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44

第44章 外伤科(3)

三神丸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主治】痔疾。

【组成】枳壳(炒,去瓤)、皂角(烧存性)、五倍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

柏皮丸

【来源】叫、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

【主治】热泻;脏毒痔漏,下血不止。

【组成】黄柏(削去粗皮,焙干)适量。

【用法】上药为末,用薄米饮和丸,如粟米大。每服1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十宝丹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

【功用】生肌敛疮。

【主治】痔漏、溃疡,脓腐已去,疮口不敛者。

【组成】龙骨2.4克,象皮2.1克,琥珀1.8克,血竭1.5克,黄丹1.5克,冰片1.2克,珍珠0.6克(腐煮),牛黄0.6克,乳香、没药各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瓷瓶收贮。用时掺患处。

防风秦艽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功用】祛风解毒,清肠止血。

【主治】痔疮便血,肛门坠重作痛。

【组成】防风、秦艽、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赤茯苓、连翘各3克,槟榔、甘草、栀子、地榆、枳壳、槐角、白芷、苍术各1.8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6克。

枯痔散

【来源】《仙拈集》卷四。

【主治】痔疮。

【组成】红砒(放旧瓦上火煅白烟将尽取起)、枯矾各3克,乌梅(烧存性)6克,白灵药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以口津调涂痔上,一日2次。初敷不肿,5~6日出臭水,出尽,其痔干枯,不用上药。

枳壳汤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七。

【主治】肠风,痔疾。

【组成】皂角黄仁、枳壳、青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米饮调下。

二仙丹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异名】赛金散(《外科大成》卷二)。

【主治】外痔。

【组成】金脚砒6克,白矾30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末,倾银罐内,煅烟尽为度。加瓦焙蝎尾7个,生草乌3克,共研为末。调敷痔上,良久去药,再上药,如此7次。看痔黑色,则不须上药。

药线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主治】诸痔、瘿瘤,生似蕈形。

【组成】芫花15克,壁钱6克,白色细衣线9克。

【用法】上三物,用水250毫升,盛贮小瓷罐内,慢火煮至汤干为度,取线阴干。凡遇痔疮、瘿瘤顶大蒂小之症,用线一根,患大者二根,双扣系扎患处,两头留线,日渐紧之,其患自然紫黑,冰冷不热为度。轻者7日,重者15日后,必枯落,以月白珍珠散收口甚效。

枳壳熨方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异名】枳壳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主治】肠痔肿核,疼痛不可忍。

【组成】枳壳120克,诃子皮60克。

【用法】上二味,捣碎,于铫子内炒令热,以帛裹热熨之,冷即再炒熨之。

消痔丸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主治】痔疮痔漏初起,入壮便秘,血分壅热者。

【组成】生地120克(水洗),片芩45克,金银花、枳壳(麸炒)、秦艽各30克,防风、大黄(九制)、当归、苍术(米泔浸,炒)、地龙、槐花(炒)、赤芍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9克,空腹时白汤送下。

胡连追毒丸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痔漏有漏通肠,污从孔出者。

【组成】胡黄连500克(切片,姜汁拌炒),刺猬皮30克(炙,切片,再炒黄,为末),麝香0.6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软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空腹时用酒送服。服药后,脓水反多,是药力到,勿惧。

脏连丸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功用】清肠凉血。

【主治】痔漏并肠风下血,及水泻、痢疾。

【组成】黄连500克,槐花25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雄猪肥壮大肠,以酒醋洗净,入药扎两头;次用韭菜2.5~3千克,一半铺甑底,药肠盘于上,一半盖之,文火蒸,以肠脂化尽,肠皮如油纸薄为度;去肠取药晒干,稀糊丸,梧桐子大。每日2服,每服9克,白滚汤送下。

烧、烫伤

四顺清凉饮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汤泼火烧,热极逼毒入里,或外被凉水所汲,火毒内攻,致生烦躁,内热口干,大便秘实。

【组成】连翘、赤芍、羌活、防风、当归、山栀、甘草各3克,大黄(炒)6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芯20根,煎至240毫升,空腹时服。

止痛膏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

【主治】汤火所损,夜昼热痛。

【组成】羊脂22.5克,猪脂22.5克,松脂22.5克,蜡15克。

【用法】取猪、羊脂于铫子内,以肥松节点火,煎3~5沸,下松脂及蜡令熔,搅和,倾于新瓷器内盛。涂患处,一日2~3次。

薤叶膏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主治】汤火所伤,局部热痛。

【组成】薤叶(半和白用)、赤石子各30克。

【用法】上药二味,捣研如泥,敷疮上。永无瘢痕。

清烟膏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六。

【主治】烫伤,烧伤。

【组成】鸡蛋清、京墨各等分。

【用法】以鸡蛋清磨京墨涂患处。上用三层湿纸覆盖,则不起泡。冷如冰,见效。

麻子膏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十六。

【主治】烧伤、烫伤,皮肉烂坏者。

【组成】麻子100克(取仁,碎),柏白皮、柳白皮、山栀子(碎)、白芷、甘草各60克。

【用法】上药锉细。以猪脂500克,煎三上三下,去滓。涂疮上,每日3次。

十全流气饮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主治】忧思抑郁,致生气瘿、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大者。

【组成】陈皮、赤茯苓、乌药、川芎、当归、白芍各3克,香附2.4克,青皮1.8克,甘草1.5克,木香0.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芩连二母丸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功用】清心凉血,化淤散结。

【主治】心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结为血瘤。患处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如红丝,皮破血流,禁之不住者。

【组成】黄连、黄芩、知母、贝母、川芎、当归、白芍、生地、熟地、蒲黄、羚羊角、地骨皮各等分,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侧柏叶煎汤,打寒食面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灯芯汤送下。或作煎剂服之,亦效。

银锈散

【来源】《洞天奥旨》卷十一。

【主治】初起血瘤。

【组成】水银3克,冰片1克,轻粉9克,黄柏6克,潮脑3克,镜锈3克,贝母3克,儿茶9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末。搽擦患处。

枯瘤方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主治】瘤初起成形未破,及根蒂小而不散者。

【组成】白砒、硇砂、黄丹、轻粉、雄黄、乳香、没药、硼砂各3克,斑蝥20个,田螺(大者,去壳,切片,晒干)3个。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糯米粥调,捏作小棋子样,曝干。先灸瘤顶三炷,以药饼贴之,上用黄柏末水调盖敷药饼。候10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敛口药。

枯瘤散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

【主治】血瘤,粉瘤。

【组成】灰苋莱(即藜藿)(晒干,烧灰)120克,荞麦(烧灰)120克,风化石灰250克(三味和一处,淋汁750毫升,慢火熬成霜,取下配后药),番木鳖3个(捣去油),巴豆60粒(捣去油)胡椒19粒(擦去粗皮),明雄3克,肉桂3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入前药和匀,以瓷瓶收贮。以滴醋调匀,用析羊毛笔蘸药点瘤当头。瘤有碗大,则点药如龙眼核大。若茶杯大,则点药如黄豆。干则频频点之,其瘤干枯自落。如血瘤破,以发灰掺之;粉瘤破,以白麻皮烧灰掺之。外以膏护好,自然敛口收功。

痰核

小金丹

【来源】《外科全生集》。

【主治】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鳝拱头等。

【组成】白胶香、草乌、五灵指、地龙、木鳖各制末45克,没药、归身、乳香各净末22.5克,麝香9克,墨炭(陈年锭子墨,略烧存性,研用)3.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粉36克为厚糊,和入诸末,捣千槌,为丸如芡实大,每料250粒,晒干。每服1丸,用陈酒送下,取汗。重者2丸。

万应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主治】痈疽发背,对口诸疮,痰核流注。

【组成】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芨、象皮、官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土木鳖、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元参、定粉、大黄各15克。

【用法】上十九味,除定粉外,用麻油2.5千克,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去滓,将油称准,每500克,对淀粉250克,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薄纸摊贴。用时贴患处。

开气消痰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主治】咽喉至胃脘狭窄如线,疼痛,及手足俱有核如胡桃者。

【组成】陈皮3克,半夏2.1克(泡),枯芩3克,前胡2.4克,桔梗3.6克,枳壳3克,枳实2.1克,香附3.6克(童便炒),木香1.5克,僵蚕3.6克,羌活2.1克,荆芥2.1克,槟榔2.4克,射干2.1克,威灵仙2.1克,甘草1.8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以水煎服。

痰核瘰疬膏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

【功用】祛淤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痰核、瘰疬,未穿破者。

【组成】猫头骨牙爪1副(火煅存性),蜣螂虫(炙)、磁石(醋煅)各15克,乳香、没药各3克(去油),生明矾15克(入雄猪脚爪壳内,煅存性),海藻30克,大贝母30克,蓖麻子肉15克。

【用法】用麻油120毫升,同上海、贝、麻三味,熬至滴水不散,滤去滓入乳香、没药再熬,将稠离火,乘滚入猫头、蜣螂、磁石、飞矾搅匀,炖冷水中去火气,乘软取起打条,临用摊贴。凡去滓后入细药时,仍用青州丹,少加松香、黄蜡,看老嫩得宜,方入猫头等末,始易成膏。如已穿破,再取客厕梁上尘加入。

痰块百效膏

【来源】《千金珍秘方选》。

【主治】痰核。

【组成】制甘遂60克,红芽大戟90克,麻黄12克,白芥子24克,生南星48克,僵蚕48克,朴硝48克,藤黄48克,姜半夏48克。

【用法】上药加麻油、铅粉熬膏,摊贴。

【加减】如已溃者,加九一丹少许。

疮科流气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

【功用】行气解郁,祛湿化痰。

【主治】七情郁结,湿痰凝滞肌肉,发于脊背,致成痰注发,形如布袋,或如冬瓜,按之木硬,微觉疼痛,不热不红,皮色如常。

【组成】人参、厚朴(姜制)、桔梗、防风、紫苏、黄芪(盐水炒)、枳壳(麸炒)、当归、白芍(酒炒)、肉桂、乌药、甘草各3克,川芎、南木香、白芷、槟榔各2克,生姜1片。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温服。

香附饼

【来源】《外科发挥》卷五。

【主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

【组成】香附适量。

【用法】研为细末,用酒调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

无名肿毒

代刀丸

【来源】《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主治】一切肿毒,肉脓已成。

【组成】白丁香3克,蓖麻仁3克,生白砒0.9克。

【用法】共研为丸,如黍米大。惧开刀者,用1粒放患顶,外以膏封之,次日即能破头。

七厘散

【来源】《良方集腋》卷下。

【功用】活血散淤,定痛止血。

【主治】跌打损伤,淤滞作痛,骨断筋折,创伤出血。外敷一切无名肿毒。

【组成】血竭30克,麝香、冰片各0.36克,乳香、没药、红花各4.5克,朱砂3.6克,儿茶7.2克。

【用法】上药八味,研极细末,瓷瓶收贮密封。每服0.21克,每日服1~2次。或用酒调敷患处。

紫金膏

【来源】《疡医大全》卷七。

【主治】一切无名肿毒、恶疮;及风湿流火,小儿痘毒。

【组成】明松香120克(以火熬滚,入水内扯拔百十下,研末。若贴痘毒,松香用黄豆浸水,入锅内煮化,待温,照上扯拔,研细末),蓖麻仁60克(研细,放细筛罗底上,用穿山甲往来刮之,过筛,粗者去之),轻粉15克,银朱、铜绿各7.5克。

【用法】上药制毕,再用猪油去衣膜,拌药放青石上,用铁锤捣数千下,盛瓷瓶内。用时摊油纸上贴患处。凡贴毒,将膏中剪一孔,露顶透气,能贴多年痘毒。若贴流火径贴顶上,不必煎孔。宜端午、七夕、重阳日配合。

漏芦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五。

【主治】脏腑积热,发为毒肿,夜间疼痛。

【组成】漏芦(去芦头)、升麻、大黄(锉,醋炒)、黄芩(去黑心)各30克,蓝叶、玄参(黑坚者)各15克。

【用法】上六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加竹叶21片,同煮至300毫升,去滓,下芒硝末5克,分3次温服。得利则减,未利则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