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良方验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900000032

第32章 儿科(2)

【病例】张×,女,7个半月。咳喘并伴腹泻15天余。听诊双肺湿罗音明显,白细胞17.8×109/升,用青霉素、咳特灵无效。胸X线诊为支气管感染,改用此方作背心穿用。6天后咳喘均减,腹泻止,偶见咳嗽。继穿背心3天告愈,胸透正常。

【来源】史存娥等,《浙江中医杂志》。

僵黄饮治小儿肺炎

【组成】天竺黄5克,沉香2克(研末冲服),僵蚕、车前草、鱼腥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成180毫升,分4~6次服。重者可每天2剂。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0例,痊愈37例,显效12例,无效1例。

【病例】唐×,男,7个月。因发热、咳嗽、时有憋气伴痰鸣5天,经当地医院用青霉素、氨茶碱、激素等药治疗无效。诊见:面色青灰,唇紫绀,呼吸困难,鼻翼扇动,便秘溲黄,舌红苔黄,指纹紫滞;体温38℃,呼吸60次/分;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及痰鸣音;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心缘区少许斑点状模糊阴影。诊为毛细支气管肺炎。上方加石膏、苏子4剂而愈。

【来源】金欠等,《湖南中医杂志》。

肺炎外敷方治小儿支气管炎

【组成】细辛10克,白芥子、苏子、芜荑、香附、食盐各30克,食醋少许。

【用法】上药用铁锅翻炒至芳香灼手,装入柔软的布袋内,立即在患儿脊柱及其两旁或罗音密集处来回推熨,开始可隔衣熨,药物温度下降后,直接在皮肤上熨,每天2次,6天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外敷治疗小儿肺炎肺部罗音久不消者30例,罗音消失24例,罗音偶闻4例,罗音减少2例。湿性罗音比干性罗音消失快。

【来源】吴震西,《中医杂志》。

止喘汤治小儿哮喘

【组成】活蟾蜍7只(以夏季捕捉为佳),面粉250克,麻油250克。

【用法】先将活蟾蜍置于空缸中一昼夜,仅取其后腿,去皮、掌,剁为肉泥。将面粉加适量水与肉泥拌匀成薄块,然后切成小片块。取麻油煮沸,将片块炸焦,即成蟾蜍果。将蟾蜍果分为12等份,每天服3次,每次1份(此为3岁左右儿童量。儿童随年龄的大小,用量可增减)。剩余麻油,分次炒饭给患儿吃。1剂为1个疗程,若未好转,可再服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哮喘5例,均获满意效果。

【病例】袁×,男,3岁。其母代诉小儿咳白色痰,喘气2年余,经儿科诊断为小儿哮喘。曾服氨茶硷,肌肉注射链霉素等药,时有好转,但遇风寒即发。望诊:咳喘,吐白色泡沫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嘱其服用蟾蜍果,1剂药后病愈。随访年余未见发作。

【来源】林志坚等,《四川中医》。

二黄二子汤治小儿哮喘

【组成】炙麻黄2克,生大黄(后下),苏子、浙贝母、杏仁各10克,葶苈子(布包)15克,橘红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汁200~300毫升,分次频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热哮98例,显效74例,好转21例,无效3例。

【病例】徐××,男,4岁。咳嗽气喘痰鸣3天,喉中如曳锯,痰液黄稠,难以咯出,烦躁口渴,腹胀,大便3天未行,小便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曾用西药治疗乏效。血液检查白细胞10.6×109/升,中性68%,淋巴28%,酸性4%。胸X线示肺门阴影增浓。以此方加莱菔子10克,服2剂药后解稀热臭便4次,哮喘减去七八;继进1剂,哮喘止。

【来源】秦亮,《湖北中医杂志》。

蛇床子汤治小儿哮喘

【组成】蛇床子8克,陈皮、法半夏各5克,苏叶4克,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细辛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26例,痊愈9例,控制13例,有效2例,无效2例。

【病例】文××,男,8岁。哮喘反复发作已3年,本次发作4天。呼吸喘促,喉中有哮鸣音、夜间为甚,咳嗽,痰白而稀,面白肢冷,喜热饮,小便清,舌淡白、苔白,脉沉细无力。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以此方治疗2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用3剂症消。随访1年未发。

【来源】陈勇,《湖北中医杂志》。

止咳化痰汤治小儿顽咳

【组成】桑叶、枇杷叶、浙贝母、知母、白僵蚕、蝉蜕、甘草各适量,剂量视患儿年龄大小酌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多次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麻疹后久咳不愈,有较好的疗效。

【病例】杨×,男,4岁。1周前患麻疹,服银翘散加味2剂,疹点由颜面、胸腹而及手足心透出,尔后疹消热退,但咳嗽仍频,甚则涕泪交流,声音嘶哑,夜不安宁,口渴食少,尿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予此方3剂告愈。

【来源】孙庆君,《浙江中医杂志》。

抗结核汤治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

【组成】鱼腥草20克,夏枯草、白芨、百部、麦芽、金银花各10克,百合、淮山药、牡蛎各15克,甘草6克,大枣2枚。此为3~5岁的儿童用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4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100例,痊愈78例,好转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

【病例】胡×,男,7岁。咳嗽盗汗1年,伴食欲欠佳,形体消瘦,神疲乏力,经X线片检查,诊断为双肺门淋巴结结核,曾用西药抗痨治疗未见好转。诊见:咳嗽,咯吐白沫痰,盗汗甚,眼眶凹陷,两侧项下查3~5个黄豆大小的结核、边缘光滑,舌淡、苔白,脉浮缓。以此方治疗2个月,症状明显好转,X线检查示病灶大部分趋向钙化。续用药2个月,症状消失,X线检查示两肺清晰,心膈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来源】张道诚,《浙江中医杂志》。

儿茶汤治小儿流涎

【组成】儿茶5克,冰糖适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汤代茶饮,连服5天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口角流涎(属脾热者)15例,均治愈。

【来源】张桂宝,《辽宁中医杂志》。

止涎散治小儿流涎

【组成】黄连4克,儿茶12克,此为3岁以下剂量。

【用法】将上2药研细末,分4份,每早、晚各服1份,用梨汁或甘蔗汁8~16克将药粉搅匀吞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流涎(滞颐),有较好的疗效。

【病例】邓××,男,3岁。患儿8个月前开始流口水。诊见:患儿口角流涎,稠黏腥臭,口角赤烂,颏下皮肤红赤,面赤唇红,口渴喜冷饮,小便微黄,大便微稀秽臭,舌红、苔黄,指纹紫。以此方2剂治疗后痊愈。随访3月未见复发。

【来源】杨金炉,《四川中医》。

白益枣汤治小儿流涎

【组成】白术、益智仁各15克,红枣20克,此为5岁用量,可视年龄大小增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流涎症7例,均获良效。

【病例】张×,男,5岁。病后体虚,流涎已数日,甚则浸湿衣被。诊见: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濡细。以此方药浓煎,服5剂后痊愈。

【来源】袁培春,《四川中医》。

治鹅口疮方

【组成】红糖适量。

【用法】以手指蘸糖,轻轻涂擦口腔患处,随蘸随涂,每天数次。

【临床】此方治疗鹅口疮数例,一般2~3天即愈。

【来源】刘书生,《山东中医杂志》。

乌梅桔梗汤治鹅口疮

【组成】乌梅、桔梗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用消毒棉签蘸药液轻轻换擦患处,每日1~2次。

【临床】此方治疗鹅口疮58例,收效甚速,轻者用药1次即愈,重者3天见效。

【来源】张庆年,《湖南中医杂志》。

地龙白糖浸液治鹅口疮

【组成】活地龙10~15条,白糖50克。

【用法】将地龙用清水洗净后置于杯中(不要弄断),撒上白糖,用镊子轻轻搅拌,使其与白糖溶化在一起呈黄色黏液,盛于消毒瓶内备用。用棉签蘸此液涂布在疮面上,3~5分钟后用盐水棉签擦掉即可,每天3~4次,夜晚疼痛时可再外涂1次。

【临床】此方治疗鹅口疮20例,一般3~5天可治愈。

【来源】何国兴,《中医杂志》。

鹅口疮方

【组成】鲜天晴地白全草、糯米各适量。

【用法】将天晴地白全草洗净切碎与糯米拌匀,加适量冷开水,捣烂取汁,用干净细布将药汁轻涂于患处,每天涂数次。

【临床】此方治疗鹅口疮,一般2~3天即可痊愈。

【来源】邓克新,《湖南中医杂志》。

通幽汤治小儿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

【组成】芒硝、生赭石各20克,大黄、桃仁、莱菔子各10克,鲜萝卜500克。

【用法】先将萝卜切片入锅,水浸,文火煮,煮水开后入芒硝,煮至萝卜熟烂后捞出,再加入其他药煎30分钟过滤取汁。每次服10毫升,每3~4小时服1次,吐后再服,坚持服用,待吐止、便通、腹胀减轻后停药。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大性幽门梗阻4例,均治愈。

【来源】刘太生,《山东中医杂志》。

扩幽解痉汤治新生儿幽门痉挛

【组成】蝉蜕9克,陈皮6克,木香、砂仁、枳壳各4.5克,半夏、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中、晚各服1次或频频饮服。

【临床】此方治疗新生儿幽门痉挛21例,服药48小时内呕止者19例,72小时呕止者2例。

【病例】张×,女,18天。患儿呕吐6天,呕吐物为陈旧奶块,每天3~4次,量不多;大便每天1次,有时干燥。检查身体状态尚可,神志清,无脱水貌,腹部柔软,未触及肿块,肠鸣音正常。诊断为新生儿幽门痉挛。服此方1剂后呕吐止,2剂后呕吐未再发而愈。

【来源】丛春艳,《陕西中医》。

止泻汤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豇豆壳(干品)50克。

【用法】取当年干豇豆壳50克,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加水200毫升,煎至60~80毫升,分2~3次口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满意。

【病例】陈×,男,1岁。腹泻稀水便,日10余次。伴发热(体温39℃)、呕吐、口渴、尿短、烦躁不安。入院后经补液、对症治疗2天,体温正常,脱水基本纠正,腹泻每天仍有10余次。用上方治疗,1剂后,大便减至5次,2剂而愈。

【来源】赖丁兴,《浙江中医杂志》。

白胡椒粉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白胡椒1~2粒。

【用法】上药研细末,填脐中,用胶布贴敷,每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

脐部有感染或对胶布过敏者禁用。

【临床】此方治疗轻型婴幼儿腹泻209例,治愈139例,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者31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为81.3%。

【来源】马雅彬等,《河北中医》。

薯蓣粥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生淮山药500克,白糖30~50克。

【用法】先将山药研成细末,过细筛备用。取山药粉约50克,放锅内加适量凉水调匀,加热,搅拌,煮二三沸后成稀糊状,加入白糖。每天服4~5次,每次4~6匙羹。若婴儿小可适当调稀,频频饮之。

【临床】此方治疗婴幼儿脾虚泄泻22例,全部治愈。

【病例】李×,男,3岁。腹泻20天,日行十余次,大便稀薄,食后即泻,完谷不化;时有腹胀隐痛,喜按,纳食不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色淡,隐现风关。大便常规检查可见脂肪球。治如上法,2天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纳食大增,5天后痊愈。

【来源】陈富等,《浙江中医杂志》。

小米芹菜汤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生小米、炒小米各50克,鲜旱芹100克,食盐3.5克,白糖10克。

【用法】上药洗净后加清水2000毫升浓煎。过滤取上清液1000毫升,加入食盐、白糖调味口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在止呕、止泻及纠正脱水等方面均疗效满意。

【来源】赵双林等,《河南中医》。

止泻粉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炒苍、术焦、山楂、车前子各5克,罂粟壳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备用。1岁以内每次服2克,1~3岁每次服3克;4~6岁每次服4克;7岁以上酌量增加。2~4小时服1次,加适量食糖,开水冲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腹泻20例,均在服药后2天腹泻停止,大便正常,无不良反应。

【病例】洪×,女,2岁。腹痛泻稀水,每天行10余次,服中西药无效。诊见:大便稀水,日10余次,色黄绿兼挟奶块,哭闹不休,面黄略青,舌红、苔薄,指纹紫滞。以此方30克,每次服3克,每2小时服1次。服药2次后(4小时)腹泻减轻,1天后腹泻止,大便成形。改为每天服1次,5天后痊愈。

【来源】任大昌,《四川中医》。

山药茯苓汤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淮山药、扁豆各20克,茯苓、莱菔子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浓煎,少量频频饮服。

【临床】此方治疗婴幼儿腹泻150例,痊愈13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

【来源】易维祥,《浙江中医杂志》。

大黄蝉蜕汤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大黄、蝉蜕各1~3克。

【用法】将大黄捣碎,蝉蜕去头足,用水适量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10~15分钟,取澄清药液约50毫升,每次灌服3~5毫升,每天5~8次。脱水现象严重者可配合口服适量糖盐水或输液。

【临床】此方治疗婴儿腹泻300例,显效192例,有效48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