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43

第43章 外伤科(2)

定疼托里散

【来源】《玉机微义》卷十五。

【主治】一切疮肿,疼痛不可忍。

【组成】粟壳(去蒂,炒)90克,当归、白芍、川芎各15克,乳香、没药各90克。

【用法】上药咀。每次15克,水煎服。如少壮气实,先用疏利,再服此药。

救唇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三。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唇疔。

【组成】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30克,白果20个,桔梗9克,生甘草9克,知母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梅花点舌丹

【来源】《外科全生集》。

【主治】疔毒恶,无名肿毒,红肿痈疖,乳蛾,咽喉肿痛。

【组成】没药、硼砂、藤黄、熊胆、乳香、血竭、葶苈、大冰片、沉香各3克,珍珠9克,朱砂、牛黄各6克,蟾酥、麝香各6克。

【用法】上药各制为末,将蟾酥用人乳化开,入末和捣,为500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凡红肿痈疖初起,取1丸,入葱白内打碎,用酒吞,盖暖取汗,6小时后,毒消而愈。

急风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主治】新久诸疮,及破仲伤风,项强背直,腰为反折,口噤不语,手足抽掣,眼目上视,喉中沸声。

【组成】丹砂30克,草乌头90克(一半生用,一半烧存性,米醋内淬令冷),麝香(研)、生乌豆(同草乌一起为末)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和匀。先用酒20毫升,调用1.5克,再以药贴疮上;如为破伤风,则用酒10毫升,调服1.5克。

咬头膏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主治】痈疖脓熟不溃。

【组成】制乳香、制没药、杏仁、木鳖粉(生)、蓖麻仁、铜绿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另以巴豆不去油,加倍,同药末捣成膏,再加白砒0.3克,捣匀。临用取绿豆大1粒,放患顶上,用膏药掩之,溃即揭下,洗净用膏贴。

【禁忌】胎前产后忌用。

恶疮

朱砂膏

【来源】《绛囊撮要》。

【主治】无名肿毒,横痃,乳疖,恶疮,疔毒。

【组成】葱25~30千克(捣极烂,绞汁,放锅内,投入嫩松香2.5千克,微火熬至葱汁滚,松香化,取下俟稍冷,即以手在汁中揉松香几百揉,然后再放火上,再烊再揉。如此五六次,揉至松香色白无油为度,配入后药),当门子15克,樟脑360克,梅花冰片30克,蓖麻子500克(去壳,研如泥,另贮),乳香、没药各105克(俱用灯芯草炒去油),朱砂180克(水飞)。

【用法】上药除蓖麻子外,余皆为极细末,将制好松香放瓷罐内,隔水烊化取出,即以药末并蓖麻子泥一并搅和,摊贴;如干,可酌加蓖麻子油,以好摊为度。摊用柿漆单张桑皮纸,不可着火。用时贴患处。

【禁忌】孕妇慎用。

托里金银地丁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主治】恶疮肿毒疼痛。

【组成】金银花、黄连、当归、紫花地丁、赤芍药、黄芪人参、甘草节、桔梗、大黄各15克,乳香、白檀香、没药、连翘各6克,黄芩、栀子仁、玄参各6克,麦门冬(去心)、前胡甘草(蜜炙)各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酒15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病在下者,食前服;病在上者,食后服。

曲鱼膏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主治】风湿疼痹,四肢亸弱,偏跛不仁,并痈肿恶疮。

【组成】大黄、黄芩、莽草、巴豆、野葛、牡丹、踯躅、芫花、蜀椒、皂荚、附子、藜芦各15克。

【用法】上十二味,咀,用苦酒浸药一夜,以熟猪油1.5千克,微火煎5~7沸,放入白芷1片,煎至有芷色黄为度,去滓。用时微火化开,手摩患处,每日3次。

巴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功用】化腐生肌。

【主治】一切痈疽,发背,恶疮。

【组成】象皮18克,穿山甲18克,山栀80个,儿茶(另研极细末)6克,人头发36克,血竭(另研极细末)3克,硇砂(另研极细末9克,黄丹(飞)、麻油、桑枝、槐枝、桃枝、柳枝、杏枝各45厘米。

【用法】用麻油2千克,将桑、槐、桃、柳、杏五枝煤枯,捞出;次入象皮、穿山甲、入头发,煤化;再入山栀子煤枯,用绵将药滓滤去,将麻油复入锅内煎滚,离火少顷。每500克麻油入黄丹180克,搅匀,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将锅取起,再入血竭、儿茶、硇砂等末搅融,用凉水一盆,将膏药倾入水内,用手扯药千余遍,换水数次,拔去火气,瓷罐收贮,用时不宜见火,须以银杓盛之,重汤炖化,薄纸摊贴。

乌蛇膏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三。

【主治】一切远年恶性毒疮,发背,冷漏疔疮,刀箭所伤。

【组成】乌蛇120克,当归60克,黄芪45克,生干地黄45克,乱发22克(烧灰),防风30克(去芦头),甘草60克,黄丹180克,胡粉120克,蜡60克,松脂60克。

【用法】上药都细锉,以清油1.25千克,于铛内入蜡、松脂及药末,煎令黑色,绵滤去滓,都纳铛中,下黄丹,便于武火上不住手搅,候黑色,滴水中如珠子,硬软得所,即成,摊干故帛上。贴患处,一日换2次,以愈为度。

乌金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主治】恶疮。

【组成】附子、蛇蜕皮、干姜、破故纸(多年者)、黄丹、川大内、重台、黎芦、槟榔、棹棉絮、乱发、胡粉、蓼叶、榆皮楸皮各30克。

【用法】上药细锉,入瓷瓶中固济,烧令熟,取出捣罗为末,入麝香、龙脑各7.5克,更于乳钵中细研。先以甘草30克,捶葱白7茎,白矾15克,以水1.3升,煎取660毫升,看冷暖,净洗疮后,将上药干掺患处,一日2次。

化毒丹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功用】解毒消肿。

【主治】恶疮肿毒。初时,咳逆烦闷,或咽喉闭塞,发热恶寒。

【组成】没药、乳香各15克,草乌头(醋浸泡制)、海浮石(浇赤,醋淬一次,研)各30克,巴豆49个(去皮,生用,另研)。

【用法】上五味,为细末,用海浮石、乌头醋打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5~7丸,食后冷酒送下。取快利二三行或吐出恶物为效。

收口生肌散

【来源】《仙拈集》卷四。

【主治】多年顽疮,久不收口者。

【组成】象皮(火焙干)9克,龙骨、乳香、没药、轻粉各3克,朱砂1.5克,冰片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先以茶椒汤洗净患处,再敷药。

翠霞散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功用】去毒生肌。

【主治】恶疮。

【组成】滑石30克,铜绿15克,轻粉6克,片脑、麝香各0.9克,粉霜0.2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有时蘸药纴于疮口上,以膏贴之。

蟾酥丸

【来源】《玉机微义》卷十五引郭氏方。

【主治】疔黄及一切恶疮。

【组成】川乌、莲花蕊、朱砂各7.5克,乳香、没药各6克,轻粉、蟾酥各3克,麝香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糊丸如豌豆大。每服1丸,病重者2丸。用生葱3~5茎嚼极烂,吐于手心,包药在内,热酒和葱送下,或用葱煎水送服。取汗。

溃脓散

【来源】《普济方》卷二七五。

【功用】活血祛腐。

【主治】恶疮。

【组成】白矾、盐各等分。

【用法】上药用慢火炒,去尽水,干研为末。量疮大小贴之。

碧玉锭子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主治】瘰疬,恶疮。

【组成】铜绿9克,轻粉、砒霜(煅)、白矾(煅)、硇砂(生)各3克,胆矾、雄黄、朱砂各1.5克,乳香、没药各7.5克,麝香、冰片各少许。

【用法】上药各研极细粉,和匀,打稠糊做成豆大扁形锭子;或作药线,阴干。先用药点破疮口,将药锭用膏药贴敷患处,以将腐肉祛尽、好肉生满为度。

溃疡、乳痈

珍珠散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异名】珍珠十宝散(《外科方外奇主》卷二)。

【主治】诸种溃疡,溃烂不肯长肉者。

【组成】炉甘石(根罐内固济,煅过,水飞。预将黄连30克,当归15克,用河水煎汁,去滓,入童便100毫升,将甘石丸如弹子大,多刺以孔煅赤,淬药汁内,以汁尽为度,置地上一夜,去火气,收贮待用)240克,珍珠(煅,净末)3克,玻珀(净末)2克,龙骨(煅,水飞,净)1.2克,赤石脂(煅,水飞,净)1.2克,钟乳石(甘草汤煮一伏时,水飞,净)1.8克,朱砂(水飞,净)1.5克,麒麟竭0.6克,象皮(焙干,为末)1.5克。

【用法】上九味,务令极细,每药3克,入冰片0.6克,研匀和调,敷上立长。

栝楼牛蒡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六。

【功用】理气疏肝,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肝气郁结,热毒壅滞,致成乳疽、乳痈,初起憎寒壮热者。

【组成】栝楼仁、牛蒡子(炒,研)、花粉、黄芩、生栀子(研)、连翘(去心)、皂刺、金银花、甘草(生)、陈皮各3克,青皮、柴胡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煮酒适量和匀,空腹时服。

蝉花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〇六引《卫生家宝》。

【主治】夏月犬伤及诸般损伤,创口溃烂,孳生蛆虫,腐败臭恶者。

【组成】蛇蜕皮30克(烧存性,研末),蝉壳15克,青黛15克,细辛10.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酒调下。

桃花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烟霞圣效方》。

【功用】生肌止痛。

【主治】一切疮口不收。

【组成】腻滑石120克,赤石脂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黄丹少许,如桃花色。每日上药一遍,上用膏药贴之。

珠粉散

【来源】《顾氏医径》卷六。

【功用】生肌长肉。

【主治】疮毒脓腐已尽者。

【组成】珍珠母(即大石蚌)1个,炉甘石90克,石膏90克,陈年蚕丝茧30克,赤石脂90克,血竭9克,粉口儿茶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掺于患处。

青橘连翘饮

【来源】《冯氏锦囊》卷十九。

【主治】乳痈初起肿痛,寒热不甚者。

【组成】青皮、瓜蒌、橘叶、连翘、桃仁、皂角刺、柴胡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入酒服。

皂角散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主治】哺乳期患乳痈,结硬疼痛,乳汁不通。

【组成】皂角(烧细,研)、蛤粉(研)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细。用热酒调服1~1.5克,并以手揉患处,取软为度。

连翘饮子

【来源】《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功用】化痰散结,活血解毒。

【主治】痰淤壅阻而成之乳痈,乳内结核。

【组成】连翘、川芎、栝楼仁、皂角刺、橘叶、青皮、甘草节、桃仁各6克。

【用法】上药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服。

当归清营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卷中。

【主治】肝胆燥热,筋挛结核,乳痈乳癌;或肝胆火炎,耳项肿痛。

【组成】当归、生地、山栀、赤苓、白芍、柴胡、川芎、甘草、贝母、丹皮、花粉、连翘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痔瘘

宜风散

【来源】《急救仙方》卷四。

【主治】痔疮。

【组成】巴豆(去油)、大黄(炮)、朴硝、枳壳、陈皮(去瓤)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如服药后大便结涩,2~3日后再服。

消痔千金散

【来源】《古今医统》卷七十四引《活人心统》。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诸痔肿疼不已。

【组成】孩儿茶1.5克,冰片0.03克,熊胆0.6克,甘草赤、石脂、黄连各0.9克,寒水石1.5克,硼砂0.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猪胆汁调搽。或以胆汁和药,灌入肛门内。

二子散

【来源】《疡科选粹》卷五。

【主治】痔疮肛门热肿。

【组成】木鳖子、五倍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调敷。

五倍子汤

【来源】《疡科选粹》卷五。

【主治】痔疮脱肛。

【组成】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

坎宫锭子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热毒疮疡,焮赤肿痛;并治痔疮。

【组成】京墨30克,胡黄连6克,熊胆9克,麝香1.5克,儿茶6克,冰片2.1克,牛黄0.9克。

【用法】上七味药,为末,用猪胆汁为君,加生姜汁、大黄(水浸液)、酽醋各少许相和,制成药锭。用凉水磨浓,以笔蘸涂之。

川楝猬皮丸

【来源】《疡科选粹》卷五。

【主治】痔漏。

【组成】猬皮(煅存性)、雷丸3克(皂角洗,烧灰存性),川楝、白皮、黑芝麻(炒黑)、槐角子(煅存性)各1.5克,男发(皂角水浸,煅存性)2.1克,乳香6克,牛角腮(童便浸7次,煅存性)30克,麝香0.6克,雄猪左悬蹄甲49个(童便浸7日,煅存性)。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每次10丸,弱者7丸,空腹时用胡桃肉1个,细嚼同酒服。服过60克见效。

寸金锭子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主治】痔疾。

【组成】藤黄、雄黄、雌黄、硫磺、轻粉、粉霜、麝香、砒霜、黄丹各3克,牡蛎粉、红藤根、干漆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研匀,烧陈米饭和捣为丸,如枣核大。每用1丸,纳肛门中,深2寸许。放令定,用新砖球子2个,炭火烧赤,酽醋中蘸过,绵裹一个,于肛门上熨之,冷即换。来日大便下臭败恶物,为除根也。

三品一条枪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功用】祛腐化管。

【主治】痔疮、瘘疮翻花、瘿瘤、瘰疬、疔疮、发背等腐肉不祛或有瘘管者。

【组成】明矾60克,白砒45克,雄黄7.2克,乳香3.6克。 【用法】先将砒、矾入小罐内,炭火煅红,青烟已尽,旋起白烟,片时,待上下红彻住火,将罐放地上一夜,取出约有砒、矾净末30克,再加入雄黄、乳香,共研细末,厚糊调稠搓成如线条状,阴干,用时插入疮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