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30

第30章 内科(24)

吴茱萸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引苏长史方。

【异名】木瓜汤(《医心方》卷八)、木瓜茱萸汤(《普济方》卷二四四)。

【主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

【组成】吴茱萸6克,木瓜(切)12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1.3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服,约隔1小时半服一次。服后或吐、或汗、或痢、或大热闷,即愈。

天麻地龙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四。

【主治】湿毒脚气攻注,两腿肿破重疼,皮肉顽紫,或上攻头面,皮肉掀热。

【组成】天麻、地龙、羌活、附子(生)、桂心、没药、荆芥穗各30克,麝香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生蜜调和为丸,如弹子大,陶器盛。每服用荆芥、腊茶嚼下1丸,上攻者,食后服;下注者,食前服。

追风毒锉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四。

【异名】追风毒散(《普济方》卷二四一)。

【功用】疏泄风毒。

【主治】脚气热多;痔疮蕴热肿痛,大便不通。

【组成】羌活30克,鸡心槟榔、防风、桑白皮(炒)各15克,郁李仁(炒)、大黄(生)各7.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次9克,加黑豆100粒煎服。

神效槟苏散

【来源】《观聚方要补》卷二引《简易普济方》。

【主治】脚气病。

【组成】槟榔9克,苏叶梗、防风、羌活、当归、木瓜各6克,乳香、没药各4.5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葱白,水、酒煎,入冰糖1块,溶化热服,酒承量饮为度。棉被盖脚痛处,汗出避风,以有汗为愈。

换腿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功用】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

【主治】足三阴经虚,为风寒暑湿侵袭,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疼痛,渐成风湿脚气,行步艰辛,足心如火,上气喘急,全不思食。

【组成】薏苡仁(炒)、石南叶、石斛(去苗,酒浸)、萆薢(微炙)、川牛膝(去苗,酒浸)、天南星(炮)、防风(去芦、叉)、黄芪(去芦头,蜜炙)、当归(去苗,酒浸)、天麻(去苗)、续断各45克,槟榔75克,木瓜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酒煮面糊调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盐汤任下。

肢体麻木

天麻除湿汤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四。

【主治】湿留肢节,身体疼烦,手足肿痛,或时麻木。

【组成】白术120克,天麻90克,人参(去芦头)90克,干姜60克(炮),全蝎60克(用糯米一盏,炒黄色,去糯米不用),附子(生,去皮、脐,切开,取生姜自然汁150毫升,浸一夜,取出炙尽,无浸姜汁为度,薄切,焙干)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天麻黄芪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表有风症,因连日酣饮,其症复来,右口角并眼颇有侧及左手左脚腿麻木疼痛。

【组成】天麻、芍药、神曲(炒)、羌活(肢节不痛去之)、茯苓各0.9克,人参、黄连各1.2克,当归1.5克,黄芪、甘草升麻、葛根、黄柏、苍术各1.8克,泽泻2.1克,柴胡2.7克。

【用法】上药咀,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芍药补气汤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九引张元素。

【异名】补气汤(《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肺气不行,皮肤间麻木。

【组成】黄芪30克,白芍药45克,橘皮(不去白)30克,泽泻15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乌蛇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

【主治】顽麻风,皮肤搔之不知痛痒。

【组成】乌蛇肉150克(酒浸,炙令黄),天麻30克,桂心30克,羌活15克,防风30克(去芦头),麻黄30克(去根、节),白僵蚕30克(微炒),苦参30克(锉),踯躅花15克(酒拌令匀,炒干),人参15克(去芦、头),白蒺藜15克(微炒,去刺),赤茯苓30克,赤芍药15克,威灵仙30克,枳壳30克(麸炒,去瓤)芎15克,天蓼木30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酒调下。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猪肉、鸡肉。

虫病

追蛰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四。

【主治】胃气上逆,蛔虫不安,腹痛时作时止。

【组成】当归6克,茯苓6克,白术3克,薏苡仁12克,广陈皮3克,鹤虱4.5克,雷丸3克,乌药3克,砂仁3克,厚朴3克,开口花椒24粒。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理中安蛔散

【来源】《证治准绳·伤寒》卷四。

【异名】理中安蛔汤(《类证治裁》卷三)。

【主治】胃中虚冷,吐蛔。

【组成】人参9克,白术、白茯苓、干姜各4.5克,川椒14粒,乌梅3枚。

【用法】上药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服。

【加减】吐蛔未止,加黄连、黄柏各1.5克,川椒加至28粒;冷甚,加附子1.5~9克。

【附注】《成方便读》卷四将干姜改作炮姜,制成丸剂,名“理中安蛔丸”。

芫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七。

【主治】蛲虫。

【组成】芫花22.5克(醋拌,炒令干),狼牙22.5克,雷丸22.5克,桃仁22.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生用),白芜荑22.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隔宿勿食,早晨以粥饮调下3克。

益儿丸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三。

【功用】清热消积,理气杀虫。

【主治】热滞虫积阻于肠胃,食不消化,腹痛腹胀。

【组成】神曲(炒黄)、白芜荑(去扇,炒)各30克,川连(去须)60克,陈皮、木香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猪胆汁和药末成剂,再入胆内系定口,以浆水煮数沸,取汁和丸,绿豆大。每服10~20丸,以米汤饮下。腹胀,木瓜汤下,不拘时候。

秘方万应丸

【来源】《赤水玄珠》卷四。

【功用】消积杀虫。

【主治】腹内有虫及积气块痛,小儿疳病。

【组成】三棱、莪术(各醋炒)、陈皮(麸炒)、橘红、使君子肉、麦芽曲(炒)、神曲(炒)、雷丸、干漆(炒烟尽)各15克,槟榔30克,芜荑7.5克,鹤虱(略炒)、胡黄连(炒)、甘草(炙)各9克,木香、良姜(陈壁土炒)、砂仁各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醋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连梅安蛔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清肝安蛔。

【主治】肝火犯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甚则蛔暖不发,脘痛烦躁,昏乱欲死。

【组成】胡连3克,炒川椒10粒,白雷丸9克,乌梅肉2个,生川柏2.4克,尖槟榔2枚(磨汁冲)。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