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400000013

第13章 陆地众生(2)

浣熊喜欢选择附近有水有树、可以做窝的地方居住。它们夜间出外捕食小龙虾、蛤浣熊分布范围广,食物也很杂。它发现了一条大麻哈鱼很快就能捕到蜊)、鱼和青蛙等水中动物。在秋季,它们也吃坚果、浆果等植物的果实,尤其喜欢吃嫩玉米。

多数浣熊有清洗食物的习惯。当附近没有水时,浣熊就不肯进食。但是,如果浣熊在离水很远的地方,需要食物时,它们也会不洗就吃,只是它们不大喜欢这种吃法罢了。浣熊清洗食物绝不是为了讲求干净、讲卫生,因为有时候清洗食物的水比食物本身还脏!而且,即使是从水中捕捉到的猎物,浣熊仍会放回水中清洗一番,在我们看来就多此一举了。看来,浣熊只是喜欢食物在水中泡一泡的感觉,大概它认为那样味道才鲜明美吧!

浣熊终年定居的家,通常建筑在空中的树干里,小浣熊便出生在这里。浣熊每年只生产一次,每次四胎或五胎。

老鼠的天敌——黄鼠狼

人们都知道,“猫哭老鼠——假慈悲”。因为猫是老鼠的天敌。要是一提起黄鼠狼,人们自然会想起另一句歇后语:“黄鼠狼对鸡拜年——没安好心”。不过,要论黄鼠狼的功与过,还得让事实来说话。曾经有人解剖过一千只黄鼠狼,发现它们肚里虽然有少量的鸡、蛙类、昆虫、小鸟、蛇、泥鳅等,但大量的却是老鼠。由此可见,黄鼠狼好吃老鼠,并不是专门吃鸡的,虽然会危害家禽,相比之下,还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

有人在过冬前挖了一些黄鼠狼的洞,发现洞里有好多活老鼠,而这些老鼠的四条腿却都被咬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黄鼠狼为了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食物就大量捕捉老鼠,把老鼠的腿咬掉,然后藏在洞穴里。这样,老鼠都是活的,但却不能逃走。

蝮蛇很怕黄鼠狼,一遇到黄鼠狼,就会把前半身缩回来,装出一副进攻的姿态。黄鼠狼看到这个情景,开头虽然呆了一下,但很快就迅速后退,使蝮蛇扑了一个空。当蝮蛇准备再次攻击时,黄鼠狼出其不意地以闪电般的动作冲向前去,一口咬住蝮蛇的头部,尽管蝮蛇扭动身体,百般挣扎,仍然逃脱不掉被撕碎、吃掉的命运。

若遇敌害,黄鼠狼能从肛门口的臭腺分泌出一种恶臭的气体,使敌人不战而逃走。如果它遇上了刺猬,只要放一个屁,刺猬就会被臭液麻醉,它就可以乘机把刺猬吃掉。我们在野外常发现完整的刺猬皮,就是黄鼠狼吃了刺猬剩下来的。

黄鼠狼皮有天然细密的针毛,丰富的底绒,色泽鲜艳光润,是制裘的上等原料。尾毛沥水耐磨,弹性好,是制作高级狼毫毛笔的原料,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品。捕捉黄鼠狼一般在严寒的冬季,这时的毛皮最好。由于黄鼠狼能大量消灭鼠害,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因此不宜过量捕杀,应进一步开展饲养工作。

适应力极强的老鼠

老鼠适应环境的能力十分惊人,凡是全世界陆地上一切可能生活的地方,都留下了它们的踪迹,哪怕是火热的赤道地区,或是冰雪覆盖的两极,都不例外。

这样广泛的适应能力,使得老鼠在几百万年的哺乳动物统治时期兴旺不衰,并常常在和其他哺乳动物竞争中获得成功。当然,取胜的方法并不是以什么尖锐的牙齿、敏捷的速度、凶猛的兽性、庞大的躯体,而是靠繁殖的迅速——以数目的绝对优势来取胜。

为了保存自己,老鼠食性的广泛程度是人类所不及的。是凡人类能吃的,都是鼠的美味食品,而人所非食用的,诸如蜡烛、肥皂、纸张、木材以及动物的粪便等,它照食不嫌。

老鼠可说是闯入英国最早的动物了因此,由于饥饿丧生的老鼠极为罕见。

另外,老鼠对于放射性的适应能力,远远胜于其他哺乳动物。1945年,美国仅用了两颗等级不大的原子弹,便使日本广岛顷刻间化为乌有。

令人吃惊的是,劫后不久在广岛最先活动的动物就是老鼠。它们在放射性的环境中不仅生活得很好,而且繁殖后代也极快。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老鼠成了独霸广岛的动物。

后来经过许多专家研究,结果表明老鼠不但能避开放射性的危害,而且具有防御放射性的独特功能。

非洲百兽之首——狮子

在非洲的草原上,有一种大型猛兽——狮子。它体型庞大,肌肉发达。体重相当于两个最重的男人。雄狮颈部上长着非洲百兽之首——狮子很长的鬣毛,显得威武雄壮,再加上吼声如雷,撼天动地,所以被称为“百兽之首”。

狮子喜欢成群地在草地、沙漠或岩石上生活。它们白天休息夜间出外觅食,主要捕捉牛羚、斑马和羚羊等。一般捕食的任务由雌狮去完成,而雄狮往往坐享其成。狮子力气很大,一头狮子可以独自拖走近300公斤的猎物。狮子长有30颗锐利的牙齿,可是却咬不碎食物,所以狮子吃东西总是整块地吞下肚子。

聪明的猪

猪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长得肥头大耳,吃饱了就睡的愚蠢的动物,其实不然。

美国马里兰州有一对夫妇,经常让小孩子们骑猪玩。经过适当的训练,猪很快就学会跳舞、打滚、挑水、拉车、拿报纸,以及把东西找回来。

经过动物学家的进一步测验训练,发现猪的智能并不比狗差,而且训练时间比狗还要短。在很多情况下,猪比狗更聪明,凡是狗所能做的各种技巧,猪都可以做。在音乐的伴奏下,猪演员能表演“独舞”和“双人舞”,还会表演花色打滚、玩翘翘板、过桥等节目,是一名出色的动物杂技演员。

人们还发现,猪的感情很丰富。它会用不同的吼叫声、咆哮声、呼啸声和扇耳舞尾等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

猪的嗅觉很灵敏,因而有人便让它寻找丢失的东西,或在战场上嗅出地雷。在德国萨克森州,警察局专门训练了一头野猪,使它成为“警猪”。它不但能找到犯罪分子深埋在粪堆中的毒品和枪支,而且还能用鼻子把它们拱出来。在炎热的天气里,警猪还能连续几个小时将鼻子贴在发烫的地面上,为主人尽力搜寻物品。

高原之舟——牦牛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些先进的运输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和耕地工具(拖拉机)难以用得上,而一些动物(如黄牛、水牛、牦牛、马、驴、骡、骆驼、狗、大象等)却默默无闻地帮助人们劳动,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好帮手,牦牛就是其中之一,为人们所称颂。

牦牛主要分布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及新疆、甘肃。一般体重公牛370千克、母牛260千克,体高公牛110~130厘米、母牛100~110厘米。全身密生长毛,尤其腹部、肩部、头颈、四肢,毛长可达20~30厘米,毛分鬓毛和绒毛两种,毛褐色或黑色,公母牛多有角,偶有无角者,角粗大向后弯曲,体躯宽大,四肢短小,尾白扫帚状。性耐寒、耐劳苦、耐食粗饲料、耐在空气稀薄高原区生活,又加蹄坚大宜于翻越高山峻岭,训化过的牦牛成为我国高原地区的主要力畜动物,成为重要运输工具,被人们称为“高原之车”。此外,奶乳为重要食料及点灯用;肉可食用;毛可制毡绳用。因此,牦牛是这个地区特有畜种是当地牧业经济的重心,当地人民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牦牛,牦牛的特性也注定了离不开这个地区,人与牦牛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我国是牦牛的乐园,饲养最多的国家,拥有牦牛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我国牦牛引种、选育、杂交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世界所关注,为此1994年8月1~6日在甘肃农业大学召开了有10多个国家80多名学者参加的第一届国际牦牛研究学术讨论会。

四胃助食的牛

中国人向来把牛作为吃苦耐劳的象征。民谚有“牛耕田马吃草”的说法,鲁迅先生把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

牛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把吃进去的草料再吐回口内重新咀嚼一遍,动物学上称它为反刍动物。

反刍是一种奇特复杂的消化方式。牛有四个胃,吃草时不经细嚼就吞入瘤胃,再进网胃,在休息时又呕回口腔,重新细嚼,混上唾液,然后咽入瓣胃或皱胃,完成整个消化过程。

牛有黄牛、瘤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和水牛比较常见。我国还有两种特殊珍贵的牛:牦牛和羚牛。

野牦牛生活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山草原上。它个大腹宽,体态魁梧,脚短体短,通身长着黑褐色的长毛,像披挂着一件蓑衣。它的蹄子虽小,却长得稳健有力;它体形大,脾气也大,经过藏族同胞的驯养,已成为背负重物、攀登崇山峻岭的家畜了,所以有“高原之车”的美名。

羚牛长着一身棕黄色的体毛,既像牛,又像羊,生活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高山地带。它体形庞大,四肢粗壮,重达500公斤。它们喜欢过群居生活。因为生活在高山地区,繁殖率很低,数量十分稀少,被列为珍贵动物。

羚牛有个怪脾气,就是爱走自己熟悉的老路,即使老路已被山石阻塞,它也不肯改道。因此,国家动物园需要时,就在它们经常出没的羊肠小道上,放一块美味的盐乳石,两侧各放一个“笼箱胡同”,羚牛要尝到盐乳石,就必须通过这透明的“胡同”,当它们进入“胡同”时,“拍嗒”一声,落下笼箱两边的活门,就可以捉到羚牛了。

猴群里的懒汉——懒猴

俗话说:猴子坐天下,毛脚不离手。

似乎猴子就是那种腾挪攀援,上窜下跳,闹个不停,动个不止的家伙,殊不知在猴子的家族中还有一个懒得动弹、懒得吃喝的雅士哩。

这位雅士尊名叫蜂猴,雅号叫“懒猴”。

蜂猴何故得了个“懒”的名声?说来还真是生活的环境害了它。蜂猴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密林中,这里敌害少,气候湿润温暖,食物丰富。一年四季如春,树叶、嫩芽、种子、果实、小鸟、鸟蛋、昆虫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可就是这样环境培养了它的惰性。白天它就在树洞或树枝间,把身体蜷曲成一个圆球,埋头睡大觉,整天不思吃喝,要不是饥肠叫苦,它好像要永远睡下去。当夜色降临时,才好不情愿地醒过来,去寻找食物,填充饥饿的肚肠。如果寻到了可口的食物,它就细嚼慢咽地吃着,吃得很慢很慢,每顿吃得很少很少。它几乎都在树上生活,很少下地,也不善于跳跃,动作非常迟钝,行走起来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让人看了好不耐烦。有一只懒猴被狗咬了一口,它也不惊叫,也不逃跑,只是慢条斯理地转过头来看看,发出蜜蜂似的嗡嗡声以示抗议。真是个没有骨气、懦弱透顶的家伙。

懒猴名声在外,这倒真委屈了它那一副秀丽的面孔:金黄色的皮毛,背中央还有一道深黑色的直线,身体粗壮,四肢粗短,头圆耳小。别看耳小,听力却很好。眼睛又大又圆,周围还有一道黑圈,好像戴着一副大黑边眼镜。这双眼睛可是“夜光眼”,别看白天睁得又大懒猴具有很强的攀援能力又圆,却什么也看不清,只有到了晚上才发挥作用。个儿比家猫还要小点。一只小尾巴深藏在毛里,小得几乎算不上尾巴,只有一二厘米长。

单就看相,懒猴真可谓“小巧玲珑”了,无论如何也叫人难将其与“懒”字联系起来。看来不仅人不可貌相,动物也不可貌相哩。

蜂猴的寿命一般为10年,最长的也只有12年。母蜂猴每次只生一只小蜂猴,偶尔也会生出双胞胎,小蜂猴一生下,眼睛就张开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能挂在树枝上玩耍了。

会抓鱼的虎——美洲虎

美洲虎是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从体型与身上的花斑来看,与豹很相似,令人难以区分。但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其差异。

黑色美洲虎美洲虎的环状黑斑中黄棕色斑块内有黑色斑点,而豹身上的斑块中是没有黑色斑点的。此外,美洲虎的体型比豹更粗壮,尾巴也比豹的短。

它们只产在美国西南部、中美与南美,所以在野外是不会把它同豹混淆的。

美洲虎体长1.5-1.8米,尾长70-91厘米,一般体重68-136千克。

美洲虎栖息在茂密树林和丛林地带,有时也在草原上。白天躲起来休息,夜间外出觅食,往往漫游到很远的地方去。雄虎定期在自己的领地内巡防,在暴露处排便,把树上抓出印痕,借以警告其他雄虎不得侵入。有时在同一地区发现既有美洲虎也有美洲狮,似乎它们能“和平共处”。

美洲虎主要猎食水豚、鹿和刺鼠,也吃龟等其他动物。虽然躯体笨重,但爬起树来却很敏捷。在食物短缺时,它还是个“渔夫”,能用爪子把鱼从水中捞出来。

高音喇叭——吼猴

吼猴是生活在美洲最大的一种猴,体长60多厘米,尾巴长达1米多,全身的毛既浓又密,多为红褐色,脖子很粗,口腔和下腭也特别大。吼猴的喉咙里有块特殊的舌骨,能够形成一种回音器,因此每当吼猴吼叫时,声音便震撼四野,使15公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就像高音喇叭。

吼猴为什么爱吼叫?有人说是为了吓唬敌人,是一种自卫的手段;还有人说是为联络同伴而发出的信息。但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吼猴属杂食动物,果子、树叶等它们都吃。吼猴有自己的领地,喜欢群居,由一只强壮的雄猴率领,十几只同伴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它们生活非常融洽,分工负责,雄猴负责防卫,母猴负责养儿育女。如果遇有外敌或异族入侵,雄猴便以齐声吼叫或其他行动对付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