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14755200000020

第20章 通货膨胀在捣谁的乱?(1)

1.“买不起”与“卖不动”

王强拿出瘪瘪的钱包,看着里面的几十元散钞,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再这样下去只能回老家了。”

王强是湖北人,高中毕业后跟着老乡在建筑工地上混了几年,后来跟着一位老乡来到北京,在一家高校做瓦工,工作轻松了不少,每年也能存下点钱。干了一年后,他让老婆和6岁的孩子也过来了。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这一决策是多么错误,原本每个月都有结余的工资,不知为什么忽然就不够用了。

“儿子,去买半斤肉。别扣钱买零食了,要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

儿子没有其他缺点,就是喜欢从家里拿点零钱,或者在帮忙买东西的时候少买点,顺便买点零食。平时也就算了,这个月的生活费所剩无几,可禁不住折腾。

“嗯!”

儿子王小强应了声,高高兴兴地走了。十分钟后,王小强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小块肉。

王强随手接过肉往菜板上一放,拿起刀刚要切,却发现肉只有小小的一块,估计也就是三两多。原本就很烦躁的王强火气腾腾地就上来了。他将刀一放,大步走出厨房,来到正在玩玩具的小强身边,一把将他提了起来。

“我让你馋嘴!我让你馋嘴!”巴掌结实地落在了王小强屁股上。

“我没有!我没有!”

听着儿子的狡辩,王强的火气更大了。

“干什么呢,又打儿子了?”

正在这时,小强的妈妈回来了。

“你还敢买肉啊,都快二十元一斤了,把我的肉割下来去卖,估计也值不了这个钱。”小强妈妈一边脱外套,一边不停地唠叨着。

王强一愣:“二十元一斤?”

“是啊,我刚才在路上听着几个老太太议论的。”

王强一听,不由得鼻子一酸,赶紧将儿子扶起来,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差不多一个月没沾猪肉了,没想到价格涨了这么多,居然冤枉了自己的儿子。

价格上涨是近几年的热点,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物价开始猛涨,尤其是消费类物品的价格,猪肉价格涨了,蔬菜价格涨了,食用油的价格也涨了,除了工业类消费品,好像没有不涨的。按理说,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正常的,但当价格一个月就涨了一半甚至翻倍长的时候,靠工资生存的老百姓就支撑不住了。2007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上涨了55.8%,引起了政府高层的严重关切。然而,价格上涨并没有就此止步,经过三年多的冲击,猪肉价格直逼20元/斤大关。猪肉价超过牛肉价,从全国范围来说,这可能是史无前例的事了。

肉价上涨的结果是,老百姓连呼:“买不起!”,肉摊则高叫:“卖不动!”这显然是一对矛盾。当老百姓在为最常用的日常消费品价格犯愁的时候,应该说经济运行肯定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当然,并不是只有猪肉的价格在涨。诙谐的老百姓还创造了几个新词来形容各种物价的上涨:“糖高宗”,说的是糖价太高了;“蒜你狠”,是指大蒜价格涨得离谱了;“盐如玉”,这个几乎是无人不知了。其他的还有“豆你玩”、“姜你军”、“玉米疯”,当我们惊叹老百姓的才智时,又不得不为其中掺杂的郁闷而叹息。

以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产品为例,看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原因。按照通常的经济学常识,价格上涨往往是由于供给不足和需求旺盛引起的。从这一点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有道理的。以2010年为例,世界各地遭受了较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全球农产品供应显著减少。而从整体趋势上来看,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也变得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农产品出口大国纷纷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尤其是减少了粮食的出口,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当年,受持续干旱的影响,俄罗斯部分森林发生火灾,导致粮食减产了将近四分之一。随即,俄罗斯宣布暂停谷物出口。我国西南部地区同样由于大旱影响,盛产甘蔗的广西深受影响,甘蔗受灾面积高达400万亩,严重影响了食糖的出口。

在供给减少的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却日益旺盛。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增无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截止2050年,全球人口将再增30亿人左右,而粮食需求将增长70%。一方面是有效供给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需求的持续增长,供需缺口理所当然地日益扩大。如此一来,农产品的价格只能是节节攀升了。

当然,供需失衡只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基础原因,短期内的流动性货币过多、投机性热钱侵袭、收入与成本增长拉动等因素,也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连普通老百姓都懂得了经济学术语——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而在2010年的流行语排行榜上,“物价”和“物价上涨”是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面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值,老百姓并不买账,因为在他们看来物价上涨的幅度要远大于官方所公布的。

那么为什么物价指数会和大家预估相差那么大呢?原因就在于在计算CPI的过程中,政府采取的是一揽子物价统计方式。也就是说,一般人认为价格变动很大的物品,可能并不在政府统计的范围内。而那些并不经常消费的物品,反而在统计范围之内。最为巧合的是,这件物品价格变动幅度并不大,这样一来物价指数当然不会太高。比如说房价涨幅很大,但其实并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政府统计的是房租;石油价格涨幅也很大,但因为属于能源,同样也不一定在统计范围之内。说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原来你最关心的东西统计局都没有统计,而碰巧这都是价格上涨幅度很大、老百姓感受最强烈的消费品。

所以说,统计局并没有作假,只不过人们不清楚CPI的统计过程和统计类别。这么多的商品,不可能一项不落地全部统计在内。

最让老百姓难以接受的是,中国的物价居然会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以电影票房消费来说,很多人指责中国消费水平低、中国人不喜欢消费,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而是票价实在太贵了。1982年,去电影院看一场最经典的《少林寺》,只要掏1毛钱就可以买一张电影票。2007年,《变形金刚》在中国上映,票价已经飙升到80元/张,25年间翻了800倍;而2011年,《变形金刚3》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则已经出现了150元/张的高额票价,29年间居然翻了1500倍。而3D版的《变形金刚3》在美国的票价为15美元/张(约合人民币96元/张),在韩国这样的票价折合成人民币约为100元/张。

这也就是说,中国影院的票价比美国和韩国都要贵。再考虑到中国与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差距,我们就会理解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为什么那么低了。据说,2007年美国平均每人在影院看6部电影,而我国平均每人在影院仅看0.1部电影。这样的消费水平的确太低了,但再看一组数据,我们就不会感到惊讶了。数据显示,美国电影票价仅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400;同样的票价在韩国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350,在我国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20。按照这一比例来计算,中国的电影院票价比美国整整贵了20倍,比韩国贵了17.5倍。

所以说,那些将中国消费水平低归之于中国人不喜欢消费的人,实在是太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了。中华民族虽然是一个崇尚节俭的民族,但中国人从来不轻视娱乐和审美活动,这方面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一直比较低,只不过是受制于物价和当前的消费水平。

只要中国的物价还在涨,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没有质的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永远不会有提升。

2.谁偷走了你的存款

很多靠自己努力买房子的年轻人,都会列一个详细的账单,以保证每个月能存下一笔钱。但让他们惊讶的是,虽然几年来工资涨了不少,但每个月存下的钱并没有增多。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是通货膨胀惹的祸。更让人忧心的是,银行的存款贬值了,即便工资的上涨幅度能够抵消物价上涨,但银行存款的利息却低于CPI,这意味着我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不仅可能没有增加存款,反而可能减少储蓄。

财富当然不会平白无故地流失,既然有人财富减少了,必然有人财富增加了。那么,在通货膨胀中,究竟谁损失了财富,谁又捞到了好处呢?

张波和王浩是亲如兄弟的好朋友,但最近却因为一笔借款翻脸了。事情是这样的:两个人大学毕业后分在了同一个单位,为了能够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起努力工作着。后来,王浩要结婚了,为了买婚房,他向张波借了15万元,加上自己的15万元存款,刚好够首付。张波很痛快地借给了王浩,两人还约定,接下来要继续努力,尽快为张波赚回首付。

3年后,张波终于也要结婚了,王浩没有丝毫迟疑,很快就从银行取了15万元还给张波。但张波发现,原本30万元能够支付100平方米新房的首付,但现在却只能支付50平方米新房的首付。张波并没有意识到存在什么问题,只不过他看中的就是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因此有点闷闷不乐。

晚上回到家里,张波和女朋友谈起这个问题,精明的女朋友告诉他,三年前的15万元,按物价指数折算后,现在最起码应该有20万元了。也就是说他借给王浩的钱,因为三年的时间跨度而贬值了5万元,而这5万元本来应该是由王浩承担的。女朋友让张波和王浩好好谈谈。

张波当然不同意女朋友的建议,但他答应再向王浩借一点钱,争取凑够首付。然而,原本手头应该还有富余的王浩,居然拒绝了张波。张波没想到王浩居然会这样,原本就有点烦躁的他忍不住说道:“要不是借钱给你,我现在也能住着100平方米的房子。因为借钱给你,我现在要多花一倍的钱。”

随即,两位好朋友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两个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引起他们争吵的原因其实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欠债人是受益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能明白张波在借款给王浩期间的损失了。

在现实中,借钱给别人的人其实就是银行的存款人,而借钱的人就是贷款人。有的人不明白:“我从来没有将钱借给别人用啊……”这是他没有意识到,他存在银行的钱,已经被银行借出去了。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财富就从存款人手中转移到了贷款人手中。

让人遗憾的是,存款的人不是富人,而更多的是穷人。这些人因为手中的钱很少,不足以用来投资,所以只能将有限的钱存在银行。原本他们指望用这些存款买房、养老,帮儿子娶媳妇,没想到辛苦挣来的财富却无缘无故地流失了。而那些贷款的人,并不是穷人,因为他们贷款是为了开办公司、扩大再生产,正是这些人吸纳了穷人转移的财富。

说句良心话,我们并没有理由指责富人,因为并不是他们造成了通货膨胀,很多企业家同样反对通货膨胀。其实,在通货膨胀中,由于普通消费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而很多工业品的价格却在持续下跌,这些企业家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这也就是说,财富通过银行转移到富人这个群体,但并不是所有的富人都能获益。

在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提到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开发商也是富人,而且是在通货膨胀中获益最多的富人。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商一直是银行贷款的主力军,近几年来,房地产贷款约占中国银行贷款总额的20%左右。这就是说,中国银行差不多五分之一的钱都在房地产开发商手中。当通货膨胀来临时,银行可能亏本,但房地产商肯定是笑到最后的人。由于通货膨胀,相当于实际上要还的款少了,而凭借贷款盖起的房子却涨了。天下可能再没有比这更便宜的事了。

当然,在借款人中,我们还会看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连官方都搞不清楚地方融资平台到底融了多少资。2010年,有媒体人士根据《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提到的“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推算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为14万亿元左右。虽然央行随即予以公开否认,但即便打个对折,贷款总额数目之大也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了。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2万亿美元。这也就是说,美国差不多欠了中国3.2万亿美元的债务。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存款的人替贷款的人买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中国也要为美国买单。如果再考虑到美元贬值等因素,中国无疑是亏大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央行当然不会不明白,中国政府也不会心中无数。但国内的通货膨胀是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管不了,能去怨别人吗?

那么,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印钞机的错吗?

3.钱袋缩水,缘于货币滥发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我们可以假设:中国市场上只有一种商品,比如说100公斤大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200元。那么大米的价格就是2元/公斤。

第一种情况下,大米的数量没变,但央行再发行100元纸币,那么大米的价格就变成了3元/公斤;第二种情况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没变,但有一半的大米出口到国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