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玄奥神秘的数学王国(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900000026

第26章 奇妙的数学问题(2)

他们要在跷跷板上比个高低,女孩子占左边,男孩子占右边。只见女孩子坐上去一个,那边男孩子上去一个又给压了下来。连续3个女孩子坐在左边板上,3个男孩子那边又沉沉地压下来。这时第4个女孩子再坐上去,左边胜利了,还剩一个女孩子没有机会再上去了。

正在这时,从别处跑来一个男孩子,他向着那3个男孩子说:“我来帮你们。”于是,第5个女孩子又上了左边,新来的男孩子上了右边,果然,男孩子这边反败为胜。

女孩子们不高兴了,说:“你太偏向了。”于是,他们之间达成了一个协议:女孩子们下去3个,然后,这个男孩子坐在左边,与女孩子们在一道。这样一变换阵式,却并没有改变女孩子们的境遇,那3个男孩子还是赢了。试问:这个新来的男孩子的体重大概是多少?

解答:

假设:女孩子用y表示(体重为y公斤);

男孩子用x表示(体重为x公斤):

新来的男孩子用w表示(体重为w公斤)。

那么,新男孩子来了以后,两次竞赛的结果可用两个不等式表示:

5y<w+3x(1)

w+2y<;3x(2)

由(1)式,得到:

w>;5y-3x(3)

由(2)式,得到:

w<;3x-2y(4)

由(3)式和(4)式,得到:

5y-3x<w<3x-2y

因为:x=30公斤,y=25公斤

所以:35公斤<w<40公斤

新来的男孩子,他的体重在35公斤到40公斤之间。

三等份角问题

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你能将一个任意的角两等份吗?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几何作图题。几千年前,数学家们就已掌握了它的作图方法。

在纸上任意画一个角,以这个角的顶点O为圆心,任意选一个长度为半径画弧,找出这段弧与两条边的交点A、B。

然后,分别以A点和B点为圆心,以同一个半径画弧,只要选用的半径比A、B之间的距离的一半还大些,这两段弧就会相交。找出这两段弧的交点C。

最后,用直尺将O点与C点联接起来。不难验证,直线·C已经将这个任意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显然,采用同样的方法,是不难将一个任意角4等份、8等份或者16等份的;只要有耐心,将一个任意角512等份或者1024等份,也都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那么,只准用直尺与圆规,能不能将一个任意3角等份呢?

这个题目看上去也很容易,似乎与两等份角问题差不多。所以,在2000多年前,当古希腊人见到这个题目时,有不少人甚至不假思索就拿起了直尺与圆规……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人们磨秃了无数支笔,始终也画不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图形来!

由2等份到3等份,难道仅仅由于这么一点小小的变化,一道平淡无奇的几何作图题,就变成了一座高深莫测的数学迷宫?

这个题目吸引了许多数学家。公元前3世纪时,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也曾拿起直尺与圆规,用这个题目测试过自己的智力。

阿基米德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预先在直尺上记一点P,令直尺的一个端点为C。对于任意画的一角,他以这个角的顶点0为圆心,以CP的长度为半径画半个圆,使这半个圆与角的两条边相交于A、B两点。

然后,阿基米德移动直尺,使C点在A·的延长线上移动,使P点在圆周上移动。当直尺正好通过B点时停止移动,将C、P、B三点连接起来。

接下来,阿基米德将直尺沿直线CPB平行移动,使C点正好移动到O点,作直线OD。

可以检验,AOD正好是原来的角A·B的1/3。也就是说,阿基米德已经将一个任意角分成了3等份。

但是,人们不承认阿基米德解决了三等份角问题。

为什么不承认呢?理由很简单:阿基米德预先在直尺上作了一个记号P,使直尺实际上具备有刻度的功能。这是一个不能容许的“犯规”动作。因为古希腊人规定:在尺规作图法中,直尺上不能有任何刻度,而且直尺与圆规都只准许使用有限次。

阿基米德失败了。但他的解法表明,仅仅在直尺上作一个记号,马上就可以走出这座数学迷宫。数学家们想:能不能先不在直尺上作记号,而在实际作图的过程中,逐步把这个点给找出来呢?

古希腊数学家全都失败了。2000多年来,这个问题激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数学难题。笛卡儿、牛顿等许许多多最优秀的数学家,也都曾拿起直尺圆规,用这个难题测试过自己的智力……无数的人都失败了。2000多年里,从初学几何的少年到天才的数学大师,谁也不能只用直尺和圆规将一个任意角三等份!一次接一次的失败,使得后来的人们变得审慎起来。渐渐地,人们心中生发出一个巨大问号:三等份一个任意角,是不是一定能用直尺与圆规作出来呢?如果这个题目根本无法由尺规作出,硬要用直尺与圆规去尝试,岂不是白费气力?

以后,数学家们开始了新的探索。因为,谁要是能从理论上予以证明:三等份任意角是无法由尺规作出的,那么,他也就解决了这个著名的数学难题。

1837年,数学家们终于赢得了胜利。法国数学家闻脱兹尔宣布:只准许使用直尺与圆规,想三等份一个任意角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样,他率先走出了这座困惑了无数人的数学迷宫,了结了这桩长达2000多年的数学悬案。

两栖的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是数(shǔ)出来的,一个一个地数(shǔ),因而出现了1,2,3,4,5……”其实,不仅是自然数,其他一些数的引入,也都与物体的度量有关。分数的引入,与度量物体的细小部分有关;无理数的引入,与度量正方形对角线这类长度有关……16世纪时,数学家们遇到了一种奇怪的数,这种数与物体的度量无关,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谁都没能在生活中找到一样事物,说它需要用这种数来刻画。

例如,意大利数学家卡当就曾遇见过这种奇怪的数。有一次,他动手解答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两个数的和是10,积是40,问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卡当设第一个数是X,由于两个数的和是10,他将第二个数记作(10-X);因为两个数的积是40,于是有X(X-10)=40,即X2-10X-40=0。

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数学家们早就知道了这类方程的求根公式,只要把方程的系数1、-10、40代入公式里,马上就可以算出方程的两个答案来。可是,当卡当把1、-10、-40代入公式后,却算出了两个令人困惑不解的怪东西:5+-15和515。

卡当为什么困惑不解呢?

原来,他遇上了负数开平方的情形。“”是开平方运算的符号,如32=9,则9=3。人们一直认为,负数是不能开平方的,不仅如此,当时的人们对一些正数开平方,如2、15,也认为“仅仅是些记号而已”,不承认它们是一种数。因此,讨论-15就更加没有意义了。

卡当想,既然“15仅仅是些记号而已”,那么,何尝不把-15也看作“是些记号而已”呢?他鼓足勇气,“不管良心会受到多大的责备”,把那两个怪东西当作是两个数,代入题中进行了演算。瞧:

(5+-15)+(515)=10

(5+-15×(515)=40

这两个怪东西正好是题目要求的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怪东西应该是一种数。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呢?卡当没有弄清楚,17世纪的数学家们,也没有弄清楚。他们觉得这种数不像其他的数那样“实在”,有一种虚无缥缈的味道,于是就起了个名字叫“虚数”。

尽管虚数有了数的名称,许多数学家仍然拒绝承认它。例如大数学家牛顿就曾严厉指责虚数缺乏“实在”的物理意义。大数学家莱布尼兹更有趣,他说虚数是“理想世界的奇异创造”,是一个“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两栖物”。

18世纪下半叶,大数学家欧拉最先用i这个记号来表示虚数单位,例如,-1可以记作i,-15可以记作15i。但是,欧拉也没有弄清虚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说:“一切形如-1、-2的数学式,都是不可能有的、想像的数,……它们既不是什么都是,也不比什么都不是多些什么,更不比什么都不是少些什么。它们纯属虚构。”

其实,虚数并不是虚构的数,其中的秘密,数学家们直到19世纪才弄清楚。有人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虚数,对虚数的性质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虚数也就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在现在高中课本里,对虚数的性质作了详细的叙述,到时候,读者们自会去作一番探幽揽胜的巡游,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了虚数之后,整个数系也就完备了。除了0不能作分母以外,任何两个数都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以及乘方和开方了。

印度荷花问题

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的著作中,有一个有趣的“荷花问题”。这道题目叙述得很别致,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湖平浪静六月天,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花儿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

残花离根二尺遥,试问水深尺若干。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枝荷花高出水面半尺,忽然一阵狂风把荷花吹倒在水中淹没了。到了秋天,渔翁发现淹没在水中的残花离根部有二尺远,试问水深是多少尺?

这道题目不算太难,如果我们设水深为x尺(图中的AE,也就是BC)那么荷梗AD长为(x+05)尺,风将荷花吹倒压水中,即荷梗移到AC处,而它的长度仍为(X+05)尺,荷花落在B处,距根部A处2尺远,即AB=2尺,于是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应用勾股定理,有:

AB2+BC2=AC2

即“22+x2=(x+05)2

解得:x=375(尺)即水深375尺。

“印度荷花问题”的作者婆什迦罗是一位著名的印度数学家。他编这首歌谣的目的,是帮助人们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由于歌谣易懂上口,后来在中东和西欧许多国家广泛流传。

类似的问题,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提出过,“葭生中央问题”最早见于我国古代巨著《九章算术》,该书第九章就叫“勾股”章,详细讨论了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一章的第6题就是“葭生中央问题”: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题中“葭”就是初生的芦苇。这道题目的意思是: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中央长有一根初生的芦苇,高出水面一尺,如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芦苇的顶端正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水深和芦苇长各是多少尺?

这个题目留给少年朋友们自己来解答吧。

幻方有一些奇妙的性质:

1对称性:四阶幻方具有丰富的对称性。

通过计算发现,每行、每列、两个对角线上四个数的和都相等,并且等于幻和。

幻方还关于中心对称,如右图;用带箭头的线条连接起来的两数之和恰好等于幻和的一半。

2轮换性:

图乙可以看成把图甲的上面一行或几行移到下面,或把左边的一列或几列移到右边(反过来也可以)以后得到的。在图乙中,随便框出由16个方格组成的方阵,仍然是一个幻方。

神秘的纵横图

纵横图国外评为奇方或幻方,它是将n2个自然数,排成n行n列的方块,使它各行各列及两对角线上各数字之和相等。

纵横图起源于中国,它最早与一些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传说在伏羲氏和大禹治水时先后从黄河、洛水中由龙马神龟所显现的河图洛书上,已带有简单的纵横图。

492357816最早有纵横图记载的文献,除失传者外,迄今可见的是《大戴礼记》。在《大戴礼记·明堂》中,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的记述,排列成方阵即如图所示之幻方。可以推测,民间对幻方的流传必定先于该书所作记述的年代。到南宋,著名数学家杨辉在他的《续古摘奇算法》一书中,已经列出了三至十阶纵横图了。并正式为它定名纵横图。

除中国外,希腊人在公元4世纪前后已有四阶幻方的记载。欧洲人直到14世纪才开始研究幻方,至迟比我国要晚1500年。

21613311581079126144115花十六图

纵横图产生之初,都带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后又成为纯数字游戏,最后终于纳入了数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之列。如法国的梅齐利亚克及著名数学家费马均对纵横图感到莫大兴趣。由于纵横图对解方程组是有用的理论,从而逐渐获得纯数学理论意义。

到近代,更发现纵横图对于组合分析、程序设计、图论、对策论及人工智能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墨比乌斯纸环

某地区有三个居民小区和三家不同百货商店,为了方便群众,有人想从每一居民区到三家商店之间各修一条公路,总共需要九条公路,但要求各条公路之间两两不能相交。请来工程师设计时发现,这种公路在平面上是无法修造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在纸上假想A、B、C是居民小区,E、F、G是三家百货商店,连一下,当你通出八条互不相交的公路后,发现第九条公路总要和前八条相交。

</w<40公斤

</w<3x-2y

</w+3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