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14738500000005

第5章 奇姿秀丽的山峰(4)

4.金顶隐像有人发现太和山顶有一个天人合一的隐性玄武神像,从天空中下看紫禁城似龟甲的边沿、巨龟在天上游荡,一股彩云缠绕在龟身,仿佛是银蛇纠合巨龟,狮子峰苍峦突出昂立云端,似巨龟之头翘首天穹,呈现出一幅天地人合一的玄武神像。当天空晴朗无云时,眺望太和山顶,你会发现金殿坐于龟背之上。这种隐像在武当山紫霄宫中也存在,有人说武当山紫霄宫建筑群与其周围的山势地形是根据人体坐像故意安排而成的,建筑和山势构成坐像的头上戴冠,嘴边胡须,手合腹前,远看与真武大帝十分相似。武当山上隐像在历史上没有遗留下任何的资料,直到2000年才被人发现。没有人知道在古代,石匠们是怎么规划设计出这么神奇的景象来的。

5.武当神木如何飞来在武当山紫霄大殿中,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祖师、金童、玉女、执旗捧剑护法灵官等道教众神,但是令人们费解的是,在这些众神之中,竟然还供奉着一根极其平常的杉木,更奇怪的是它被供奉在大殿左侧中央这个重要的位置上,这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关于这个杉木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明初有一片森林,林中的树王是一个“精灵”,它一直想让人们发现它的特殊材质,但是工匠们每年却都没有选用它,这棵树王就悲愤而死了。玉帝可怜它的非凡才干,就指路武当,说那里正在修建玉虚大殿,可以去试一试。但是当树王来到武当以后,才发现玉虚大殿早已竣工,它一急就昏了过去,一头栽倒在紫霄殿前的月台上。此时,道长正在举行大殿落成仪式,忽见空中飞来一杉,知是有神降临,于是忙率道众就地叩拜,并将飞来杉奉到太殿供万人瞻仰。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在明洪熙年间武当山道士任自垣编撰的《大岳太和山志》其第十三卷中记曰:“神留巨木,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兴建武当宫观材木采买十万有奇。”也就是说,武当山各宫观用材是经武昌从全国调运的。因为虽然武当山在明朝也是松杉茂密,但由于是“神山”,草木皆不敢动。志书还记载,在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十日,当明朝官员运输棺木经过黄鹤楼时,看见一巨木立于江中,只露出一点头。众人大惊,派人去探寻,发现水深五丈五尺,而木头却长四丈,悬于水中。众人将其用绳子锁在船舶上,船竟然不费力地走着,于是人们就认为这是上天给武当山预备的木料,后来朝廷下令将它定为玉虚宫之梁,受万代敬仰。但是后来玉虚宫毁于战火,只剩下这么一截“神木”,就被供奉在大殿左侧中央这个重要位置。上面两种解释都是传说,武当山为何供应“神木”也许将是一个永远的谜团吧。武当山神奇的谜团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令人永远神往!忽明忽灭的“佛灯”

“佛灯”一向被列为千百年来难以解开的谜,对于这个神秘“佛灯”的来源,目前许多的科研人员还正在深入地研究之中……峨眉山、青城山、庐山,有一种共同的奇特的自然现象——佛灯或称圣灯、神灯,千百年来,闪烁变幻的佛灯、神灯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奇观,使这几座风景名山更为遐迩闻名,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揽胜探谜。佛灯,又称圣灯。在没有月光的夜里,漆黑的山谷内,冷不丁会出现几十到数百点荧荧的火光。火光时亮时暗,时高时低,时大时小;一会儿聚集在一起,一会儿又四处分散。至今青城山上清宫旁还有神灯亭,所谓的神灯就出现在对面的大面山。如果登临峨眉山金顶,幸运的人能看到舍身崖下的圣灯;庐山观佛灯的地点在大池旁的文殊台。这些地方偶遇月隐之夜,山下黑漆漆的幽谷间,会倏然涌现荧荧亮光。亮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左忽右,或近或远,好像一盏盏灯笼。“灯”的颜色是白色或青色,有的时候微带绿色。僧道们都说这是过路的神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古今有很多人对佛灯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猜测。清朝蒋超亲眼看到过佛灯之奇,还特地在《蛾眉山志》中撰写了一篇(《佛灯辨》):“若佛灯一事,或云是古木叶也,或云是千岁积雪精莹凝结也。余疑之,而未敢遽信。……爱是瞑钟初息,沙弥来报灯现。

余庐山风景

急趋顶上,乍见一二荧荧处,犹然诸说横据胸中。未几,如千朵莲花,照耀岩前,有从林出者,有从云出者,有由远渐近,冉冉而至者,殆不可数计。始叹耳闻不如目睹也。”当蒋超看到美妙绝伦的佛灯时,以前听到的各种解释都浮现在脑海中,究竟该信哪个,恐怕他自己也没有了主意。范成大《青城行记》:“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谓龙神山鬼所做,具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有人说佛灯是丹药发出的,有人说是草木搞的鬼,有人说是鬼神所为,总之没有确定究竟是什么造成的。据《庐山志》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种神异的灵光,但那时只能将这种现象传为一种神话。由于最早出现佛灯的地点是在天池山文殊台下,古人便以为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之光。南宋时在天池山上建有天池寺,诗人周必大游山时来寺住宿,当夜他便在山上看到半山腰间忽明忽暗,飘忽不定地出现了许多如繁星闪烁的火光。他即将这一难得遇见的景象记叙下来,那灯火“闪烁合离,或在江南,或在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天池佛灯”从此有了正式记载。最为可靠的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学者王守仁,也在天池寺留宿时看到了佛灯。写下了著名的《文殊台夜观佛灯》一诗。诗云: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无论是周必大还是王守仁或者其他人,他们都没有也无法对佛灯的来历做出解释。与周必大同时代的朱熹怀疑是“地气之盛”。而另青城山风景一位学者王延垚认为是“唐会昌中,二僧藏金像于锦绣谷腾溢而出之祥光”。直到近代,关于佛灯的研究才有了一些进展。人们对于佛灯的解释也众说纷纭,不一而论。有一种说法认为,“佛灯”是山下灯光的折射,有人说是星光在水中的反射,还有人说它们就是大萤火虫在山间飞舞,还有人猜测山里蕴藏着会发光的矿石,更多的人认为“佛灯”就是磷火,即民间所说的“鬼火”。山里面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或含磷地层中的磷质,跟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磷化氢和五氧化二磷气体,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十分容易自燃,加上它们比空气轻,就会随风飘动。另外,这些气体燃烧时光比较弱,自然只有在没有月光的夜间才能见到。大多数的科学研究者不同意佛灯就是磷火的说法。他们认为磷火大多是贴着地面缓缓移动,不可能像有的目击者说的那样,高得在半空中和云在一起。再说磷火的光亮度不高,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峨眉山金顶的海拔超过三千米,这么高的地方,看到山下的磷火是不可能的。还有人提出佛灯是“云层对星光的反射”所致。从事气象学研究的研究人员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庐山云海对光线的反射率为20%~78%(100米到500米厚层积云),天空中一等星星光经反射后变成了二等星或三等星,二等星变三等或四等星,其余类推。平时人的肉眼能看到的颗数与云层的大小、位置和运动有关,多则几百颗,少则几十颗甚至几颗。而且云层在运动,被它反射的星光也在动,造成忽明忽暗,时聚时散,神秘莫测。依据这种特点,佛灯的出现一般是在无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以上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形成佛灯的原因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必然联系,似乎还未完全解释清楚。在这几座山中,能够出现“佛灯”的地理条件的地方有很多,但是,为什么只有庐山的文殊台、青城山的神灯亭、峨眉山的金顶这三个地方才会出现佛灯呢?这种现象又该如何做出解释呢?因此,佛灯之谜虽然有各种推断,但是仍然没有详实的证据来解释这个原因。

蒙顶山上的“人脸”

北纬30度是一条神秘纬度线,蒙顶山就在此纬度线附近。同样,有人在蒙顶山的卫星图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人脸”。蒙顶山位于四川雅安县,北纬30°6′,而在北纬30度有很多神秘莫测的东西,蒙顶山也不例外。有人在浏览卫星地图时发现:在卫星地图上,蒙顶山的阴面呈现出一幅奇特的图案。图案长10公里,高4公里,左边是一只麒麟,右边是一个带着羽毛头冠的武士,整个图案几乎覆盖了整个蒙顶山的阴面。从空中看去,这副图案就像罗马武士的上半身,有手、鼻子、眼睛、帽子,还有一个冠,另外还有一个看上去像麒麟坐骑的动物。这些人类的五官和图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人工开掘的?还是外星文明的产物?它会不会和北纬30度的这些谜团有联系?蒙顶山一种猜测是人工开掘的。蒙顶山在茶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早在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就在这里种植茶叶。那么会不会是古人为了祭祀茶神等原因人工开掘制造的呢?但是这个图形面积有几十平方公里,就算人工开掘的话,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也不现实。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种看法是卫星地图的某种误差造成的。但地质专家觉得卫星地图上显示的那个神秘图形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因为雅安地区是中国三个方向的地质构造带的交点。所以雅安区的地质构造非常的复杂,也具备了出现特殊的地貌的基础条件,但是还需要科学调查才能下结论。第三种看法是有人说蒙顶山有个陨石坑,那么这个陨石坑会不会与神秘图形有关联呢?但据地质专家考察,这个地带并没有陨石坑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最后,经过认真考察,卫星图上的这个神秘图案在雅安山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先后发现了神秘图案的头等。在蒙顶山上有一个整个山脊上唯一没被树木挡住的缺口,就能看到神秘图案的头发。专家称奇特图案是长年雨水冲刷形成的。麒麟和人像身体的线条都可以用地质构造自然形成的巧合来解释。由于蒙顶山主要是容易被流水侵蚀的沙砾岩地层,所以地质专家假设,那些图案上看起来像是头发的褶皱,应该是长年的雨水冲刷形成的冲沟。这么一大片很深的冲沟呈现一种辐射状的排列,理论上,在它的下面应该有一条河流,由这些冲沟流下来的雨水汇集而成。能否找到那条河流,将是揭开头发部位奇特地形成因的关键所在。而事实上,有关研究人员真的在山梁中发现一条蜿蜒流过的小河。因此,“麒麟武士”的“头发”是下雨后水流冲刷形成的可能性非常大。据名山县当地的气象专家介绍,雅安地形非常独特,它背靠青藏高原,前边是四川盆地,印度洋来的大量暖湿气流,进入雅安境内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被迫爬升,当爬升到约1500米高度的时候,暖湿气流内的水气碰撞增大,形成雨滴落下,所以云非常多,雨非常多。而蒙顶山上的雨日更多,一年可达300多天,在这么巨大的降水量下,形成图像上的众多冲沟自然不成问题。但也有人指出冲出这么规则的图案似乎也太“巧”了。还有人认为是神秘的力量形成了蒙顶山的“人脸”形状。究竟如何,还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