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14755200000021

第21章 通货膨胀在捣谁的乱?(2)

第二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50公斤大米出口到国外,按照国内价格和现行汇率折算的话,可以换回大约16美元。按照我国出口结汇制度,央行就要开动印钞机印刷与16美元等额的人民币,也就是100元左右。这样一来,中国市场上的大米就只剩下50公斤,而人民币却多出了100元,变成了300元,大米的价格也就变成了6元/公斤。

不懂经济学的人第一次看到这组数据的话,肯定会目瞪口呆,谁能想到对外出口居然会引起国内通货膨胀呢?要知道,每当在媒体上看到中国出口创汇了数亿美元的时候,充满爱国情怀的老百姓可都是欢呼雀跃的。原来是我们搞错了,出口创汇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增多,更不意味着百姓利益的增多。

从这个简单的案例能够看出,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要么是流通的纸币太多了,要么是市场上的商品太少了。

那么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因为人民币“滥发”了吗?与此有关,但绝非唯一原因。一位经济学家就曾说过:“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采取比美国力度更大的救市政策,信贷增长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2009年,信贷增长高于前三年总和。尽管2010年有所收缩,但新增贷款仍是2007年的两倍以上。当大量信贷从银行体系流出时,必然会推动国内商品价格快速上涨。这种推动,先是表现为2009年国内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市,都是如此,然后,逐渐传导到消费品的价格上去。”

然而,人民币“滥发”只不过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的“出口创汇”、“出口保就业”和“出口结汇”等政策导向。事实上,美元滥发的程度远甚于人民币,但美国依然没有出现中国这样的通货膨胀。美元面世已经100多年了,作为最基本货币单位的美分在美国市场依然畅通无阻;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单位的“分”差不多已完全退出流通领域了,虽然在一些大城市的超市里偶尔还会用到。对比下,就不难看出我国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程度了。

多年来,我国一直有着出口依赖症,生怕因为出口影响外汇储备和国内就业,尤其是“出口保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然而,由于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廉价出口并没有给中国经济以显著拉动。就像网上盛传的:8000万件中国制造的衬衣换来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4000元人民币换一吨美国的“泡泡水”(可口可乐)。很显然,在国内产业结构失调的情况下,无节制和不合理的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多大贡献。

在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下,在大量消耗国内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我国每年向美国等国家出口大量的廉价产品。按照中国的出口结汇制度,出口商向国外销售商品获得的美元,需要按照汇率从央行兑换人民币。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2万亿美元,按照出口结汇制度和当前的汇率,这就意味着央行要为此印刷20万亿元人民币。正如上面分析的,中国市场上减少了20万亿元的商品,却多了20万亿流通的人民币,两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大幅推动了中国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反观美国,不仅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廉价商品、增加了国内的实物总量,而且还让一部分美元流入中国。这样一来,美国市场上的实物总量增加了,但流通的货币减少了,物价也就理所当然地下降了。

事实上,美国还有更绝的一招:在美元流出后,它还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从中国又收回了自己的美元。而这部分美元,则被美国政府继续用于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商品的价格。

2011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到2010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他承认,正是因为中国贸易顺差太大,才导致了国内的通货膨胀。显然,易纲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了解得并不比大部分经济学家差。在进行逻辑分析时,他明确表示,贸易顺差过大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只能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打开了印钞机。流通货币的增加引起通货膨胀,也造成了物价的上涨。

易纲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掉入一个“怪圈”:美国开动机器疯狂印制钞票,用于购买中国的商品;大量美元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央行购买外汇,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储备投资美国资产,但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越来越大;而零利率则意味着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很低。

这样的“怪圈”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中美财政和贸易政策双重导向的结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改变思路,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更多从内需和民生必需品投资上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因。这样,即使我们还不能消化手头的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也起码能保证外汇储备不会再增加了。

需要注意的是,税收也是导致我国物价很高的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费类产品的税收偏高,部分商品的税收占产品价格的比重居然超过了60%。这就是说,消费者每购买100元的产品,就有60元是在购买税收,而产品的实际价格应该是40元。这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比例,如此高的税收,物价怎会降低?

那么,仅仅是中国政府在滥发货币吗?不是的。欧洲国家和美国也避免不了这一现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英国反应迅速,推出了高达千亿英镑的金融救援计划,并在二级市场购买中长期英国国债,有效地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量。美国更是财大气粗,素有“直升机”之称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扬言要“从直升机上撒钱”。伯南克并不是在忽悠各国,整个2008年,美国一共投入了8.5万亿美元救市,远远超出了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这还不是全部,2008年10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

截至2009年7月,美国方面透露,美国纳税人为拯救经济危机已经付出了23.7万亿美元的代价。与之相比,我国的救市资金只不过是个零头而已。然而,美国似乎并没有为此遭遇比中国更厉害的通货膨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元长期以来是世界货币,有较好的信誉度和广阔的流通范围。另外,美国政府有较为丰富的金融救市经验。

通货膨胀是由钞票的全体持有者分担的,与人民币主要在国内流通不同,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流通,很多政府将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承担了美联储狂印美元的成本。同时,美国还是一个进口大国,中国等国家对美国大量的廉价出口,也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美国商品的价格。另一方面,中国看似美好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汇流入,中国市场的人民币更多,而美国市场的美元更少,在货币乘数效应的影响下,结果就成了这样:中国市场流通的人民币无节制增多,而美国市场虽然增发了大量的美元,在美国本土市场流通的美元却没有明显增加。即便有限地增加,增加的那部分也主要滞留在流动性不足的金融市场。

中国原本为了经济安全选择持有看似稳定的美元,但在通货膨胀盛行的今天,持有任何一种货币都会承担相应风险。曾几何时,我们为贸易顺差而欣喜,为成为美国的债权人而自得,却浑然没有意识到落入了美国人的陷阱,成了分担美国人通货膨胀的“冤大头”。当前,最关键的是要为外汇储备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力争在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上有所作为。

当经济面临压力时,打开印钞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但我们必须明白,印钞必须有一系列配套措施来缓解由此引发的通胀可能,而不是等钞票印出来后才坐等人民币升值。

4.“热钱”,最狡猾的捣乱分子

中国经济的问题当然很多:房价高得离谱,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更是让老百姓难以接受,通货膨胀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我们还是得承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是好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的确得到了很大改善。

然而,中国人民创造了财富和赚取财富的机会,却很少有人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甚至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样的机会。经济早就全球化了,中国经济在经历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后,来不及“养精蓄锐”就得迎接全球市场的考验。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瞄准中国的原因,这也是国际投机者和热钱青睐中国的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在任何国家流通中的,并使土地和劳动所产生的产品借以流通并分配给适当的消费者的金银货币,都是死的存量。货币是一个国家资本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但不给国家生产任何东西。银行明智地用纸币代替大量金银,使得国家能将大量这种死的存量变为积极的生产性存量。在任何国家流通的金银可以恰当地比作公路……提供了一种空中通衢。”

“空中通衢”这个比喻极为生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钞票早就飞跃了国界,在全球各地寻找升值的机会。事实上,国外的热钱和来自国内外的投机资金也是推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黑手之一。中国经济的蛋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投机资本来品尝分享。

投机资本和普通的投资不同,它是以商品或资产的价格波动为条件,通过价差来谋利。从经济常识来看,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但需要考虑的是,价格预期同样会对现实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投机资本就是基于几个预期选择商品或资本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商品的价格偏离原有的价值。如果投机资本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会上涨,就会吸引大量的投机资本进入该商品市场,通过买卖的差价获取利益。在这种预期的影响下,商品的需求量急速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升。

一旦投机资本超越商品和资本的限制,就会形成虚拟经济。就像金融衍生品一样,虚拟经济体系会以泡沫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经济体上的脓包,并随时有破灭的危险。

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为例,投机资本预测到市场极可能出现通胀现象后,就会争先恐后地进军房地产市场。投机资本的动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那些非投机资本,包括大量的民间资本,因此很容易就将通胀预期转化成通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