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4744200000028

第28章 旅游园林文化(4)

拙政园的园林布局被誉为“毫发无遗憾”。王献臣在开始建园时,就与一代画匠巨擘文徵明一起,顺应大宏寺附近的地势低洼、积水较多的情势,挖塘浚湖,垒石理水,并在水面周围环以树木,缀以楼堂馆所,厅榭轩斋,从而营造出一个以中部为主体,以水景为主题,因水成景的古园。水体面积占全园的3/5,有聚有分,山光水影,颇有朴素自然的景色和淡泊恬静的情趣。

远香堂是拙政园最大的一座明代园林建筑。其四面无墙,而嵌装玲珑精致、木作工艺水平颇高的长窗,夏迎临池之荷风,馥香盈堂,所以取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一句活用,作了该堂的雅名。“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幽韵雅致,自比清高,正合失意者的人格与文化心态。拙政园内有一著名大匾,上书“志清意远”四字,取古人“临水使人志清,登高令我意远”用意,不失为文人口味。

二、留园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原系明代嘉靖年间遗园。清嘉庆年间属刘恕所有,改称寒碧山庄,又名刘园。同治年间为盛旭人(盛康)所得,改名留园至今。全园占地约23300平方米,园林建筑处理多变并以装修精美而取胜。园林中区为寒碧山庄旧所,分为两部分:西部以广池为中心,池中有小蓬莱岛,架有曲桥沟通两岸。池以西北叠黄山石,山后依墙建亭廊。主要建筑环池东及池南。其大小、虚实、进退、起伏,皆错落有致,颇具匠心。东部以建筑庭院为重点。主厅五峰仙馆又称楠木大厅,是目前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堂,内部装修甚为精美,厅南庭矗石峰五座,北部是桃园等田园风光。园内的“冠云峰”,高约9米,为宋代“花石纲”遗物,也是江南最大的太湖石。

留园的建筑空间布局独具匠心。一般苏州私家大型园林较为常见的是以西北为山、中为池、东南为建筑,留园也是这样,空间布局合乎“风水”的观念。《周易》后天八卦方位以西北为乾位,东南为巽位,中为中宫之位。乾为阳、为男、为父、为龙,可引申为祖。故“风水”中以西北为龙脉,为太祖山、祖山之所在,故留园选址以西北有山,正应在“风水”之乾位上。从西北之山向东南延伸,有所谓“龙脉”流注于“龙穴”,这便是留园中部掘地为水池的“风水”文化观念的又一体现。而东南隅设以建筑,又应在巽位上。《易传》云,“巽为风”,“巽为入”,“风”自东南吹拂而“入”于“龙穴”(龙潭),在古人看来也是吉利的。“风水”术颇重卦气,气自西北沿“龙脉”流注于“龙穴”(池水),又从东南以“风”的自然形式吹“入”于“龙穴”,此乃生气灌注也。实际留园西北高而东南低,冬季可挡西北寒风而春夏又无碍于南风的吹拂,其山背阴向阳,中区之水域正处于朝阳的一面,整个园区有疏朗之感。

留园的建筑布置及其规模、数量可谓恰到好处。园内厅堂在苏州诸多园林中最为丰富宏敞。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以为,留园的建筑空间布置在美学上达到了精湛的程度,他说:“无论从鹤所入园,经五峰仙馆一区,至清风池馆、曲溪楼达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进入,经曲溪楼、五峰仙馆进入东园,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衬托出各庭院的特色,使园景富于变化和层次。”又指出:“如从园门进入,先经过一段狭窄的曲廊、小院,视觉为之收敛。达到‘古木交柯’一带,空间略事扩大,南面以小院采光,布置小景三处,北面透过漏窗隐约可见园中山池亭阁。通过以上一段小空间‘序幕’,绕至绿荫轩,豁然开朗,山池景物显得格外开阔明亮。由此往东,经曲溪楼等曲折紧凑的室内空间到达五峰仙馆,顿觉室内宏敞开阔,都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网师园

苏州网师园以精致小巧见称。从建筑角度来看,它以水为主,布局紧凑,空间尺度斟酌恰当,并成功地运用比例陪衬和对比等手法,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网师园不仅是江南名园,也是全国名园之一。其原为南宋官至侍郎的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现池水之南,尚存一石,刻有“盘阿”二字,便是万卷堂的遗物,当时称为“渔隐园”。后荒废,沉寂多年。清代乾隆年间由苏州名士、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重建,其借“渔隐”原意,自比渔夫(典出《庄子·渔父》),渔夫者,网师也,遂改名为网师园。乾隆末年,该园再度遭废,后修复,为现存布局形制奠定了基础。

一般的园林,大都和住宅不相连接,网师园却不然,园和住宅毗列。园内建筑物较多,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由万卷堂、撷秀楼、梯云室等组成。中部为主园,有池水一泓,清澈如镜,环池建廓、轩、亭、榭,由铁石山房、琴室、蹈和馆、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彩霞池、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等组成。西部为内园,庭院精巧古雅,盛植芍药,院内建筑、家具、宫灯,多具明代特色的风格,由露华馆、涵碧泉、冷泉亭、殿春簃组成。

网师园既名“网师”,水趣无疑是其点睛之笔。水景居于园区中部,略呈方形,水面平静、聚蓄而不显得漫溢无际。水景使得园中景观颇具灵动、涵碧与清虚之气,建筑物多濒水而建,具有可人的亲水性格。如水阁、廊亭、小桥等都低临水面,具有感人而宁和的文化气质。加之池岸低矮,以黄石筑就的水岸叠石处理为“洞穴吻水”情状,虽半亩之水却有水广波延与源头无尽的意蕴。池中未植莲荷,上下一碧,清澈见底,山色天光,廊宇树影,倒映于池水之中,朴素而清丽,体现了网师园的文化主题,这是网师园理水与营造的成功之处。

清朝著名文人钱大昕在其所撰《网师园记》中说,“网师”者,“盖托于渔隐之义”。网师园的文化主题最明显地体现出道家情思。道家的人生理想,在于出离俗世,寄情山林,放归田园,返璞归真。网师园以及其他江南文人园林典型地寄托了老庄“任其自然”、“遗世特立”的文化品格,它们是一批蕴涵“出世”之思、展现在东方大地之上的文化“文本”。

知识链接

民居住宅与园林建筑

中国古民居宅院,常和建筑空间、自然环境、人文精神追求交融于一体,形成了平常所说的园林。民居中设有庭院,院中静静的水池、花木翠竹与潺潺溪水、堂前出挑的水榭一道,构成水清、竹影、山静的迷人景色。处于这种布置巧妙的空间环境中,怎能不引起居住者的浓浓情思呢?人们于住宅中营修园林可以美化环境,游赏园林可以陶冶性情。

这种宅居庭院模式又体现着古人的高雅品格。中国人需要住在能听见秋雨敲窗、夏虫啾啾,能观到月洒庭阶,能赏到花红柳绿的庭宅之中,才更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庭院,寄寓了古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建筑与自然的契合,还反映出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即经营一种美的境界,以便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解放,一种远离凡俗、远离尘世的超脱。

四、何园

扬州私家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贡献丝毫不输于苏州园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就是对扬州和扬州园林最贴切的描绘。在清朝康乾时期,扬州的私家园林可以和北京的皇家园林相媲美,可见其不凡的造园艺术水平和深隽的园林意境。

扬州园林中何园是较有代表性的。何园享有“中国名园,江南孤例”的美名(扬州虽在江北,但学者们却将扬州的园林归为江南园林)。何园的建造汲取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还兼有西方建筑的风味。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大胆设计在当时曾轰动一时。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位于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清同治年间,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曾任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的何芷舠在双槐园的旧址上改建成寄啸山庄,占地14000余平方米。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中句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光绪九年(1883年),园主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园主将西方建筑特色带回了文明古国,并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又广泛使用新材料,使该园吸取众家园林之经验而有所出新。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但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是扬州住宅园林的典型。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私家园林的代表作,是扬州的园林特色和风格的体现。这里有冠盖中国造园艺术的四个“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筑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借助一串串开在复道回廊上的漏窗、空窗组成的花窗带,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窗”;何园中水心亭是一座中国少有的水心戏台,被称为听戏“天下第一亭”;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中国当代古建园林专家童寯、刘敦桢、潘谷西、罗哲文、陈从周等都对何园独特的造园手法倍加赞誉,称它为“江南园林中的孤例”。罗哲文先生还专门为何园题词“晚清第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