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32

第32章 妇科(2)

经前泄泻

健固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功用】补脾渗湿。

【主治】妇人脾虚湿盛,经前泄水。

【组成】人参15克,白茯苓9克,白术30克(土炒),巴戟15克(盐水浸),薏苡仁9克(炒)。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连服10剂。

顺经两安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主治】经前大便下血。

【组成】当归15克(酒洗),白芍15克(酒炒),大熟地15克(9蒸),山萸肉6克(蒸),人参9克,白术15克(土炒),麦冬15克(去心),黑芥穗6克,巴戟肉3克(盐水浸),升麻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术苓固脾饮

【来源】《辨证录》卷十一。

【功用】益气健脾,涩肠止泻。

【主治】妇女行经前泄泻,日久不愈,腹痛喜按,倦怠神疲。

【组成】白术30克,茯苓、人参、山药、芡实各15克,肉桂1.5克,肉蔻1枚。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经前腹痛、吐血

正经汤

【来源】《百一选方》卷十八。

【功用】益气补血,温经止痛。

【主治】妇人诸虚不足,心腹疼痛。

【组成】熟干地黄15克,人参、桂心、半夏(汤洗7次)、白芍药、牡丹皮、阿胶、麦门冬、当归各7.5克,吴茱萸(汤洗7次)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00毫升,温服。

柴胡丁香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主治】妇人年三十岁,临经先腰脐痛,甚则腹中亦痛,经缩三二日。

【组成】生地黄0.6克,丁香1.2克,当归身、防风、羌活各3克,柴胡4.5克,全蝎1个。

【用法】上药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桃仁四物汤

【来源】《万氏女科》卷一。

【主治】经水将行,腰胀腹痛,由于气滞血实者。

【组成】归尾、川芎、赤芍、丹皮、香附、元胡各3克,红花1.5克,桃仁25粒,生地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瘦人有火,加黄芩、黄连;肥人多痰,加枳壳、苍术。

顺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功用】补肾清肝。

【主治】妇人肾阴不足,肝气上逆,经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

【组成】当归15克(酒洗),大熟地15克(9蒸),白芍6克(酒炒),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经绝复行、绝经过早

益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功用】滋阴凉血。

【主治】妇人49岁后,月经已停,因阴虚血热又来者。

【组成】大熟地30克(九蒸),白术30克(土炒),山药15克(炒),当归15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生枣仁9克(捣碎),丹皮6克,沙参9克,柴胡3克,杜仲3克(炒黑),人参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安老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功用】益脾补肝,育阴止漏。

【主治】老年妇女肝脾两虚,肾水亏耗,月经已绝,忽而复行,或下紫血块,或下血淋漓如红血淋。现用于生殖道炎症,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绝经后子宫出血,见上述症状者。

【组成】人参30克,黄芪30克(生用),大熟地30克(九蒸),白术15克(土炒),当归15克(酒洗),山茱萸15克(蒸),阿胶3克(蛤粉炒),黑芥穗3克,甘草3克,香附1.5克(酒炒)木耳炭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蓬莪术散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主治】妇人气禀虚弱,经断太早,淤血未散,腹中常有块痛,头晕眼花,饮食少进。

【组成】香附90克,当归(酒洗)、赤芍、熟地、蓬莪术、元胡、白术(土炒)、枳壳、黄芩、青皮各45克,川芎、三棱、砂仁(炒)、干漆各60克,红花、甘草各30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酒调下。

崩漏

禹余粮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异名】紫石英丸(《普济本事方》卷十)。

【主治】妇人崩漏不止,面色萎黄,肢体消瘦。

【组成】禹余粮30~60克(烧,醋淬7遍),龙骨30克,紫石英30克(细研,水飞过),人参15克(去芦头),桂心15克,川乌头15克(炮裂,去皮、脐),泽泻30克,桑寄生30克,川椒30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石斛30克(去根,锉),当归30克(锉,微炒),杜仲30克(去皱皮,炙微黄,锉),肉苁蓉30在(酒浸一夜,微锉,去皱皮,炙干),远志15克(去心),五味子15克,牡蛎30克(烧为粉),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晚饭前以热酒下2~3丸。

柏叶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主治】妇人崩中漏下不止,渐加黄瘦,四肝无力,腹内疼痛,不思饮食。

【组成】柏叶30克(微炙),续断22克,芎22克,禹余粮60克(烧,醋淬7遍),艾叶22克(微炒),阿胶30克(捣碎炒令黄燥),牡蛎30克(烧为粉),地榆30克(锉),熟干地黄30克,当归22克(锉,微炒),丹参22克,蛇甲30克(炙微黄),鹿茸30克(去毛,涂酥,炙微黄),鳖甲30克(涂醋,炙微黄),赤石脂3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以温酒送下。

定崩四物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功用】去淤生新,止血定崩。

【主治】产后风湿袭于冲任,不能去淤生新,以致崩漏如豆汁,腹胁阵痛,脉浮涩微数。

【组成】生地15克(炒松),白芷4.5克(炒黑),白芍4.5克(醋炒),川芎3克,当归9克(醋炒),蒲黄9克(炒炭),阿胶9克(血余炭炒),小蓟根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去滓温服。

牡蛎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

【功用】补肾养血,敛血固冲。

【主治】妇人血海虚损,月水不断。

【组成】牡蛎粉30克,阿胶22.5克(捣碎,炒令黄燥),当归22.5克(锉,微炒),芎22.5克,续断22.5克,鹿茸22.5克(去毛,涂酥,炙令微黄),干姜22.5克(炮裂,锉),代赭石30克,赤石脂30克,甘草7.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以温酒送下30丸。

赤石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主治】妇人胞宫虚寒,漏下不止,腹内冷疼。

【组成】赤石脂30克,艾叶23克(微炒),干姜23克(炮裂,锉),慎火草30克,当归30克(锉,微炒),鹿茸30克(去毛,涂酥,炙令微黄),龙骨30克,阿胶30克(捣碎,炒令黄燥)。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空腹时,以温酒送下6克。

如圣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主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淋漓不断,血色淡而无血块者。

【组成】棕榈30克(烧黑灰),乌梅30克,干姜30克(烧过,存五分性)。

【用法】上三味药,捣罗为散。每服3克,空腹时用乌梅汤调下。久患甚者,不过3服。

二、带下病

固经丸

【来源】《万病回春》卷六。

【主治】带下属湿热者。

【组成】黄柏(酒浸,炒)、香附(炒)各30克,山栀(炒黑)60克,苦参15克,白术(去芦)、白芍(酒炒)各23克,贝母(去心)、干姜(炒)各6克,败龟板(酒炙)60克,山茱萸(酒蒸,去核)、椿根皮(酒炒)各15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酒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0丸,空腹时用开水送下。

易黄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主治】妇人任脉不足,湿热侵注,致患黄带,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者。

【组成】山药30克(炒),芡实30克(炒),黄柏6克(盐水炒),车前子3克(酒炒),白果10枚(碎)。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抱龙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保肝丸(《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四)。

【主治】小儿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盛咳嗽,惊风抽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带。

【组成】天竺黄30克,雄黄(水飞)3克,辰砂、麝香(各别研)各15克,天南星120克(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炒干用)。

【用法】上药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如皂子大,温水化服。百日小儿,每丸分3~4次服;五岁1~2丸;大人3~5丸。伏暑用盐少许,嚼1~2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一法用浆水或新水浸天南星3日,候透软,煮三五沸,取出乘软,去皮,只取白软者,薄切焙干炒黄色,取末240克,甘草75克,拍破,用水500毫升浸一夜,慢火煮至250毫升,去滓,旋洒入天南星末,慢研之,令甘草水尽,入余药。

茅花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三一。

【主治】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

【组成】茅花1握(炒),棕树皮15克,嫩荷叶3张,甘草节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5克,空腹时用酒调服。

补宫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主治】妇人诸虚不足,久不妊娠,骨热形羸,腹痛下利,崩漏带下。

【组成】鹿角箱、白术、白茯苓(去皮)、香白芷、白薇、山药、白芍药、牡蛎(煅)、乌贼鱼骨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米饮送下。

完带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功用】健脾燥湿,疏肝理气。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色中淡黄,清稀无臭,倦怠便糖,面色挑白,脉缓或濡弱者。

【组成】白术(土炒)30克,山药(炒)30克,人参6克,白芍(酒炒)15克,车前子(酒炒)9克,苍术(制)9克,甘草3克,陈皮1.5克,黑芥穗1.5克,柴胡1.8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银杏汤

【来源】《竹林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妊娠白带。

【组成】熟地黄30克,山萸肉、薏苡仁、淮山药各12克,茯苓9克,泽泻、丹皮各6克,黑豆80克。

【用法】先将黑豆煎汁400毫升,取200毫升,入银杏(即白果)10个,大红枣20个,煎好再入诸药,加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分服。服此2剂,永无白带。

黄柏牛车散

【来源】《辨证录》卷十一。

【主治】妇人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脾土不运,肝血不藏,湿热随血气同下,以致带下色赤。

【组成】牛膝30克,车前子9克,黄柏6克,白芍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桂附汤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四。

【主治】妇人白带腥臭,多悲不乐,大寒。

【组成】肉桂3克,附子9克,黄柏1.5克(为引用),知母1.5克。

【用法】上药咀。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

【加减】不思饮食,加五味子;烦恼,面上麻如虫行,乃胃中元气极虚,加黄芪4.5克,人参2.1克,炙甘草、升麻各1.5克。

保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一切阴虚内热动血。

【组成】生地、熟地、芍药各6克,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上药以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三、妊娠病

妊娠中风、腰痛

木防己散

【来源】《太平怪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妇人妊娠中风,口眼斜,手足顽麻。

【组成】木防己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去芦头),羚羊角屑30克,桂心15克,荆芥穗15克,薏苡仁30克,麻黄30克(去根、节),桑寄生15克,黄松节30克,甘草15克(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碎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1片,煎至20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僵蚕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中风痰多,口噤脉滑者。

【组成】白附子30克,僵蚕30克(炒),半夏30克(制),南星30克(制),天麻30克(煨),蝉衣30克。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次15克,水煎去滓,入姜汁5毫升,温服。

乌蛇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

【主治】妇人中风,牙关紧急,手足顽麻,心膈痰涎壅滞。

【组成】乌蛇肉30克(酒拌,炒令黄),天麻30克,白附子30克(炮裂),乌犀角屑15克,半夏15克(汤洗7遍,以生姜15克去皮同捣,炒令干),白僵蚕15克(微炒),天南星30克(炮裂),干蝎15克(微炒),麻黄15克(去根、节),独活15克,当归15克(锉碎,微炒),晚蚕沙15克(微炒),麝香7.5克(研)。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肾着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主治】妊娠腰脚肿痛。

【组成】茯苓、白术各120克,干姜(炮)、甘草各60克(炙),杏仁(去皮、尖,炒)90克。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