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4744200000029

第29章 旅游园林文化(5)

五、寄畅园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两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1445年)。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后,园改属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耀所有。秦耀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回无锡后,因朝政失意,心情郁闷,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万历时构列二十景,秦耀逐景赋诗。

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张涟(字南垣)和他的侄儿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均到此园,是为寄畅园的鼎盛期。其间在雍正初,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园被没官并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乾隆元年(1736年),秦道然三子秦蕙田殿试中探花,入直南书房。第二年痛上“陈情表”,秦道然获释,园被发还,由秦氏家族中最富有的秦德藻二房孙子秦瑞熙斥资白银3000两,照旧营构,独立鼎新,保存古园,厥功甚伟。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园内嘉树堂改名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兵火,后稍作修葺。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整整100年间,两个皇帝12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乾隆皇帝还在北京仿建了他认为最好的五处江南园林,其余四处早已毁弃不存,只有惠山园仍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里。现在寄畅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御书石匾额各一方。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经多次修复,现已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园内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六、个园

个园坐落在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园内种竹千杆,而竹叶形如“个”字,故名。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个园运用不同的石头,分别表现春夏秋冬景色,号称“四季假山”。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残阳,隆冬的雪狮,无不形象生动。

七、豫园

豫园坐落在上海市安仁街132号,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末年重新扩修竣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属宅第式园林,由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潘允端建此园是取“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之意,供其父亲安享晚年所用,因古时“愉”与“豫”通用,故取名“豫园”。

当初全园面积仅2万多平方米,但山石池沼、大厅堂室、亭轩楼台一应俱全,花墙小廊布置得宜,使小园曲折迂回,疏密有致。园内有荷花池和九曲桥、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得月楼、内园等40余处景点。其中,点春堂为小刀会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玉华堂前有三座石峰,中间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珑”,它与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相传是宋代“花石纲”的流散物。豫园的围墙,上饰游龙,蜿蜒起伏,把园林分隔成不同的景区,以虚隔作障景,似隔非隔,透出园林丰富的景层,成为豫园内一大特色。

今豫园占地30万多平方米,初始规模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胜似当年。

八、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距苏州古城18千米,占地6500平方米,系清光绪安徽兵备道任兰生被弹劾后回归故里,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十三年(1887年)所建的宅园,园名“退思”,意取“补过”。园林为横向建造,即西宅东园,这在苏州园林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娶及迎送宾客之用。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双重廊贯通,俗称“走马楼”。园景亦分东西两侧,西庭东园。庭中置旱航,坐春望月楼,岁寒居。园以水为中心,山、亭、堂、廊、轩、榭、舫皆紧贴水面。北岸的退思草堂为全园主景,四周有琴房,三曲桥,眼云亭、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览胜阁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围成一个开阔景区,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

明清时代的中国园林,在技术或艺术文化层次上,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巅峰,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在其文化精神意义上,都有许多深邃的寄寓与喟叹。尤其作为私家园林的江南文人园,其中的一些杰出之作,园境宁静而古雅、工巧,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化境程度,是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其意境之哲理美韵,是静虑与参悟的无上的精神享受。文人园林的书卷气尤为浓郁,这种书卷气主要属于“庄禅”一路,既是明清文人士大夫中那些失意者文化心态的生动写照,也是那个特定时代文人人格的一种特殊的空间意象。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凿池引水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要特色之一。古典园林理水一般有三种方法:一为“()”,二为“()”,三为“()”。

2.园林建筑中主要有亭、台、楼、阁、榭、殿、堂、廊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亭。

3.扬州何园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被业内专家称为的雏形。

4.皇家园林的兴建集中在清代,圆明园、避暑山庄与,体现了中国皇家宫苑“艺术”的最高水平,其景观中的建筑部分具有“皇家气派盖古今”的特色。

5.承德避暑山庄亦称承德离宫,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是现存中国的皇家园林。

二、选择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用的构景手法是()。

A.抑景

B.框景

C.夹景

D.借景

2.游西湖时,在“平湖秋月”景点可观赏“苏堤春晓”景点,而在“苏堤春晓”可观赏“平湖秋月”。这种构景手段称为()。

A.抑景

B.添景

C.对景

D.借景

3.中国文化重伦理,花木也常被文人赋予人格象征,如菊花代表()。

A.雅韵

B.幽逸

C.节格

D.清雅

4.苏州四大历史名园是()。

A.拙政园、留园、个园、何园

B.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C.何园、个园、沧浪亭、清晖园

D.狮子林、寄畅园、豫园、可园

5.被欧洲盛赞为“人间天堂”,“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是()。

A.颐和园

B.圆明园

C.避暑山庄

D.拙政园

三、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2.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3.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之花木的象征意义(举例说明)。

4.简述江南私家园林所蕴涵的文人情怀。

5.江苏扬州个园,因园内种竹千杆,又因竹叶形如“个”字,故名。请谈谈竹子在园林建设中的功能。案例分析中国的园林难看吗?

自从李市长从欧洲回来后,就大肆宣扬西方的园林是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整齐、如何如何规划、如何如何匀称,批评中国的园林是如何如何难看,连一条线都拉不直、一个圆都不规则、一个方形的东西都歪歪斜斜。于是他指示规划局的同志按照西方的标准重新规划市里的公园和绿地,结果弄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结合上述案例请分析: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中外园林有什么区别?

实训拓展

实训内容品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造景艺术实训目的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造景艺术;

体会中国古典园林所蕴涵的浓郁的文人情怀实训准备选取自己所在城市有代表性的园林,实地考察,并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该园林中蕴涵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写出体现自己个性特征的讲解稿实训过程预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讲解稿。实训课上,小组代表进行讲解实训地点园林景区实训小结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训报告实训作业就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诗歌、山水画、戏曲等)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