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40100000030

第30章 蓝天神翼(9)

SA—N—9,射程12公里,速度2马赫,能垂直发射,制导方式为半主动或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自动跟踪系统,装备于库兹涅佐夫级、基辅级航母,基洛夫级和光荣级巡洋舰、勇敢级驱逐舰等。

“海麻雀”是由“麻雀”空空导弹改制而成,最大射程12.9公里,速度3.5马赫,半主动雷达制导,能迎击贴近海面来袭的反舰导弹(最低高度5米)。

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是利用飞机运载和发射,用来攻击地面和水面目标的导弹,是空军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作战武器之一,一般可分为战略空地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两大类。

战略空地导弹携带核弹头,主要装备于战略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执行第二次核打击任务。如早期的美国大猎犬、苏联AS-3、英国蓝剑等;近期的美国近程攻击导弹、苏联的AS-6等;现代的美国近程攻击导弹Ⅱ、法国的中程空地导弹、苏联的AS-15等。

战术空地导弹主要装备于战斗轰炸机或直升机,用于攻击各种地面目标,完成各种战术使命。包括专门攻击地面各种雷达系统的反辐射导弹、空地反坦克导弹和一般空地导弹及制导炸弹。如法国的ASO30L、阿玛特等和美国的AGM-130等。

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是歼击机及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的主要空战武器,用于攻击空中目标。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空空导弹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空战武器。目前,全世界已经研制了各种型号的远、中、近程空空导弹达60多种,并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系列。如美国的“响尾蛇”、“麻雀”、“猎鹰”等。

目前,除了一般的空空导弹外,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用途的导弹,如远距拦射空空导弹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等。远距拦射空空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具有全高速、全方向和全天候作战能力,能在对方未及觉察的情况下从远距对单个或多个目标发起攻击,如美国的“不死鸟”AIM-54A和苏联的“毒棘”AA-6等。近距格斗空空导弹是专为战斗机格斗而设计的,主要特征是:最小发射距离短(一般在300-500米之间);机动性大,具有离轴截获和跟踪能力;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和红外被动式制导等。

为了更有效地对多目标进行攻击,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发后不管的先进中距空空导弹,这种导弹最大射程可达80公里,中段为指令惯性制导,末段为主动雷达制导,可在强电子干扰下进行上射或下射,也可以跟踪干扰源的方式工作,采用预制碎片式定向战斗部,与边跟踪边扫描火控雷达交联,可同时发射8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估计未来的空空导弹将主要向这方面发展。

舰炮

舰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舰载武器的主角。但在大战后,随着导弹的飞速发展,其主角地位已逐渐让位于导弹,甚至有人认为舰炮已失去其现实作用,该退出海战历史舞台了。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舰炮有其导弹所不能代替,或者说有导弹所无法具备的优点。例如,经济性;备弹量多,能多次使用;能打击地面、水面目标;还有防空等多功能,至今仍是海军舰艇所不可缺少的武器。

中口径两用炮

过去的中口径舰炮多为人工供弹、装填,一门炮要二、三十人操作(双联装),而且发射速度很慢。现代的舰炮多采用全自动供弹、装填装置,大大提高了发射速度,减轻了本身重量,只需几名操作人员,特别是同先进的火控系统联结,提高了射击精度,成了舰队防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100毫米(4英寸)炮和127毫米(5英寸)炮是对岸、防空、对舰攻击三用的,多为双联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研制的MK—42单管127毫米自动炮,主要是对舰和对空两用(12人操作),后来又发展了127毫米MK—45单管自动炮,装备在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上,主要用于对舰、对岸的支援射击。该炮发射速度达每分钟20发,只需6人操作,与原来的防空、对舰两用炮的设想完全不同。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代舰炮。

苏俄中口径舰炮,较新的有130毫米/70双联装炮和100毫米/70单管炮。前者为1980开始装备,射程29.5公里,射速每分钟35—45发。后者为1976年开始装备,射程15公里,射速每分钟达80发,自动化程度较高。两者都为多用途舰炮。

意大利的奥托·米拉拉公司生产的127毫米/54单管两用自动炮,英国的114毫米单管两用炮,法国的100毫米单管自动炮等都是西方国家海军有代表性的两用自动炮,具有高发射速率和较多的备弹量。

76毫米舰炮的主要用途是防空。西方国家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意大利的奥托·米拉拉公司制造的76毫米/62单管自动炮。它是全自动供弹和装填。继普通型、紧凑型之后,1980年推出了第三代——快速型。奥托76/62舰炮不仅火力密度大、发射率高(紧凑型最高射速为80发/分,快速型可达120发/分),而且结构紧凑,重量轻(7吨),装舰适应性好。它既可装载于巡洋舰、驱逐舰等大、中型舰只,也适于装备导弹艇、水翼艇等小型舰艇。它备弹量大,弹种齐全,能执行防空反导和对海对岸等综合作战任务。目前奥托76/62的第二代产品(紧凑型)已成为北约海军的制式装备,并被包括美国在内的38个国家的海军所采用。第三代的快速型也有4个国家购买。

美国的MK—75型76毫米单管自动炮,射速也达每分钟85发,射程19.2公里,4人即可操作。

苏俄也装备有76毫米自动舰炮,据称其射速可达每分钟120发,但射程只7公里。

长眼睛的炮弹——末制导炮弹

舰炮与导弹相比,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命中精度差。如果能在弹头上装上末制导装置,那就太理想了。最早研制和装备末制导炮弹的国家是美国,先是陆炮用的“铜班蛇”制导炮弹,后在“铜班蛇”基础上于1981年制成海军127毫米舰炮用的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弹上有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24公里。它有4个呈十字形配置的可折入弹体内的鸭式操纵舵,尾端有6个可向后折叠的稳定尾翼,整个炮弹由制导、控制、战斗部和发动机四部分组成。作战时由机载或舰载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使用这种炮弹时,舰炮射速为每分钟10发,平均单发命中率为83%,比一般舰炮的命中率提高了几十倍,所以射速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

法国则正在研制一种用于100毫米舰炮的红外制导炮弹。

意大利的奥托·米拉拉公司同英国宇航公司联合于1985年开始研制为76/62毫米炮用的CCS型制导炮弹,它是采用无线电指令指导。

近防武器系统

近防武器系统是用来对付已经突破舰队防空系统(区域防空)及单舰防空(点防御)系统的反舰导弹的,也就是发射大量的炮弹,在近距离内(1500米左右)将来袭的反舰导弹击毁。

近防武器系统是一个综合武器系统,它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火控计算机及小口径舰炮。这类舰炮的口径一般都在20—40厘米范围内。

西方国家中最早使用的是美国海军的20厘米“密集阵”系统。它由MK—15型20毫米6管火炮和火控系统构成,具有每分钟3000发的高射速和快初速。炮弹的弹心用高硬度衰变铀(贫化铀)制成,能提高穿甲效果。

火控系统由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及火控计算机组成,从发现目标、跟踪、直到射击的全过程反应时间只有37秒。一次最多可发射325发炮弹。根据弹鼓容量(989发)计算,可完成对三个目标的拦截。目前不但美国海军各类舰艇上普遍装备这一系统,还出口到英国、加拿大、日本、沙特、以色列和台湾。

荷兰的“守门员”近防系统也相当不错,它的火炮是30厘米口径,也是6管,而射速则高达4200发。

意大利的类似系统使用40厘米炮,射速每分钟只600发,虽然较慢,但炮弹使用近炸引信,能造成较大的摧毁面。

苏俄的近防武器系统是30厘米口径的6管火炮,射速3000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