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39800000030

第30章 网络与虚拟(10)

政府上网还有助于解决政府办公的时效性问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而政府上网工程本身由于运用Internet技术,其投入也相对较少。

信息产业界是政府上网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上网必然会起到龙头作用,使得网上信息和上网人数急剧增加。政府上网会激活目前步履维艰的电子商务,使信息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相关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网络服务企业将从中受益。据保守估计,我国政府上网至少需建2000个网站。建一个仅供人们登录浏览的网站,建设费在20万元左右,每年运作费两万元左右,这项工程就能带来千亿元投资和每年4000万元的费用支出。而这仅是九牛一毛,因为政府网站的功能远不仅供浏览而已。

政府上网,普通企业和民众也是受益者。企业获取的信息更多、更有价值了;老百姓不出门就可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办事方式更为便利。

电子政府的应用,其内容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举数例:

政府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在网上建有网站,公众可以查询机构构成、政策条文、国务院公告,相当于政府的“窗口”。一方面为百姓提供信息服务,一方面加强与百姓的沟通联系。

政府的电子贸易。具体说就是政府的电子采购和招标,政府部门以电子化方式与供应商连线进行采购,更易于支付处理作业。

电子化公文。政府办公自动化,公文制作管理电脑化作业,并通过网络进行公文行文。

电子身份认证。以一张智能卡集合个人的医疗资料、个人身份证、工作状况、个人信用、个人经历、收入及缴税情况、公积金和养老保险、房产资料、指纹等身份识别信息,通过网络实现政府部门的各项便民服务程序。

一句话,电子政府的最终目标,是政府组织并综合工商、税务、邮政、交通、运输、医疗、教育、海关、银行等业务,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电子化服务和电子化商业服务。

美国作为电脑网络的首善之国,在政府上网的进程中也遥遥领先。美国政府网站已建立得相当成熟。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和州一级政府已全部上网,几乎所有的县市都已经建有自己的站点。政府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资讯、数据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以人口调查站点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网上直观地图的形式,察看到州一级,甚至是县一级的极其详尽的统计数据,内容包括当地人口的数量、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相关资料。

最著名的政府站点是美国白宫站点。它是政府上网的标志,是美国所有政府站点的中心站点。该站点上有一个美国联邦政府站点的完整列表,可以查询到美国政府所有已上网的官方资源。白宫站点的内容包括最新的政府新闻、各种统计数据、政府服务等,也包括较为轻松的总统、副总统的各自家庭介绍等。在政府服务一栏中又有许多连接。打开其中的服务一览表,可看到社会公益、健康医疗、旅游、科学技术等几十个栏目,每个栏目下均有详细内容。这些政府站点,一方面及时发布政府信息,如总统演说、新闻发布会简讯、行政命令以及国家的预算概要等;另一方面,通过电子邮件使公众更容易与白宫联系沟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因特网将个人意见传达给总统、国会议员及各级政府,并有更多机会参与社区、国家和全球事务。

法国政府从1997年开始着手“电子政府”的构建工作。目前,全法已有60多个政府机构网站。已入网的政府部门包括教育、电信、环境等部门。比较著名的有爱丽舍宫站点和总理站点,普通民众可以通过E-mail直接与总统联系。总理站点包括内阁成员、年度工作情况等。

英国政府1996年底推出“电子政府”计划,公众可以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获得政府的服务。“电子政府”充分利用Internet等新型电子技术,为公众提供纳税、办理各种执照、咨询政策和获取各种信息等便利。

德国联邦议会也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向公众发布重要信息,如财政税收决定、全会及各委员会的会议日程以及选举情况等。在“议员成员”栏目中,还可以看到每个议员的职业、财政收支状况和个人传记等资料。如今德国大多数州议会和政府、民间团体等都在Internet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一些知名政治家更是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电脑空间”。

新加坡政府站点像一个政府白皮书,完全代表政府。中心站点接受用户反映信息,已具有了较为完善的在线服务功能,包括政府各个部门、政府公告、事件焦点、政府在线服务、政府服务一览、站点搜索、用户反馈等。各个政府网站内容一般包括自我职能介绍、服务介绍、相关最新动态、常见问题的解答等。

联合国目前所有的六种工作语言都有了各自的网页,包括中文网页在内的各个网页全面介绍联合国在全球的机构、工作情况和联合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网上政府”。

1998年3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室在网上设立市长电子信箱。这不仅意味着重庆市民和重庆市长之间多了一种热线联系方式,更重要的是其不经意间成为国内政府上网工程的序曲。继重庆开设市长电子信箱后,青岛、南京、海口等地相继开通市长电子信箱,实现了市长与市民在网上对话。

1999年1月21日上午,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宣布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www.bov.cninfo.net和导向站点www.gov.cn也正式开通。至此,我国“电子政府”的建设已从计划酝酿走向全面实施阶段,我国各级政府相继走上网络之路。

由于政府上网工程的拉动作用,近期我国政府上网已有长足进展,1999年将有60%以上的部委和省级政府相继上网。目前,已有800多个国家级政府部门申请了域名,其中200多个投入正式运行。除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经贸委和农业部等部委外,各地政府也相继在网上亮相。其中,上海三分之二的各级政府机构已上网。这些网站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比以往有很大改进。比如南京市人民政府的网站(www.nanjing.gov.cn),有政府公告、投资指南、市场信息、人才信息、市民信箱、电子商务等各项内容,方便了有关方面获取信息、市民了解政府及参政议政等,同时,在该网站上,市民还可以查询到市政公用局、物价局、人事局、组织部等各市属机构的网站,为各机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供了方便。

中国政府上网工程,必将对中国人21世纪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没有硝烟的战场

科学技术是影响军事发展,改变战争形态的重要基础。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就对人类社会的战争演变进行了概括,从人类历史的进程看,最初出现的战争是面对面的肉体对搏,随着冶炼技术的出现,靠体能取胜的徒手战争进入到冷兵器战争。由于火、炸药的发明,冷兵器战争进入到热兵器战争。随着内燃机的问世,热兵器战争进入到机械化战争。由于远程核武器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机械化战争将进入到核威胁下的信息化战争。

信息战争(Information War)是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是一种信息密集型的战争,作战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是在近乎实时性信息的作用下进行的,或者说是以信息及信息武器系统为主导的战争。因为它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战争,所以也叫“信息化战争”。

信息战是与信息战争不同的概念。作为一种作战形式,享有信息战《圣经》之称的美军野战条令FM100-6对信息战作了如下定义:“在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同时,为扰乱敌方的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网络以取得对敌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美军在对信息战的定义中强调了信息战的目标是旨在获得明显的信息优势,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压制对手。这就是所谓的控制信息权。

由于计算机是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所以计算机和其他一些自动化设备在信息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信息战的主要武器。

计算机作为武器直接介入战争并不突然,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人,应当知道最早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美陆军解决火炮射击诸多复杂计算而发明的。计算机参战,最初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将传统的武器数字化,以实现“硬打击”。例如,计算机可以实现武器制导的精确化,海湾战争中战斧和斯拉姆巡航导弹,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下的地形匹配系统实现了点穴式打击。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于战争已不仅限于武器的计算机化。随着Internet的横空出现,各国、各集团间较量的主要战场转向网络,大军对阵、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时代即将过去。

计算机网络往往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基础,发明Internet的最初目的就是应用于军事领域。以美军为例,其军事指挥系统的基础就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一半以上的通信量需要通过商用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系统进行传送。因此,针对敌方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动信息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农业时代的战争,摧毁的主要是敌方的军队;工业时代,战争双方不仅要力图击垮敌国的军队,而且要摧毁对方进行战争的军事潜力;信息时代,交战双方攻击的首要目标则是联结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整个社会的“中枢神经”——计算机、通信网络。也就是说,信息战争“软打击”的对象不再以作战人员和军事、经济设施为主,而是攻击指挥系统、通信网络、金融中心、经济运行秩序、文化数据库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在信息时代,战争的主要威胁不再是大兵压境、狂轰滥炸,而是来自信息网络上的突然袭击,是国家和军队的“中枢神经”面对面的对抗。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掌握了信息,谁就拥有战场的主动权和制胜权。无“网”不胜,破“网”必败,成为未来战争的一大特点和规律。所以说,网络是未来战场的主宰;网上战争虽然没有硝烟,但却是决定性的。通过网络,真正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少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

在网络上进行信息进攻的方法主要有:黑客入侵、病毒袭击、网络逻辑炸弹的引爆。

网络黑客是计算机系统的“天敌”(参见本书“黑客是魔鬼还是天使”)。黑客入侵也叫“计算机渗透”,是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敌方指挥通信系统实施侦察,破译其计算机通信密码,获取高价值的机密情报,从而获得战争主动权,令敌防不胜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客屡屡涉足军旅,成为一群蒙着神秘面纱的“电脑超级杀手”。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荷兰一名年仅10岁的少年黑客哈卡,利用商用计算机网络,侵入美国国防部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将一部分美军兵员、武器装备系统的情报泄露于外,一部分被改动,一部分被覆盖,严重扰乱了美军的战略布置。

1993年,英国一名未成年少年发明了一种能植入计算机系统并可获取高价值数据的程序Snifter Pr·gram,以“信息流牛仔”为网络代号,通过因特网多次渗透进入美国空军最高指挥和控制研究开发机构的网络系统,先后破译了美军大量机密材料。更有甚者,1994年,这名英籍“电脑神童”,还将窃获和破译的美军大量机密资料,输入因特网公布于众,迫使美国军方对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通信密码重新进行编制。

1993年以后,黑客们屡次在世界各国的军事信息网络上登陆。1997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一名黑客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州贝尔沃堡空军国际技术信息中心的空军主电脑中,成功地闯过美国空军专用电脑网络的层层关卡,致使五角大楼不得不将与空军相关的防务网络整整关闭了一昼夜,大约80页网页停止使用。

1998年3月,当英国制定“沙漠惊雷”军事行动计划,正准备掀起新的海湾战争,再次向伊拉克动武时,一群黑客悍然入侵美五角大楼,窃取了大量军事机密,引起美国政坛和军界的不安。

1998年4月,一个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黑客团伙,成功袭击了五角大楼的情报网系统,并窃走了控制军事卫星系统的情报,其中包括用于协调与10多枚卫星相联系的军事全球定位系统。

1998年5月26日,美国参议院专门召开了一个由七名“资深”黑客参加的卫星系统安全会议。黑客们表示,完全有能力通过因特网干扰卫星通信。他们断言,只要掌握关键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对美国卫星系统发动攻击。

事实证明,在信息领域角逐中,网络黑客将是最可怕、最难对付的敌手之一。这些电脑杀手只需通过联网电脑和调制解调器,足可在万里之外发动一场无形而致命的奇袭战。

为有效地防止黑客入侵,美军在编制体制上采取了组织措施,成立了当前世界上惟一的新兵种——计算机防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