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冠军——非洲猎豹
在诸多的动物之中,能疾跑如飞的多不胜数,但能堪称短跑冠军的恐怕只有一种动物了——它就是非洲猎豹。非洲猎豹猎捕其他动物时,常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从后面和侧面发动进攻,或埋伏在灌木丛中,凝神屏息,以逸待劳。当猎物走到距它50米的地方,它便突然窜起,如一支利箭直冲向前,没等猎物反应过来,它已到跟前,将猎物扑倒。据观察计算,猎豹从静止状态到时速70千米,只需要2秒钟的时间,最高时速可达到110多千米。
猎豹目光敏锐,四肢强健,动作迅捷。它肩高约0.75米,体重在50千克左右,一身黄色皮毛上布满了黑色斑点,看上去体态苗条优雅,风度翩翩,因此与长颈鹿、斑马并称动物界的“三王子”。但它也有弱点,个头不大,爪子也不锐利,所以很少捕捉超过自己体重的大动物;猎豹的腿细长直溜,遇上小土丘不便于作急速转变,因此不少猎物被它追击时,常以锯齿形的路线奔逃,或在草丛间的小山丘地带作不规则蹦跳,使它发挥不了快速的长处,从而扑空。
猎豹从不食用其他动物的残羹剩饭猎豹的生活很有规律,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它一般清晨5点半左右外出寻食。主要以捕食羚羊和野兔为生。它行走时很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午睡时,也每隔6分钟坐起来察看一下情况。它一般每天捕杀一只猎物,每顿约吃9千克的肉食,偶尔抓到一只大羚羊能吃上一两天。每天平均走4千米,最长走十几千米。
雌猎豹一胎生1—6个幼仔,将窝巢建在林深草密或沼泽地内,人兽难以发现,保护了幼豹不受伤害。小猎豹1岁后能独立生活。
伪装大师——变色龙
变色龙其实不是龙,而是一种蜥蜴,学名叫避役,是动物世界里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肤色的“伪装大师”。它在水里游动时,全身是淡绿灰色,同水色相近;上岸时,身体又变成了与泥土相仿的褐色;当它一动不动地隐蔽在枝干边时,皮肤又变得与树皮的颜色一般。不留神还真发现不了它。
变色龙之所以能改变自己的肤色,是因为在它厚厚的真皮里有一个特定的“色素细胞库”。在这些色素细胞中,有一个色素细胞,它有使皮肤的颜色变深,也能变浅;还能和其他色素细胞组合,调配成其他某些颜色。变色龙的变色过程受神经系统的间接控制,决不会像人们所说的“说变就变”,也不会在一个不适合自己栖息的环境里“创造”出一种新的颜色。每一个变色龙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调色板”,也决不会是人们所说的“想变什么变什么”,有的绝不会变成绿色,有的则永远变不成红色。
由于变色龙能够熟练地利用“变色”的技巧使自己巧妙地伪装起来,与自己周围的环境,如泥土、水、绿叶青草等浑为一体,不易被天敌发现,因而会躲过不少灾难。
像这种利用体色的变化保护自己安全的方法,动物学家称之为动物的“色彩防御”。
人类的远亲——猩猩
以往,研究者只依据形态、肢体和器官等的相似程度,来判断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从这个角度看,人和猩猩似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最后,生物学家分析人与猩猩的基因,结果惊奇地发现,人与猩猩的差异只有1%,这主要通过研究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来进行判断的。
“脱氧核糖核酸”(即DNA)象一套图谱,能说明动物是如何发育成长,每天怎样制造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如肌肉、细胞等各种成分。
科学家通过分析某种蛋白质,如分析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序列来判断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虽然实验的结果,各家略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人与猩猩最相近,其次是人与猴子,人与狗。粗步推算,人和猩猩在500万年前是同一祖先。
一只聪明的大猩猩小时候学会的与人类交流的方法不断地对它谈话与人类有着共同祖先的猩猩,它们有许多生活习惯都与人差不多。比如,它们与人一样会使用工具,生活在野外的黑猩猩会用前肢(相当于人手)从树上折断树枝,然后,用这树枝去掏白蚁窝里的白蚁。有时,它们并不直接用树枝,而是摘一片树叶,用牙齿咬掉叶肉,只留下中间叶脉和短刺,然后插进蚁穴。过一会儿,它悄悄抽出叶脉,你会发现叶脉上已爬满了小蚂蚁。它把叶脉凑到嘴边,用力一捋就将叶脉上的蚂蚁全部吃光。
猩猩有与人相似的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当心情愉快时,它们会大笑,大笑是除了人类只有猩猩才会;当心情郁闭时,它们会愁眉苦脸;当心情烦躁时,它们会无缘无故发火;当受到欺负时,它们会很生气,更会发怒。
衡量一种动物智能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它的“交际”能力,因为这些行为是靠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在猩猩王国里,它们彼此见了面,会发出一种特有的喊叫声,那是它们在互相打招呼。如果有猩猩生气或发脾气时,另有猩猩过来,用手搭在它的肩头,嘴里还叽里咕噜的,那是它在劝慰呢。另外,它们还会握手、两手上举表示欢呼等,甚至它们还会像人一样亲昵地接吻呢。
“分食行为”也是衡量动物进化的标志,猴子吃食时往往自顾自,很少顾及同伴,而猩猩群里是有明显顺位的,取食时,它们按顺位来进行,一般地,上位猩猩常常给下位猩猩分递食物。这点与人也极为相似。
经过驯养的猩猩,更会模仿人做些简单的劳动,比如,用扫帚扫地,用铲子铲土,用餐具吃饭,用棍棒击打来犯之敌等等。有的猩猩还会穿针引线,会倒立,会骑小自行车,会使用乐器,会开拖拉机,还可以帮人做些简单家务。另外,它们还会用手语表示一些简单的语言。
性情孤僻的黑熊
黑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南半岛、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它全身毛色漆黑,只有鼻子和嘴部的毛呈黄色,胸前有一道“V”型白色斑带,是区别于其他熊类的主要标志。黑熊体型大,听觉和嗅觉灵敏,但视力很差。它会游泳、爬树,还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黑熊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还吃蜜蜂、蚂蚁、鼠类等。黑熊性情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一般不主动伤人,但常常危害农作物。
每年从9月中旬开始,黑熊开始大量进食,12月份便爬进岩洞、树洞,或者钻进自己在地上挖的洞,进入冬眠,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
在冬眠期间,黑熊不吃不喝,只靠消耗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在冬眠过程中,母熊还要产仔,哺育后代。刚生下的幼熊只有250克左右,经过母熊一年左右的哺育,小熊才能独立生活。
温带森林之王——东北虎
东北虎是世界上珍贵稀有动物之一,是老虎的一个亚种。野生东北虎现在世界上数量很少,仅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即我国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东部山区,前苏联和朝鲜的部分地区。
东北虎体形很大,是现在虎中最大的,头又大又圆,四肢粗壮有力,尾较长。背部和体侧橙黄色,腹面白色,全身布满黑色横斑,尾部成黑环。虎身上最利害的是强大的爪和巨大的犬齿。它的爪长达10厘米,齿6厘米,如果用力,牛脖子都可以咬断。虎的舌头上有很多尖锐的刺,人手若被它连舔几下,就得鲜血直流。虎的眼睛非常奇特,直径有4厘米,夜间可发绿光,因此夜视性很强。老虎还是“趾行性”动物,走起路来和猫一样毫无声响。
东北虎是温带森林中的一种猛兽,主要栖息在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山崖间,也常到高草灌从中寻食。它的食性杂且非常凶猛,任何动物,只要它能吃的,都会遭到它的捕食,就连大黑熊和凶狠的野猪也是它捕食的对象,除了人类,几乎没有天敌,是温带森林的“兽中之王”。
东北虎的性情孤僻,总是独来独往,很少群居。它的疑心也很大,行路时非常谨慎。它虎一般夜间出来活动,不过有时黄昏或清晨也出来活动。它的猎食范围极其广泛是夜间活动的动物,但早晚最为活跃。东北虎的寿命20~25岁,在自然界中2~3年才繁殖一次,每胎产仔2~4只,繁殖力很低。
东北虎的经济价值很高,一身都是宝,它的骨、肉、血、内脏、爪都有用途,虎皮价值更为昂贵,因此,遭到人类的捕杀。目前,世界上东北虎的数量非常少,只有100多只。我国境内只有30余只,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它的分布区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东北虎的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在我国宪法中已列入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条例,东北虎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严禁捕杀。可喜的是,东北虎在人们的护养下已可以繁殖,黑龙江猫科动物繁育中心的东北虎已繁殖到62只,使我们看到了东北虎保护的美好前景。
“沙漠之舟”——骆驼
沙漠是另一种“海洋”,因此叫“瀚海”。古代我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是骆驼在“瀚海”中走出来的。即使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骆驼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沙漠之舟”。
骆驼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背上高耸着的驼峰,有一个驼峰的叫“单峰驼”,有两个驼峰的叫“双峰驼”。我国的骆驼基本上都是双峰驼。骆驼的四肢很长,走路的姿势很奇特,是同一侧的前腿和后腿同时迈步,滑稽可笑。它的蹄子扁平,形状像盘子,脚底有厚厚的肉垫,富有弹性,走在沙漠上,不会陷进沙地,十分平稳,而且行走的速度也很快,还善于夜行。
西北草原风沙很大,刮起大风来,黄沙滚滚,飞沙走石,遮天遮日,可骆驼不怕这一切。原来它有能抵御风沙的特殊眼睛和鼻子。骆驼有一对双眼皮,眼睫毛长,也是双重的。风骆驼在横穿沙漠的途中,可以不吃任何东西,而它的身体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看来“沙漠之舟”的美称对它是名副其实的扬起的时候,双重的眼睫毛就像一幅纱帘,可以挡风沙;骆驼的鼻孔里有一个“瓣膜”,它只要把“瓣膜”关闭,便可以阻挡风沙,以免沙子灌入鼻腔。
浩瀚的沙漠缺水少草,而骆驼最能耐饥耐渴。耐饥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食品仓库”,这就是它背上的驼峰。骆驼摄取的养分,有一部分转化为脂肪,积存在驼峰里。驼峰最丰满的时候,可以贮存脂肪20-30公斤。当骆驼得不到食物、或者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比较大的时候,驼峰里贮存的脂肪就会分解,转化成它需要的养分,供身体使用,这时候驼峰也明显地变小。耐渴是因为它很能喝水,一口气能喝下100升水,连苦涩的咸水也喝得津津有味,喝下去的水,不但储存在机体内,还能贮存在红血球内,可以供身体需用。另外,它的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以维持血浆中的水分,保证生命的需要。骆驼很少张嘴,呼吸次数也少,这就避免了水分的蒸发。骆驼的体温可以调节,能升能降,最高时达四十度,所以沙漠气温高,它也不出汗,节省体内水分。另外驼峰中的脂肪在进行化学变化时,会生成许多水分,供给身体用。所以,只要让骆驼吃喝足,并给它喂些食盐,就是十天半月不再给它食物,它也能忍受得了。另外,在沙漠中,骆驼有找水的本领,它的鼻子能嗅出远处或埋在沙丘下的水味来。
骆驼不是老站着的,它需要休息。卧倒时,先是前腿慢慢跪在地上,而后才是后腿跪地,但总是抬着头和伸着弯曲的脖子。
铠甲护身的穿山甲
穿山甲尖头尖尾,身体呈流线型。四肢粗短,小眼小嘴小耳朵。除腹、面及四肢内侧外,其余都披挂覆瓦状的角质鳞片,如同鲤鱼鳞一般,所以又称“鲮鲤”。
穿山甲白天蜷缩于洞内,入夜外出,在洞穴周围活动觅食。它能爬行,会游泳,但胆子很小,一有惊动,即刻挖洞藏身。如躲避不及,就把身体蜷成一团,一动不动,用坚硬的“铠甲”护身。
穿山甲也是一种食蚁类动物穿山甲是以黑、白蚁为主食的哺乳动物。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能容纳500克白蚁,偶尔也吃些蜜蜂、胡峰等昆虫的幼虫。它的听觉、视觉都很差,但嗅觉灵敏,能靠嗅觉发现蚁巢。它的舌又细又长,能伸缩,觅食时伸出粘腻的长舌,舔食蚂蚁。由于穿山甲世代以蚁类为食,牙齿就退化了,只好借助于胃中的角质膜和吞进去的小砂粒,在胃中把食物磨碎。
穿山甲住所很不固定,常随季节和食物的变化搬家,冬季迁到背风向阳、较低的山坡栖息,夏季又搬到通风凉爽、较高的山坡上。夏洞简单,不到一米;冬洞长达十几米,并与几个白蚁巢连通,作为越冬的贮备粮仓。
穿山甲善于挖洞,循地而居。前肢挖洞,后肢刨土,速度极快。有时先用前爪把土挖松后把身子钻进去,然后竖起全身坚硬的鳞片往后退,将松土拉出。据计算,穿山甲每小时的掘土量相当于它的体重。
每年四五月间,独居的穿山甲才去寻找对象,到冬末或来年初春产仔,每胎1-3仔。幼仔常爬伏在母体背上,随母体活动,直到长大。
穿山甲是白蚁的重要天敌,有益农业、林业。它有七种,集中分布在亚洲南部和非洲,我国只有一种,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被列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
会洗菜的熊——浣熊
浣熊身长在0.6-0.9米之间,体重轻则1.5千克,重可达11千克,毛色呈灰色或棕色,拖着条深棕色的长尾巴,长可达25厘米,上面带有4-6圈黄色的环纹,耳朵中等大小,鼻子很尖,前腿的功用和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