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31

第31章 妇科(1)

一、月经病

月经不调

艾附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主治】妇人血海虚冷,月水不行,脐腹疼痛,筋脉拘挛,及积年坚瘕积聚。

【组成】白艾叶、枳壳(去瓤,取净)、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当归(洗,焙)、赤芍药、没药(别研)、木香各30克(炮),沉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将艾叶并枳壳用米醋于砂锅内煮,令枳壳烂,同艾叶细研为膏,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或米饮送下,空腹时服。

四制香附丸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十一。

【功用】调经种子,顺气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久不受孕。

【组成】香附米500克(125克酒浸,125克盐汤浸,125克童便浸,125克醋浸,各3日,滤干,炒),当归120克(酒浸),川芎120克,熟地黄120克(姜汁炒),白芍药120克(酒炒),白术60克,陈皮60克,泽兰叶60克,黄柏30克(酒炒),甘草30克(酒炒)。

【用法】上药共研末,以酒糊调和为丸。每服70丸,空腹时用白汤下。

升阳举经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主治】妇人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属气血俱脱者。

【组成】肉桂(去皮,盛夏不用)、白芍药、红花各1.5克,细辛1.8克,人参、熟地黄、川芎各3克,独活、黑附子(炮裂,去皮、脐)、炙甘草各5克,羌活、藁本、防风各6克,白术、当归、黄芪、柴胡各9克,桃仁(汤浸,去皮、尖)10个。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元归散

【来源】《类证治裁》卷八。

【主治】妇女血滞经闭。

【组成】元胡索、当归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服9克,加生姜,以水煎服。

十全济阴丸

【来源】《济阴纲目》卷六。

【功用】养血,益气,调经。

【主治】气血两虚,月经不调,久不怀孕。

【组成】当归身(酒洗)、熟地黄、香附子(童便煮)各120克,干山药、白术各75克,枸杞子、人参各60克,蕲艾叶60克(去梗、筋,同香附用陈醋、老酒煮一时,捣烂焙干),川芎、白芍药、牡丹皮、紫石英(火煅淬)各45克,泽兰3克,紫河车1具(在净水内洗去秽血,用银针挑去紫筋)。

【用法】上药咀片,同河车入砂锅内,用陈老酒750毫升、陈米醋250毫升、清白童便250毫升、米泔水750毫升和匀,倾入锅内,浮于药寸许,如尚少,再加米泔,盖密,用桑柴火慢煮,以河车溶化汁干为度。同取出,用石臼捣烂为饼,日晒露三昼夜,焙干为末,炼蜜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渐加至90丸,空腹时用温盐汤送下。

九制香附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功用】开郁健脾,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经事不调,赤白带下,气血凝滞腹痛,胸闷胁胀,呕吐恶心,气块血块。

【组成】香附420克,艾叶120克。

【用法】将上药一次用酒,二次用醋,三次用盐,四次用童便,五次用小茴香60克,六次用益智仁60克,七次用丹参60克,八次用姜汁,九次用莱菔子60克,先后分别煎汁,按春三日、夏一日、秋三日、冬七日浸制,随后晒干研为细粉,糊丸。每服9~12克,开水送下。

皱血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功用】散寒祛淤,理气调经。

【主治】妇人血海虚冷,气血不调,时发寒热,或下血过多,或久闭不通,崩中不止,带下赤白,瘕癖块,攻刺疼痛,小腹紧满;胁肋胀痛,腰重脚弱,面黄体虚,饮食减少,渐成劳状,及经脉不调,胎气多损。

【组成】菊花(去梗)、茴香、香附(炒,酒浸一夜,焙)、熟干地黄、当归、肉桂(去粗皮)、牛膝、延胡索(炒)、芍药、蒲黄蓬莪术各9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乌豆700克,醋煮候干,焙为末,再入醋400毫升,煮至200毫升,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酒或醋汤下;血气攻刺,炒姜酒下;块绞痛,当归酒下。

姜黄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主治】子脏久冷,月水不调,及淤血凝滞,脐腹刺痛。

【组成】川姜黄(成片子者)120克,蓬莪术、红花、桂心川芎各30克,延胡索、牡丹皮各60克,白芍药9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用水75毫升,酒75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珍宝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月经一月两至或数日一至者。

【组成】当归、白芍、人参、白茯苓、生地各3克,蒲黄6克(炒黑)、香附、川芎、白术、甘草、黄连各2.4克。

【用法】上药加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温服。

定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功用】舒肝补肾,养血调经。

【主治】肝肾气郁,经来断续,或前或后,行而不畅,有块,色正常,小腹胀痛,或乳房胀痛连及两胁。

【组成】菟丝子(酒炒)30克,白芍(酒炒)30克,当归30克(酒洗),大熟地15克(9蒸),山药15克,白茯苓9克,芥穗6克(炒黑),柴胡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泽兰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主治】室女血气不调,经止后复来,脐腹冷疼。

【组成】泽兰叶、牡丹皮、芎、当归(切,焙)、延胡索、蓬莪术(炮,锉)、京三棱(炮,锉)、芍药、熟干地黄(焙)各30克,肉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炒)、乌头(炮裂,去皮、脐)各23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细捣为末,用酒面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理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异名】理营煎(《仙拈集》卷一)。

【功用】益肾健脾,活血调经。

【主治】真阴虚弱,痰饮内停。胀满呕哕,恶心吐泻,腹中痛,妇人经迟血滞。

【组成】熟地9~21克或30~60克,当归6~9克或15~21克,炙甘草3~6克,干姜(炒黄色)3~9克或加肉桂3~6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80~320毫升,热服。

【加减】命门火衰,阴中无阳,加附子、人参;外感风寒,邪未加深,但见热身痛,加柴胡6克;寒凝阴盛,邪气难解,加麻黄6克;阴盛之体,外感寒邪,恶寒脉细,加细辛3~6克,甚者再加附子3~6克,或并加柴胡以助之;阴虚内热,宜去姜、桂,单用三味,或加人参;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胀,加茯苓4.5克,或加白芥子1.5克;泄泻不止,少用当归或去之,加山药、扁豆、吴茱萸、破故纸、肉豆蔻、附子之属;腰腹疼痛,加杜仲、枸杞;腹胀疼痛,加陈皮、木香、砂仁。

痛经

延胡索散

【来源】《济阴纲目》卷一。

【主治】妇人气滞血淤,脘腹胀痛,或经行腹痛。

【组成】延胡索、当归(酒浸)、赤芍(炒)、蒲黄(炒)、桂皮、乳香、没药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温酒空腹服。

益母丸

【来源】《奇方类编》卷下。

【功用】调气活血。

【主治】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腹有瘕,久不受孕,产后血淤腹痛。

【组成】益母草500克,川芎30克,赤芍30克,归身30克,木香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一日2~3次。

【禁忌】孕妇忌服。

宁坤丸

【来源】《采艾编翼》卷二。

【异名】回生丹(《采艾编翼》卷二)。

【功用】补气养血,解郁化淤,调经止痛。

【主治】妇女崩漏带下,产劳虚损;室女经闭,痛经,月水不调。

【组成】大黄500克(细末),红花90克(炒黄色,入好酒400毫升同煮三五沸,去红花不用,只存汁用),黑豆1.2千克(水2.25升煮取汁700毫升,去豆),苏木90克(锉,用河水2.25升煎取汁700毫升,亦去滓不用)。

以上三味,先将大黄末用好米醋500~700毫升搅匀,以文武火熬成膏,复添醋750毫升,再搅匀,再熬成膏;次下红花酒、黑豆汁、苏木汤,共倾入大黄膏内搅匀,又熬成膏,取出待用。如有锅巴,即焙干研成药:

当归、川芎、熟地黄(务自制)、白茯苓(去皮)、苍术(米泔浸)、香附米、乌药、玄胡索、桃仁(沸汤泡,去皮,炒,另研)、牛膝(去芦)、蒲黄各30克,白芍(酒炒)、甘草、陈皮、木香、三棱、五灵脂、羌活、山萸(酒浸,去核)、地榆各15克,人参、白术(去芦)、青皮(去白)、木瓜各9克,良姜12克,乳香、没药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大黄膏调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酒顿化服。

延胡索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妇人室女,七情伤感,遂使血与气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引背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经候不调,但是一切血气疼痛,并可治之。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锉,炒)、延胡索(炒,去皮)、蒲黄(炒)、赤芍药、官桂(不见火)各15克,片子姜黄(洗)、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90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生姜7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加减】吐逆,加半夏、橘红各15克。

当归须散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主治】妇人月经适来,血气凝滞,小腹疼痛;产后恶露不尽,心腹作痛;跌打损伤,气血凝结,胸腹胁痛,或发寒热。

【组成】归尾4.5克,红花2.4克,桃仁2.1克,甘草1.5克,赤芍、乌药、香附、苏木各3克,官桂1.8克。

【用法】上药用水、酒各半煎,空腹时服。

吴茱萸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生血清热方

【来源】《万病回春》卷六。

【功用】养血清热,化淤调经。

【主治】血虚有热,兼夹淤滞,经水过期而来,作痛者。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黄、牡丹皮、桃仁(去皮、尖)、红花、木香、玄胡索、香附、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水煎,温服。

桃核承气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桃仁承气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

【功用】破血下淤。

【主治】淤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淤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脉沉实或涩。

【组成】桃核50个(去皮、尖),桂枝6克(去皮),大黄12克,甘草6克(炙),芒耗6克。

【用法】以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至300毫升,每日3服。当微利。

宣郁通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功用】疏肝泻火,理气调经。

【主治】妇女经前腹痛,少腹为甚,经来多紫黑淤块者。

【组成】白芍15克(酒炒),当归15克(酒洗),丹皮15克,山栀9克(炒),白芥子6克(炒研),柴胡3克,香附3克(酒炒),川郁金3克(醋炒),黄芩3克(酒炒),生甘草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连服4剂。

闭经

归芍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临经并经后腹痛。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各3克,白术、人参、生地、香附、陈皮各4.5克。

【用法】加大枣2枚,以水煎,空腹时服。

玉烛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用】养血清热,泻积通便。

【主治】血虚发热,大便秘结;或妇女经候不通,腹胀作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疼痛;或胃热消渴,善食渐瘦;或背疮初发。

【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大黄、芒硝、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服24克,水煎去滓,空腹时服。

水蛭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功用】祛淤通经。

【主治】室女月水不通,腹满有淤血。

【组成】水蛭80只(糯米同炒,米熟去米),桃仁(汤浸,去皮、尖、麸炒)100枚,虻虫(去翅、足,微炒)80只,大黄(锉,炒)90克。

【用法】上四味,细锉。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服,有顷再服。当下血,如未下,明日再服。

化血丹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功用】止血化淤。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并治妇女闭经成瘕者。

【组成】花蕊石(煅存性)9克,三七6克,血余炭(煅存性)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分2次,开水送服。

四物苦楝汤

【来源】《医垒元戎》。

【主治】杂症腹痛及经事欲行脐腹绞痛。

【组成】当归、熟地黄、芍药、川芎、玄胡索、苦楝(碎,炒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5克,以水煎服。

倒经

三黄四物汤

【来源】《审视瑶函》卷六。

【主治】月经来前,内热迫血上壅,吐血,衄血。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碎。以水煎服。

顺经汤

【来源】《审视瑶函》卷六。

【功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经。

【主治】室女月水停久,倒行逆上冲眼,红赤生翳。

【组成】当归身、川芎、柴胡、桃仁(泡,去皮、尖)、香附子(制)、乌药、青皮、红花、广陈皮、苏木、赤芍、玄参各适量。

【用法】上锉一剂。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加酒20毫升,食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