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400000011

第11章 珍稀动物(4)

但说到“珍贵”,则因为它们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中华鲟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介于软骨与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尾部是歪型尾,全身披有坚硬的骨质磷,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中华鲟要经过十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然后它们千里迢迢返回长江产卵。中华鲟每隔2~3年产卵一次,但一次能产100万粒卵。尽管如此,能够孵育出的小中华鲟数量却很低。它们沿河而下,回到海中成长发育,直至成年,才再回老家。

近来长江上兴建了拦江工程,阻塞了中华鲟及其他珍贵鱼类“回家”的道路。为保护鱼中珍品,保护这一活化石,有关方面正在采取解救措施。

我是鱼类中著名的活化石最美丽的灵长类——金丝猴提起我国动物中的国宝,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大熊猫,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不会忘了金丝猴,尤其国外动物界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中国独有、世界无二的一种稀有动物。许多国外动物界人士为了一见它的“庐山真貌”,专程越洋过海来中国考察。

金丝猴这一雅号,顾名思义是源于它那与众不同的金黄色体毛。然而与其独特的形体特征相关的雅号还有两个:它长着一副蓝色的面孔,因此它又被称为蓝面猴;它那蓝色的脸上又长着一只鼻孔朝天翻着的鼻子,所以它又有了一个仰鼻猴的雅号。

金丝猴的体型在猴类中算是粗壮的了。它身高在70-80公分,母猴稍矮些,也在60公分左右。体重多在10公斤以上,雄性的体重可超过15公斤。它那几乎与身体等长的尾巴,长达60-80公分。它那独具特色、因之而得名的体毛竟长达50-60公分。

金丝猴有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别有特色、向上翻着的鼻子,鼻梁既小又塌,每当下雨的时候它要不就低着头,要不就用前肢捂着鼻子,或者发挥长尾巴的作用,把尾巴甩过来盖着鼻孔,免得雨水流进去。它的嘴巴圆圆的,长着两片厚嘴唇,雄性金丝猴在嘴的两侧各长着一只肉瘤,这肉瘤随着日月的增加越长越大、越长越硬。它脑袋两侧长着一对不算大而竖起的耳朵。

金丝猴喜欢栖息在林木茂盛的高山上,主要在树上嬉戏、活动、摘取食物。如果下地活动,它们就把长尾巴搭在肩上,这样行动就比较自由了。金丝猴也有垂直迁徙的活动规律。它们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海拔1500米至3500米的高度,它们不怕寒冷,但是冬季也要往海拔较低的地方迁徙,为的是便于觅食。夏季到来时,它们早早地就迁徙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因为它们非常怕热。这与满身的长毛不无关系。

迁徙时猴王义不容辞地走在前面带路,幼猴夹在中间,几只成熟母猴殿后,几只在中间照料幼猴。

金丝猴喜欢群居,每群少则十余只,多则上百以至数百只。金丝猴的猴群中也有一个猴王,这个猴王身材壮实,体力充沛,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历次你死我活的争取权力斗争中的获胜者,角斗的冠军宝座,也是猴王的宝座。获得猴王宝座的当然是雄性的金丝猴了。它一副威严的姿态,行走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很有王者风度,臣民们则前呼后拥,以示臣服,王后、王妃也紧随身旁。在金丝猴的家族中,猴主虽然妻妾成群,威风凛凛,但是它的生活并不潇洒,它承担着保卫家族的重任。家族的其他成员在觅食、嬉戏时,它要攀援到树木的高处,观察有无敌情。一旦发现敌情,它就要向家族成员报警,并带领家族逃离。一群金丝猴只有一只成年壮公猴,而且必须处在领袖地位,有时也有其他成年公猴,但是必须服从猴王,并不得沾染后妃。幼猴长大了,或者闹分裂,拉出一群猴子建立新家族,或者打倒老猴王,夺来猴王宝座。但是将王位夺到手并不那么容易。

一群金丝猴在某一个季节或一定时期里,总有自己的固定领地,这片领地大约有两三平方公里的范围,每迁徙到一个地点,它们总要先建立自己的领地。领地确立以后,其他金丝猴家族就不允许入内了。如果其他猴群入侵,领地的原有猴群就会全力以赴地驱赶入侵者。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让出自己的领地。

金丝猴猴群内部很有温情。例如:热天午睡,母猴总是让幼猴倚偎在自己身上;当母亲的还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以示亲热;据说有时母猴面临猎人无法逃脱时,它还会给孩子喂上最后几口奶;它们常互相帮助捉虱子、挠痒痒,尤其是母猴更是以此作为伺候丈夫的本职工作;天气冷的时候,它们就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金丝猴食性比较广,主要吃素食,树叶、树芽、嫩树枝、青竹叶、嫩竹笋、植物浆果都是它们的日常食品,有时它们也会捉野鸟、掏鸟蛋、逮昆虫开开荤。至于吃鲜桃、吃香蕉,那是动物园中的金丝猴的福分,野生的金丝猴那是碰不到这种机会的。

金丝猴多在秋季进入发情期,孕期7-8个月,春季产仔,每胎仅产一只仔猴。仔猴刚生下时体毛可不是金色的,而是暗棕色,约一个多月以后变黄,然后才逐渐变成金黄色。大约一岁半幼猴才断奶,长到4岁多,幼猴就长成熟了。寿命一般在十七八岁。

科学地说,金丝猴并非一律长着金黄色的毛。因为金丝猴还分为不同的亚种,不同的亚种体毛颜色并不一样。金丝猴可分为:(1)普通金丝猴,这种金丝猴毛色金黄,它们主要生活在四川省。(2)黔金丝猴,它的毛色是灰色的,仅两肩间有一块白色的毛,所以动物学家又称它为灰金丝猴,它们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与贵州相邻处也有一些。(3)滇金丝猴,它的毛色除胸腹和四肢内侧长着白毛外,其他部分都是深灰近黑的颜色,所以又叫黑金丝猴,这种猴在幼小时体毛是近乎白色的,所以当地人也有叫它白猴的。

很有意思的是金丝猴与大熊猫不仅同为国宝,而且还是近邻。有金丝猴的地方,常常也有大熊猫,只不过前者灵活地在树上跳来跳去地嬉戏、觅食,而后者则缓慢而孤独地在树下活动或觅食,双方互不侵犯,各得其乐。

金丝猴那珍贵的皮毛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它垂涎三尺,有钱人更把它作为炫耀富有的资本,总想以它的皮用来制成皮衣、皮褥享用,这引起了一些见义忘利者对金丝猴的猎杀。而破坏性的森林砍伐行为,又破坏了金丝猴的生活环境,较大群的猴群已极难见到了。

寒武纪海洋之王——三叶虫

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陆地上还是一片荒凉,海洋里却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这个时期,是海洋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出现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等无脊椎动物,在海洋中争相发展着各自的家族。

这时海里的霸王当推三叶虫。它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家族,遍布海洋各个角落,且身强体健,数量众多,成为当仁不让的海洋之王。

繁衍生息了3.5亿年的三叶虫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被两条纵向深沟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所以叫做三叶虫。三叶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像飞行中的蝙蝠,称为蝙蝠虫;有的像展翅的蝴蝶,称为蝴蝶虫;有的尾部长出两把锋利的刀,称为刺尾虫……从现代生物鲎身上,可以看出古三叶虫威风一时的样子。

三叶虫既会游泳,又善爬行,所以从海底到海面,到处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三叶虫食谱很广,从藻类植物到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都会成为它的食物。

三叶虫在寒武纪兴盛一时,称霸海洋,到志留纪(距今4.4~4亿年)渐渐衰落,至二叠纪(距今2.8~2.3亿年)灭绝,前后延续了3亿多年,在生物进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寒武纪是三叶虫的时代,三叶虫化石对于划分地层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胎生兽——袋鼠

动物的行动方式可说是五花八门:有的慢行,有的快跑;有的会悦,有的会游;有的精于爬,有的则精于跳;有的竟能兼而并之……动物到底采用什么行动方式,这主要依其生理特点而定。不过,“以跳代步”的动物并不多。这方面,有袋类哺乳动物——袋鼠恐怕能算得上独领风骚了。说到这里还有段趣话。

1770年7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现了四只像猎犬般大的野兽。库克让猎犬去追赶。这时,库克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几只野兽逃窜时不是用四条腿,而是用两条后腿跳跃前进,并且跳跃的速度惊人,不一会儿竟跳进草丛里不见了。库克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动物,当地人说是“坎格鲁”。库克以为“坎格鲁”就是这种动物的名字。回到英国后,便大肆宣传他所见的神奇动物“坎格鲁”。后来才弄明白“坎格鲁”是当地土语,意思是:不知道。但此时“坎格鲁”已经传开了,所以直到现在,英语里仍把这种动物叫做“坎格鲁”(不知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袋鼠。

大袋鼠的体态很逗人喜爱:脑袋小,像没有角的鹿首,耳朵长大,眼睛也很大。视力、听力也都很好。大袋鼠身长两米左右,两脚站立起来,就比一般我是会上树的袋鼠的动物都高些。有趣的是,它的前肢短小瘦弱,有点儿像人的手,后肢则强壮有力,如同人的脚。如果要凭借四肢行走或奔跑,显然难以达到协调一致。所以它不得不充分发挥强壮而极富弹跳力的后腿的作用。袋鼠跳跃能力惊人:轻轻一跃就是四五米远,稍许用力,七八米宽的小河,一跃而过,最远的可跳到13米。袋鼠跳跃时速可达40-65公里,比一般汽车还快,但这种速度只能保持几百米的距离。袋鼠不仅会跳远,还会跳高,2米高的障碍物不在话下,稍纵即过。它那长达1米有余的大尾巴在其跳跃时担负起了“舵”的作用——能保持身体平衡,控制运动方向。休息时,尾巴和两只后腿形成“三足鼎立”,支撑起身体。

可以跻身“跳跃健将”行列的还有跳鼠。这种沙黄色的小动物生活在沙漠里。它在沙丘或稀草丛旁一跳而过的情形与在茫茫沙漠列队穿行、缓缓而过的高大骆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跳鼠不但跳得快,跳得远,一步可跳一两米,而且可以连续不停地跳跃,直到脱离危险境地为止。

从生理构造的特点来看,跳鼠与袋鼠颇为相似,跳鼠也有一条比身体还要长的尾巴,尾梢扁平又有长毛,且尾巴富有弹性,跳跃时,尾巴上下用力,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跳鼠的后肢要比前肢长许多,有的甚至长二三倍。这种强健而且长的后肢,成了跳鼠能迅速跳跃的最好条件,再加上尾巴的密切配合,“跳跃健将”更是“如虎添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