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良方验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900000033

第33章 儿科(3)

【病例】尚×,男,2岁。患儿腹泻月余,曾用过中西药,虽然脱水有所纠正,而腹泻依然。诊见:患儿眼窝凹陷,精神萎靡不振,嗜睡,烦躁,腹大如鼓、拒按、青筋隐现,口唇干燥,渴而索饮,水入则吐,每天泻下10余次,泻下物内挟奶瓣、黏液,及口服之药物残渣,肛门红肿,舌淡、苔腻,指纹淡红深沉、透气关射命关。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白细胞(+)。以此方药灌服4天,病告痊愈。

【来源】王振录等,《浙江中医杂志》。

止泻洗剂治婴幼儿腹泻

【组成】艾叶50克,透骨草、白胡椒各2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500~1000毫升,煎10~15分钟,将药液倒入盆中,以不烫为度,将患儿两脚放入盆中洗浴约10分钟,每天3次。1剂药可煎3次。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24例,经治1~4天全部治愈。

【来源】李友明,《辽宁中医杂志》。

消胀汤治小儿肠炎

【组成】木香、砂仁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末装瓶备用。每天服3次,2岁以下每次2克,5岁以上每次3克,以开水调服。5天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肠炎后腹胀40例,均获治愈。

【病例】秦×,男,3岁。15天前患肠炎,经西医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改善,大便从稀水状变成稀糊状,但腹胀加重,不欲食,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怕冷,肠鸣音弱;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X线检查肠管大量积气。西医诊为肠功能紊乱,给抗生素、酵母片等无效。以此方每天9克,分3次服,连服5天,腹胀消失,精神好转。继服参苓白术片7天以巩固疗效。

【来源】秦书勤等,《陕西中医》。

苦木合剂治小儿肠炎

【组成】苦参25克,木通15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毫升,文火煎煮至15~20毫升,为1次用量。每晚保留灌肠1次,灌肠前令患儿排便。药液温度宜37~37.5℃,插管深入10~15厘米,慢慢推药,拔管后令家长捏紧双侧臀部5~8分钟。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滴虫性肠炎21例,全部治愈。

【来源】侯传夫,《山东中医杂志》。

止痢粉治小儿细菌性痢疾

【组成】满天星适量。

【用法】上药洗净晒干,研细末备用。每天服3次,每次1.5克,加糖冲开水服。

【临床】此方治疗细菌性痢疾32例,均获痊愈。

【病例】李××,男,3岁。发热、腹泻2天,曾伴呕吐。诊见:体温39.5℃,双肺呼吸音粗。大便常规检查黏液(++),红细胞少许,脓球(+++),吞噬细胞少许。血液检查,白细胞14.8×109/升,中性28%,淋巴72%。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以此方治疗,每2小时服1次,每次1.5克,同时给予补液。自晚10点开始用药,至次日晨8时,体温38℃,大便已干。大便、血液检查均已正常。继服2天,每天3次,每次1.5克,病愈。

【来源】张继宗,《浙江中医杂志》。

加减白头翁汤治小儿细菌性痢疾

【组成】白头翁12~25克,大黄、枳实各5~10克,地榆5~9克,黄连3~6克。

腹痛甚者加广木香5~10克,白芍9~15克。

【用法】上药以冷水浸泡15分钟左右,武火煎煮。1剂煎2次,取药液60~150毫升。嘱患儿侧卧,将肛管(或导尿管)插入肛内15厘米左右,待药液温度在35~36℃左右时,用50毫升注射器(或灌肠筒)抽药液缓慢注入,保留30分钟以上,每天1次,直至痊愈为止。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12例,均治愈。

【来源】许忠民,《江西中医药》。

三黄粉治小儿细菌性痢疾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备用。1岁每次用1克,生理盐水20毫升;2~3岁用2克,生理盐水30毫升;4岁以上用3克,生理盐水40毫升注射器吸入药液,接上导尿管,插进患儿肛肠内5~8厘米,缓缓注入。每天灌1次,病情较重者每天2次。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菌痢146例,治愈118例,无效28例。

【病例】夏×,男,7个月。夜间哭闹不安,腹泻赤白相间,黏冻,夜间至清晨达8次,诊见体温38.6℃(肛探),腹微胀,苔白厚腻。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少许。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6×109/升,中性48%,即用三黄粉1克,调入生理盐水20毫升灌肠,每天2次,连用2天,体温恢复正常,余症均除。

【来源】杨侃,《浙江中医杂志》。

止呕泥治小儿呕吐

【组成】生姜100克,鲜橘皮、米饭各50克。

【用法】将生姜、橘皮捣碎,加入米饭共捣成泥,外敷神阙穴上,上盖消毒纱布,并压以热水袋加温。

【病例】邹×,女,2岁6个月。患儿1天前感寒而发呕吐,继则恶寒发热,诊断为急性胃炎,经输液及抗感染治疗无效,反增腹泻。诊见:呕吐不止,兼有下泻,腹中雷鸣,发热恶寒,四肝厥冷,脸色苍白,眼眶凹陷,舌苔白干,脉数带紧。以此法外敷神阙穴,顷刻,呕吐止,四肢转温,后与祛湿止泻中药内服,诸症消失。

【来源】曾立崑,《浙江中医杂志》。

消滞方治小儿食滞

【组成】大枣2~5枚,蜂屎适量。

【用法】将大枣去核后装入蜂屎,包好,火烧至枣胀大而枣皮稍发黑为佳。每天服2次,1~3岁每次服2~3枚。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食滞,一般服2天即愈。

【病例】赵×,男,5岁。某晚贪食过多,引起脘腹胀痛,恶心嗳气,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用此方药服1天腹胀大减,2天后饮食正常。

【来源】李文欣等,《四川中医》。

玄胡粉治小儿食滞

【组成】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

【用法】上药研细拌匀,放置肚脐中,外盖消毒油纸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临床】此方敷脐治疗小儿积滞,一般1~2天见效,3~5天可愈。

【病例】赵××,男,3岁。近10天来呕吐,厌食,大便腥臭,3天一行而不畅,烦躁哭闹,小腹胀满,无发热,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小儿积滞,以此方敷肚脐治疗,每天换药1次,2天后好转,4天后痊愈。

【来源】孙兴大,《四川中医》。

儿溃散治儿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炙黄芪500克,桂枝、血竭各20克,炒白芍200克,炙甘草、九香虫各50克,白芨、乌贼骨、徐长卿各300克,黄连45克,枯矾30克。

【用法】上药除枯矾外,一起放入烘箱烤干,如无烘箱可用文火将药物烤干,与枯矾混合,研成细粉末,过筛,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10~20克以热水或蜂蜜调成糊状,饭前30分钟吞服,每天3次。30天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儿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3例,痊愈30例,好转17例,无效6例。

【病例】王×,男,14岁。脐周及胃脘部隐痛3年,胃镜检查发现胃前壁小弯靠近幽门处有0.5厘米×0.5厘米大小溃疡2处,有陈旧性血痂,幽门轻度梗阻。诊断为胃小弯侧溃疡。经诊:胃脘灼热,嘈杂吞酸,痛处不定,夜间及饥饿时痛甚,伴纳呆腹胀,时而呕吐,舌红,脉弦。以此方加姜竹茹、枳壳粉末,饭前30分钟取20克加蜂蜜8克调成糊状吞服,每天3次。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复查胃镜正常,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来源】杨林等,《浙江中医杂志》。

注:服此方后食似有干涩及黏附紧束之感,属正常反应,多饮开水。如患者并发急性胃穿孔,须立即手术治疗。

肾炎方治小儿肾炎

【组成】蒲公英10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临床】以此方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而服用激素而见阴虚之症者,有疗效。

【病例】方×,男,8岁。患慢性肾炎已2年余,肿不甚,溲通,长期服用强的松(每天15毫克),尿蛋白(++)持续不降,一派阴虚之症,遂以此方治疗,同时递减激素,半年而愈。

【来源】谢立业,《中医杂志》。

黄芪益母草汤治小儿肾炎

【组成】黄芪18克,益母草、生地、白茅根各12克,黄柏、小蓟、茯苓、白术、泽泻、滑石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

若疮疡者加金银花、紫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由于风寒感冒者加荆芥、防风、桔梗;由于扁桃腺发炎者加金银花、黄芩、牛蒡子。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04例,全部治愈。

【病例】李×,男,6岁。眼睑浮肿,尿少,双下肢溃疡(部分化脓结痂),体温37.6℃,舌红、苔薄黄,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以此方加金银花、紫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服7剂浮后肿消退,余症减;继服7剂后,症状除。连续3周尿常规检查正常。

【来源】闪建武,《湖北中医杂志》。

荔蓟煎合剂治小儿肾炎

【组成】荔枝草、车前草各3千克,大蓟小蓟各1.5千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成6000毫升,加适量苯甲酸、尼泊金防腐,分装备用。每天服3次,每次10~20毫升。

【临床】上方治疗小儿急性肾炎70例,治愈69例,好转1例。

化疸复肝汤治小儿黄疸

【组成】茵陈180克,金钱草90克,川郁金60克,粉甘草15克,红糖适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液冲红糖当茶饮,每天3~5次。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黄疸型肝炎250例,均治愈。

【来源】李庆铎,《陕西中医》。

丹参清肝饮治小儿黄疸

【组成】丹参9克,龙胆草、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00~150毫升。若湿重者加藿香;热重者加白茅根,食滞者加鸡内金。配服维生素C、酵母片。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传染性黄疸型肺炎70例,临床治愈66例,好转4例。

【病例】何××,男,10岁。纳呆、神疲、尿黄5天,现尿黄如浓茶,腹胀恶心,全身皮肤、巩膜黄染鲜明。检查肝肋缘下3厘米,有压痛及叩痛,脾未触及,舌边尖红、苔薄黄而腻,脉细数。黄疸指数40个单位;凡登白氏直接间接反应阳性。按此方加白茅根12克,服16剂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来源】潘子函,《湖北中医杂志》。

荆防板蓝根汤治水痘

【组成】荆芥、防风各10克,板蓝根20克,芦根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水痘94例,全部治愈。

【来源】翁建新,《江苏中医》。

银翘一丁汤治水痘

【组成】金银花、连翘、车前子、六一散各10克,紫花地丁15克。

【用法】上药纱布包裹,头煎药液50~100毫升,分2~3次服;二煎外洗患部。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水痘11例,均治愈。

【来源】吕月美,《四川中医》。银石汤治水痘

【组成】金银花、石膏各30克,玄参、紫草、泽泻各15克,薄荷9克,荆芥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250毫升,分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水痘116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2~5剂。

【病例】周×,女,7岁。发热并出疹1天,身上瘙痒,头面、躯干皮肤散在丘疹、疱疹,疱疹红润,清净明亮,内含水液;纳食略减,体温38.4℃,咽部充血,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投“银石汤”2剂获愈。

【来源】李江,《浙江中医杂志》。

消毒饮治腮腺炎

【组成】板蓝根30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毫升,煎成60毫升,分6次服,每4小时1次,空腹服。此为1天量。

【临床】此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满意,一般连服3~5剂可愈。

【来源】穆桂馨,《黑龙江中医药》。

腮腺炎糊剂治腮腺炎

【组成】木鳖子适量。

【用法】木鳖子去壳取仁,用瓷碗或碟将木鳖子仁加少许清水磨成浆糊状,以棉签蘸涂于患处,每天10余次,干后即涂,保持湿润。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腮腺炎18例,均痊愈。

【病例】田×,男,8岁。发热、恶寒3天,两侧颐颌部色白濡肿1天,按之酸痛,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腮腺炎。以此方治疗3天痊愈。

【来源】罗原福,《广西中医药》。

梧桐花汁治腮腺炎

【组成】鲜梧桐花20朵。

【用法】上药捣烂外敷患处,药干后再换,1天数次。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腮腺炎数10例,取效满意。

【病例】李××,男,7岁。两耳下红肿疼痛,张口咀嚼困难,头痛、恶寒已3天。来诊时体温38℃。以此方外敷28小时,共计12次,热退肿消。

【来源】李庆,《浙江中医杂志》。

蒲公英煎剂治腮腺炎

【组成】鲜蒲公英30~60克,白糖30克。

【用法】将鲜蒲公英洗净和糖同放药罐内,加水300~400毫升,文火煎开后再维持15分钟左右,用净纱布滤过,取药液分早、晚2次服。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84例,均治愈。

【来源】梁昌银,《河北中医》。

百部煎剂治百日咳

【组成】百部适量。1岁患儿每天3克;2~4岁6克;5岁以上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约30毫升,加适量白糖,分早、午、晚3次服。

【临床】此方治疗百日咳效果显著,一般服用3~6天可痊愈。

【来源】刘砚方,《河北中医》。

马齿苋煎剂治百日咳

【组成】马齿苋200~300克。

【用法】上药水煎2次,浓缩100~150毫升,分早、晚2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小儿百日咳50例,治愈48例,无效2例。

【来源】樊英诚等,《黑龙江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