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14739800000031

第31章 网络与虚拟(11)

美军在加强电脑网络防护能力、竭力防止外来黑客入侵的同时,又在大力招募黑客参军,积极组建计算机网络勇士培训机构,培养主动式、进攻性“网络勇士”——黑客分子。他们以计算机为武器,挥动键盘和鼠标瘫痪敌人,从而达到自己的战争目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网上战争永远也没有休止的时候。有黑客介入的信息战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五角大楼委托全美知名的战略问题智囊团——兰德公司作过多次模拟性演习。其中,有一次模拟演习的情景是:

2000年,为了争夺和控制盛产石油的中东海湾地区,该地区某国大规模纠集军队向美国的盟友、世界头号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推进。正当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准备发动一场“第二次海湾战争”时,美国及其盟国的电脑系统,几乎不约而同地受到了黑客的攻击。黑客们破译了通信网络和供电网络等系统的密码,并将“逻辑炸弹”放进网络,将美国及其盟国的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搅得乱七八糟。美国及其盟国火车出轨、飞机坠毁,由于电子系统遭受破坏,虽手握利器,也不能形成战斗力,只得被动挨打,而无还手之力……面对此情此景,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多伊奇在美国众议院作证时警告说,来自浩渺网络空间无形攻击的毁灭性,绝不亚于核武器、化学武器及生物武器,“不费一枪一炮的战争的威胁已经成为现实,你甚至不知道你已受到进攻——直到进攻结束。”

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战,对付高技术武器装备,除了派遣“数字化部队”、用“信息化武器”在“数字化的战场”上进行“硬打击”并将其摧毁外,更有效的杀伤手段是对其“大脑和核心”——电子计算机,进行干扰和破坏,达到不打自乱、不摧自毁的目的。这种信息战争的“软杀手”,就是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借用生物学上所称的病毒而得名,实质上是人为编制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与一般工作程序不同,它具有传染性,在电子计算机网络中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入、感染,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丧失工作能力,甚至完全瘫痪;它具有隐蔽性,能潜伏在计算机系统内或固化在硬件中,伺机发作;它具有破坏性,能白白消耗计算机运算时间和存储空间资源,破坏计算机程序,威胁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病毒用于军事领域成为“信息杀手”始于1980年。那年年底,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年仅23岁的研究生莫里斯,通过美国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把自己设计的名为“蠕虫”的病毒输入到五角大楼远景规划局网络,导致美军军事基地、国家航空航天部的8500台计算机全部“罢工”,成了一堆“高级废铁”。

继“蠕虫”事件之后,计算机病毒攻击事件迅速遍及全球。军事家指出,计算机病毒是一把无孔不入的“杀手锏”。

在信息战中,计算机病毒通常用来破坏两大作战系统:一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通信系统、雷达系统和各种传感器等,使敌人又瞎又聋;二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各种武器系统,使敌方的飞机、坦克、舰艇等的自动驾驶设备失灵,导弹失去目标或提前引爆等。

美军在积极培养黑客分子的同时,还积极研究电脑病毒武器,大力发展进攻性病毒,防范本国受到病毒袭击。为了提高官兵对病毒武器袭击的警觉性,他们曾以“两伊”(伊朗和伊拉克)为假想敌,模拟了美国遭受“电脑大战”打击的情景。

2000年2月的一天,伊朗恃强凌弱,要挟邻国沙特阿拉伯减少原油产量,以使全球原油价格上涨,从中牟取巨额利润。美国闻讯后,准备向沙特派兵,伊朗对于海湾战争的结局记忆犹新,于是决定不在沙漠中与美军较量,而是采取一种奇特的方法。首先,伊朗雇佣了俄国电脑专家和印度电脑程序编制员,把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输入到美国程控电话交换系统,使华盛顿的电话全部失灵,还在电话系统软件中插入许多“天窗”,使纽约的证券市场股市狂泻。利用事先设定好的计算机“逻辑炸弹”,破坏了美方的空中指挥和铁路运输系统,使装有军事物资的火车开错地方,民航飞机也因受到袭击而坠落,机上400多人全部丧生。同时,大批的电脑“寄生虫”倾巢出动,一举摧毁了美军指挥机构的电脑网络,使美军向中东派兵和调拨军用物资的计划流产。最为不可思议的是:美方的战地指挥员虽然通过无线电接到上级的命令,但他们浑然不知这些命令是假的。电脑大战以美军的溃败而告终。

2001年1月17日(美国轰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0周年),伊拉克对美国采取计算机病毒入侵技术,于是出现了以下情景:纽约股票交易所在开盘一小时之后,计算机闪了几下突然停止运转;大型喷气机因指挥塔要它在拥挤的跑道上着陆而坠毁;在海湾游弋的“艾森豪威尔”号军舰上,愤怒的水兵要求知道他们在国内的银行账户为何变得分文无存。

在以上假想的战例中,入侵者不是荷枪实弹的军队,而是无声无形的电脑病毒。美国军事专家称:“用计算机病毒进行战争,比用核武器进行战争更为有效、更现实、也更人道,且不担世界任何政治舆论的风险,但其破坏效果却更令人难以置信。”

“网络逻辑炸弹”的功能,与电脑病毒破坏电脑系统十分类似。出击的一方,登入攻击目标的电脑系统,然后在目标的服务器(Server)或主机埋下“炸弹”后离开;或者利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将“炸弹”寄到敌方的电邮户口,令“炸弹”藏在敌方的电脑网络内。

到特定的攻击日,“网络逻辑炸弹”便会自动引爆,复制出大量无意义的数据和资料,令敌方通信系统内的电脑锁定一连串没有关联的软件和目标,最后电脑因负荷太大而瘫痪。若数个“网络逻辑炸弹”同时爆炸,其威力足可令一个国家的光纤通读网即时烧毁。现代军队十分依赖数据传送、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用“网络逻辑炸弹”摧毁军队的通信系统,可以令敌方溃不成军,不战而败。

“网络逻辑炸弹”亦可以扮演“神偷”的角色,进入敌方特定的系统和主机,偷窃资料并送回己方,或者是“清洗”指定的档案。这些“炸弹”最厉害之处是会以百变形式出现,随时变身成为文字,又或是照片、图像,令敌人防不胜防。

传统的战争,一般是指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所进行的兵力、兵器的厮杀与拼搏,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而信息战是一种全时空的作战形式,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凡是电子计算机网络涉足的地方,都是信息战的潜在战场;凡是通晓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人,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也不分男女老少,都能成为信息战的积极参与者。

战争就在网上。

网吧就是战场。

网上数字图书馆

自从图书馆出现以后,它就一直是人类积累和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图书馆使人类实现了知识共享,图书馆的普及使得追求知识不再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社会大众也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图书文献,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可以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在崭新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下,在知识经济的大浪潮下,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书中所记载的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其物质载体:一本一本的书籍,一本书中的知识不能被多个读者同时共享,读者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借阅,需要排队等等,也会遭遇“此书已借出”的烦恼。图书馆检索工具不完善,有时查找一本书真如大海捞针一般,费时费力费神。如果能在自己的电脑上,通过网络传输,直接阅览并下载所需要的图书、文章或数据,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如今,这一切已不是梦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解决现有图书馆机制的不足,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图书馆,也称为“虚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但具有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还融合了其他信息资源(如博物馆、档案馆等)的一些功能。它打破了国界、时空的限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