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良方验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900000031

第31章 儿科(1)

山栀外敷剂治小儿发热

【组成】生山栀9克。

【用法】上药研碎,浸入少量70%的酒精或白酒中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发热60例,1~3次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病例】楼×,女,2岁。鼻塞、流涕、咳嗽已3天。昨起发热,曾服小儿消炎散等药热不退,今天体温39.5℃,纳减,便干、溲赤,咽红,扁桃体肿大,舌红、苔薄黄。诊为急性扁桃体炎。以此方治疗1次热退,继以清热利咽之品调理而愈。

【来源】方红等,《中医杂志》。

注:山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功,故用其外贴涌泉穴,即取“上病下治”之意,以清泻三焦之热;用其外贴内关穴,以清心经之热。故以此法治疗小儿发热,常获奇效。

清热止咳汤治小儿发热

【组成】鸡屎藤(全草)、火炭母(全草)各30克,此为5~8岁小儿量。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煎成100~150毫升,1次服完(可适量加白糖调味)。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发热咳嗽有效。

【病例】陈×。突然发热,体温达38.5℃,咳嗽、声嘶,咽部充血。服此方1剂,次日热退咳止。

【来源】黄显能,《四川中医》。

小儿退热散治小儿发热

【组成】连翘120克,黄芩、黄柏、山栀子、知母各80克,淡竹叶、薄荷、大黄、大青叶、浙贝母、炙甘草各60克。

【用法】上药研细为末。用时以白糖开水冲调服用。3岁以下幼儿,先用开水冲泡药末,纱布滤去药渣后口服。4~7岁每天服2次,每次3克,4岁以下每次服2克。

【临床】此方治疗7岁以下小儿风热感冒发热,有一定效果。

【病例】殷×,女,5岁。发热4天不退,体温为39.4℃,伴有口干,咳嗽,小便发黄,食欲不佳,彻夜吵闹。因青霉素皮试有过敏反应,仅服1天退热药物,高热未退。以此方8包,每天服2次,每次3克,白糖调开水冲服,2天后痊愈。

【来源】徐宏生,《湖北中医杂志》。

银石饮治小儿发热

【组成】金银花、石膏各30克,玄参20~30克,神曲15克,荆芥8克。

伴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2次,共取药液150毫升,3岁以下每天服1剂量,3~8岁服1.5剂量,8岁以上服2剂量。要求每天药量在当天晚上11时以前服完。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高热175例。服药后12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1例,服药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者42例,服药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52例,服药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10例。

【病例】周××,男,7个月。发热3天,体温波动在38.5~39.5℃之间,伴烦躁口渴喜饮,纳呆,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指纹红紫;咽部充血,咽壁滤泡增生。服此方1剂,6小时后微汗出,热退;再服1剂,诸症悉平。

【来源】李江,《浙江中医杂志》。

退热饮治小儿发热

【组成】石膏20~30克,麻黄3~5克,白僵蚕、蝉蜕、生甘草各3~6克,金银花15~20克,防风、荆芥各10克,杏仁6~9克。

【用法】每日1剂。石膏研末先煎20分钟,余药用冷水浸渍10~20分钟后再与石膏同煎,煮沸5分钟,去渣稍凉服。3岁以下少量多次分服,3岁以上分3~4次服完,可用米汤或糖水送服。

【功效】此方治疗小儿发热54例,显效38例,有效15例,无效1例。

【来源】杜发斌,《湖北中医杂志》。

石板柴汤治小儿发热

【组成】生石膏(先煎)30克,板蓝根、大青叶各15~20克,柴胡、僵蚕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温服,每次口服量不宜少于20毫升。

【功效】此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显效96例,有效2例,无效2例。

【来源】唐业忠,《广西中医药》。

绿豆糊剂治小儿发热

【组成】生绿豆50克,鸡蛋1~2个。

【用法】将绿豆研细,过80目筛,再将鸡蛋打一小孔滤出蛋清,与绿豆粉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3~5厘米、厚0.5~0.8厘米的圆形糊饼2个,分摊于布块上敷两足心(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天敷2次,每次6~8小时。共敷2天。

【功效】此方治疗小儿高热,疗效较佳。

【病例】王×,男,1岁半。发热3天,体温在39.1~39.5℃波动,精神萎靡,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指纹青紫。以此方外敷2天,体温降至正常。

【来源】邵金阶,《浙江中医杂志》。

银芩石草汤治小儿发热

【组成】生石膏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金银花10克,黄芩6克。

【用法】上药煎汤,每次用50~15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天3次。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高热86例,痊愈67例,好转14例,无效5例。

【病例】陈××,男,5岁。患儿发热3天,咳嗽流涕,呕吐痰涎,咽喉充血,饮食减少,大便干燥难解,夜间抽搐1次,舌红、苔薄腻微黄,脉数,体温39.8℃;血液检查:白细胞13.6×109/升,中性80%,淋巴20%;X线胸透肺纹理增粗。以上方加双钩藤1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1剂急煎250毫升左右,冷后灌肠,每次60毫升,每天3次。次日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除。

【来源】陈建平,《浙江中医杂志》。

麦门冬橄榄汤治小儿夏季热

【组成】麦门冬15克,盐橄榄1~2枚,田蛙1只。

【用法】将田蛙洗净,剖去肠杂,纳入麦门冬、盐橄榄于田蛙腹中,用针线缝牢田蛙腹部,加水适量,炖汤弃渣服。每天服1~2剂均可。病程长、体质虚弱者,加西洋参炖服;口渴引饮甚者,用鲜丝瓜皮、大枣适量水煎作饮料服。

【临床】此法治疗小儿夏季热40例,全部获愈。

【病例】黄××,男,3岁。患儿发热已3个月,体温在38~38.5℃之间,喜卧冷地,口渴多饮,无汗多尿,纳差,入夜则烦扰不安,精神萎靡,形体羸瘦,手足心热,脉细数。曾经治疗,无效。以此方加西洋参2克,每天l剂,间用鲜丝瓜皮15克,红枣5粒煎作饮料,共服9剂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来源】吴光烈,《福建中医药》。

羊耳菊合剂治小儿夏季热

【组成】羊耳菊10~30克,桑葚子10~15克,黄芪、葛根、麦门冬各6~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夏季热112例,痊愈101例,未愈11例。

【来源】唐冬季,《湖北中医杂志》。

荷翠地枣汤治小儿夏季热

【组成】荷叶、西瓜、翠衣各5克(鲜品倍量),地骨皮、生地各3克,大枣、五味子各2克。

【用法】每天1~2剂,水煎去渣置冷,加白糖适量,频频饮用。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夏季热124例,痊愈80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

【来源】颜振旗,《湖北中医杂志》。

感冒香袋治小儿感冒

【组成】荆芥,1岁以内5~10克,1岁以上酌增。

【用法】用清洁的棉布制成长方形小袋放入荆芥,封口,挂在患儿前胸6小时。必要时隔6小时再用1次。

【临床】此方治疗及预防小儿感冒有一定效果。

【病例】朱××,女,4个月。鼻塞、咳嗽、睡眠不安3天。用此方治疗1次,诸症消失而愈。

【来源】柯群智,《浙江中医杂志》。

金连香菊汤治小儿感冒

【组成】金银花、连翘、七叶一枝花、菊花各8克,薄荷5克,香薷4克。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至100毫升,每次取50毫升保留灌肠,每天2次。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20例,疗效较好。一般灌汤2次后症状减轻,5天后可获痊愈。

【病例】肖×,女,9岁。患儿发热每天持续在38℃左右已15天,伴头痛、咽疼、咳嗽1周。予辛凉、辛温解表之剂治疗,热仍未退。白细胞30×109/升,结核菌素试验,抗生素治疗无效。以此方煎液保留灌肠,每天2次,共治疗5次,热退诸恙若失。

【来源】周振祥,《江苏中医》。

明菊梅花汤治小儿咽结膜热

【组成】千里明12克,野菊花、一点红、岗梅根、板蓝根各9克,金银花、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重症可每天2剂,水煎服。

【临床】此方治疗83例咽结膜热病儿,治愈70例,好转13例。

【病例】李×,男,3岁。发热,流涕,两眼红赤,头痛已3天,两次门诊治疗未效而入院。入院体温39.4℃,双眼结膜红赤明显,口渴多饮,纳少,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诊见双眼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下出血,颌下淋巴结如黄豆大、无压痛,咽红,右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为咽结膜热。以此方治疗5剂痊愈。

【来源】王振熹,《广西中医药》。

冰蝎散治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组成】冰片5克,全蝎10克,菜油2毫升。

【用法】先将冰片、全蝎捣碎,再调入菜油拌均匀,做成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用胶布贴于外廉泉穴,24小时调换1次。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46例,全部单纯用本方外贴,均获痊愈。

【病例】高××,男,7岁。患儿头痛高热2天,体温达39.5℃。经治疗热稍退,但咽喉仍疼痛,吞咽不利,气急微咳,泛恶,小溲短赤,扁桃体肿大Ⅲ度,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血白细胞15×109/升,中性75%,淋巴25%。用此方治疗3天,扁桃体肿大消退至正常,脉平神安。

【来源】程栽芝,《浙江中医杂志》。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小儿痉挛性喉炎

【组成】炙麻黄、荆芥各6克,杏仁12克,射干25克,天门冬、石膏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250毫升,分服(一般要求在晚上8点钟以前服完)。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痉挛性喉炎10例,服药2~4剂均治愈。

【病例】钟×,男,5岁。患儿咳嗽4天,曾诊断为支气管炎,用青霉素及非那西丁糖浆等治疗无效。咳嗽常在午夜前骤然发作,声音紧促如犬吠,稍感呼吸困难,伴声嘶,神倦纳减。检查咽部稍充血,心肺听诊无异常;检查血象、胸透无异常。诊断为痉挛性喉炎。以此方药治疗3天,诸症悉除。

【来源】李江,《浙江中医杂志》。

蠲饮汤治小儿胸膜炎

【组成】全栝楼12克,黄芩7克,冬瓜仁15克,薏苡仁30克,桃仁、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母各10克,桔梗、甘草各5克。

若属渗出性胸膜炎酌加百部、防风、前胡、荆芥等;包裹性胸膜炎酌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成100~200毫升,分次频服。2周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胸膜炎49例,痊愈25例,好转23例,无效1例。

【来源】毕道才,《湖北中医杂志》。

吴茱萸外敷剂治先天性喉喘鸣

【组成】吴茱萸适量。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用时取1~2克以白开水调成稠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每晚1次,次日清晨取下。6次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先天性喉喘鸣69例,均痊愈。

【病例】许×,男,10个月。患儿出生后便喘息,喘息时出现三凹征。经某医院直接喉镜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喉喘鸣,用钙剂、鱼肝油服用多天无效。以此剂外敷6次病愈。随访2年未复发。

【来源】张连城,《河北中医》。

祛风化痰方治小儿支气管炎

【组成】制白附子、制南星、制半夏、地龙、白僵蚕各10克,陈皮12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为200毫升,分4次口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42例,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4例。

【病例】顾×,男,10个月。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尤甚,喉中痰鸣,发热,舌淡、苔薄白;两肺闻及哮鸣音。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以此方服2剂后,咳喘减轻;继服3剂咳止喘平,肺部罗音消失。

【来源】俞建庭,《陕西中医》。

止喘灵治小儿支气管炎

【组成】射干、杏仁、茶叶各6克,炙麻黄、白果、甘草各3克,生姜1片,葱白1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0例,痊愈3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

【病例】王××,男,3个月。因受凉后发病,加重半天。诊见:喘憋气促,张口呼吸,呼气延长,呈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哮鸣,三凹征阳性。喉间痰鸣,鼻翼煽动,呼吸困难,口唇略青,发热烦躁,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而数,指纹色青。体温38.1℃。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可闻及小水泡音。X线示两肺呈轻度肺气肿及支气管周围炎征象。以此方加厚朴3克,服1剂后发热退,喘憋有所缓解。续进4剂,诸症消失,告愈出院。

【来源】李富汉,《浙江中医杂志》。

消咳喘治小儿支气管炎

【组成】冰片、细辛、硼砂各1克,白术、僵蚕、防风各10克,黄芪、白芥子各30克。

【用法】将诸药研成细末,加白面粉1把调匀,装入布袋内(布袋长18厘米,宽15厘米)。穿时将布袋缚在背部,上面盖住大椎穴,下面盖至腰椎处,昼夜穿用,直到病愈。凡10岁以内小儿急慢性支气管炎均可穿用。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急慢性气管炎50例,痊愈23例,好转24例,无效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