刀是武士的象征,没有刀的武士也就不叫武士了。在武士道里,刀是武士力量和武勇的象征。如果说刀是武士的灵魂的话,那么,勇敢就是武士身份的刀鞘,因为刀和勇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武士虽然喜欢用刀,但他们谴责不正当的用刀。在他们看来,任意地乱挥刀剑的武士,不是卑怯者也是虚张声势者。一个沉着冷静的人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用刀剑的最佳时机。但是,真正恰当的时机是很少见的。

武士不能逞“匹夫之勇”,就像手中的刀剑,是时机时才能出鞘,但也绝不是说遇事可以退缩。相反,武士道注重“勇气”的培养。威猛、忍耐、勇敢、豪迈,这些都很容易打动年轻人的心,只要再加上实践要领,便比较容易地练就一代年轻人。所以,这些武士都是从年少时就开始竞技比赛,以君子之争来培养勇气。但武士道亦认为,并不是一味地向前,一味的牺牲就是勇气。武士若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任意地牺牲性命,这种血气之勇与盗贼没有任何区别。

武士之所以为武士,就在于他们知道退一步以成全忠节;武士之所以为武士,就在于他们知道战死沙场以成全节义。勇气的另一面就是沉着。也就是说,勇气必须借助于稳定的心情冷静地表现出来。所谓冷静就是指静止状态的勇气。果敢的行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冷静就是勇气的静态表现。一个真正的武士一定会持续稳定地保持着这种冷静的心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决不会惊慌失措。应该说武士道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由于训练后的武士的思想在长期封闭、压抑的作用下,变得阴翳、寡欢,而后导致了日本整个民族思想的孤独性和狭隘性。

武士道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应该说,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它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12世纪末,出现了以源赖朝为首的关东武士集团,结束了以天皇为首的古代王朝政治,开创了以幕府为中心的中世武家政治。随着庄园的发展,领主为了保卫和扩大自己的领地而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寺院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也组织“僧兵”之类的武力团体。地方官们为了地方治安更需要加强自己的武装。这样,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成为脱离农业生产的武士,从而产生了武士阶级。武士有佩刀的特权(一般百姓不许带刀),可以就地杀死对武士有无礼行为或对其上司有不敬的庶民。武士在法律上禁止成为生产者,从农民缴纳的年贡(租米)中取得俸禄,成为寄生阶级。封建领主(诸侯或大名)向农民收取年贡,然后由封建领主作为俸禄分配给每一个家臣武士。由于武士的生活完全依赖领主,因此,领主与武士之间在经济上建立起了牢固的依附关系。武士隶属于领主,必须为领主无条件服务。为了巩固武家的统治,1232年(四条天皇贞承元年)制定了代表武士阶级利益和思想意识的第一部武家法典《贞永式目》(即《御成败式目》)。这部法典和古代的大宝律令不同,是以武士的道德伦理为规范,以封建领主和家臣的相互关系为准则而制定的。它明确规定了守护、地头等家臣的身份和任务,各级武士都要严守岗位,绝对忠于自己的主人,树立了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并且提倡儒家的“三纲五常”,以达到臣忠君、子孝父、妻从夫的要求。显然这部武家法典是以中国的儒学为其主要内容,是在禅宗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当时日本已从古代国家演变成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上和禅宗思想一致,所以禅宗传到日本就受到举国上下的欢迎。

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武士道精神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出现了陆海两个所谓的“军神”,即桔周太和广濑武夫。他们的“忠魂奕奕永报皇恩”和“七生人间报国恩”的精神被当时的宣传机器大肆宣扬,助长了军国主义气焰,起到了极其恶劣的作用。樱井忠温写了两本日俄战争的实录《肉弹》和《枪后》。他在《肉弹》中说“身体消为旅顺鬼,灵魂不忘七生忠”,着力宣扬了武士道精神。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猖獗和古代武士道精神进一步得到张扬的时代。日本的军政头目曾一再强调:这场战争(指太平洋战争)不是军备与军备的较量,而是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在国内宣扬“死的哲学”,推行“臣民教育”,驱使国民走上战场,在国外则大肆屠杀中国、朝鲜和东南亚人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过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基本上得到清算。但仍不能否认战后的日本仍然保留着武士的形象,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一部分人对过去日本侵略中国、朝鲜和东南亚的错误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电影、电视和文学中把昔日武士切腹自杀当作神话来宣传。“英勇”的武士形象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被崇拜,甚至武士道精神还“借尸还魂”。1970年文学家三岛由纪夫为复辟天皇制,煽动自卫队政变失败而切腹自杀,就是典型的证明。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废除了封建的身份等级,职业武士的特殊身份也被废除,此后武士在日本逐渐消失。武士虽然已经消失,但武士道的精神,武士道的思想,却仍然对日本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们承认,武士道在形式上已经没落了,并且永远不可能从形式上复活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它在日本人的行为中依旧清晰可见。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够从武士道中找到久远的根源或较有说服力的诠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老百姓生活景况也不好,粮食都是配给制,不够吃时一般人就在黑市上买。当时有一位法官叫山口良忠,由于自己是审判罪人的法官,所以不能带头做出违法的事,最后他选择了活活饿死。山口良忠并不是武士,但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的武士道精神。从媒体上我们也经常了解到,前几年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一些大公司的老总因公司亏损、倒闭,觉得无法面对世人,无法向员工交代而剖腹、跳楼自杀的也不是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日本人对生死都比较淡薄。他们可以为民族、为国家、为天皇“视死如归”;可以为上级的狭隘利益“大义大节”而死;还可以为亲戚朋友、父母兄弟的所谓“小义小节”而死;甚至为自己的失败、耻辱和欲望的不能得到满足而切腹自杀。日本人的这种生死观是有其传统即历史渊源的,而这种历史渊源就是武士道精神。

进到21世纪,日本年轻人似乎越来越远离武士道精神。因此,不少日本人(特别是老人)对此忧心忡忡,以为下一代日本人没有了武士道精神,就会失去大和民族的魂,最终导致国家民族的衰败。由此,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心目中处于何等地位已显而易见。

成也武士道,败也武士道

从总体上看,武士道精神带给日本的好处是整个民族的团队意识。在最近百年里,日本就是靠着这种意识,不断地发展壮大着自己。有人甚至说:日本近代化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武士道精神。但是,武士道思想的狭隘性、局限性和极端性也给日本以及周边国家带来了灾难,而且它扼杀了日本人的个性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低下也与武士道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注重男权的武士道,使得日本女性时至今日仍没有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经济发达的日本今天仍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多数日本人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态度,都不能摆脱武士道阴魂的影响。包括日本与邻国的摩擦、首相参拜供奉战犯的神社、自卫队性质的改变以及派兵到伊拉克等等,你能说所有这些都与阴魂不散的武士道没有干系吗?所以,用“成也武士道,败也武士道”这句话来评价日本的武士道,似乎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