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14738500000004

第4章 奇姿秀丽的山峰(3)

庐山出现过第四纪冰川

庐山位于九江以南,星子县以西。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1,200~1,400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势雄伟。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1931年,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发现一些第四纪冰川的沉积物,后来他又进行了几次考察,最后认为这些沉积物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后来李四光教授在一篇学术演讲《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中论证庐山出现过第四纪冰川:他认为庐山平底谷、王家坡U形谷、悬谷、冰斗和冰窖、雪坡和粒雪盆地具有明显的冰山地貌特征,庐山北坡的全部地区在冰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粒雪场。另一方面,从冰川堆积出发,他说庐山上下都堆积了大量的泥砾,庐山平底谷、王家坡U形谷、悬谷等山谷都布满了红色黏土及巨大的砾石,有的泥砾层甚至分布在分水岭上。在这些砾石中,有的直径长达1米~2米,被风化较小,砾石夹杂着黏土组成长丘,成扇状分布于庐山和鄱阳湖之间的平缓地带。而泥砾中的黏土颗粒细腻均匀,有的砾石表面甚至有很清晰的擦痕,几乎很难辨认出是残积物,泥砾堆积距离庐山最远的达六千米之远,这不是流水能够形成的。但是假若用冰川来解释上面的情况,则都可以解释得通。庐山但当时国际上认为在第三纪以来,中国的气候过于干燥,缺乏形成冰川的足够降水量。因此李四光的观点没有得到当时其他学者的认同。英籍学者巴尔博根据对山西太谷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在第四纪时只有暖流、干湿气候的变化,并没有冰期发生过。他还认为长丘是侵蚀形态而非堆积形态,砾石的圆形是边棱已被风化的结果。1935年,中国科学家也分别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新生代地层进行考察,考察结果也否定了庐山曾有过冰川。但是李四光一直在努力寻找冰川证据,1936年,他在黄河也发现了冰川遗迹,更加证明庐山有过冰川时期。经过多次调查,他在著成的《冰期之庐山》中不仅进一步肯定庐山的冰川地形和冰碛泥砾,也提到了在玉屏峰以南所发现的纹泥和白石嘴附近的羊背石。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风景如画的庐山对庐山出现过冰川的人列出理由:其一,“冰碛物”不一定是冰川堆积,其他地质作用如山洪、泥流都可以形成;其二,地形方面,庐山没有粒雪盆地,王家谷等地都不是粒雪盆地,而且山北“冰川”遗迹遍布,何以在山南绝迹?其三,庐山地区尚未发现喜寒动植物群,只有热带亚热带的。而赞同李四光观点的人虽然逐条驳斥,但并没有拿出更多的有力证据来证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天下奇秀——武当山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七十二峰、绝壁深悬的三十岩、激湍飞流的二十涧、云腾雾蒸的十一洞、玄妙奇特的十石九台等。武当山不仅以自然风景闻名天下,它独有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更是世界罕见。那些古代建筑风格和特色令人叫绝,同时也奇得叫人费解。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其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实测有300多平方公里。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汽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还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因此武当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还是武术之乡,它孕育了道家武术流派——武当拳、武当太极剑。秀丽的武当山,除了美丽的风景外还有许多神秘的谜团。

1.金殿之谜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从唐朝至清朝共建造庙宇五百多座,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家家庙来修建。明朝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上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一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这些林立的古建筑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有着许多的谜团。位于武当山天武当山金殿柱峰顶端的大岳太和宫,俗称金顶,其建筑分布在海拔1500米上下约两公里长的建筑线上,它包括金殿、紫金城、朝圣拜殿、皇经堂、天云楼、三天门、九连蹬等现存建筑和遗址87500多平方米。其中金殿建造于明朝,高5.54米,全部是用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金殿外围四周,在千仞危岩之上,建有紫禁城。它又名红城、皇城,因金殿在上而得名。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城墙高达数米,周长1.5公里,呈椭圆形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五千公斤的条石筑成。从里面看墙体向外倒,从外面看墙体向里斜。这种视觉上的差异,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这条墙体没有浇铸任何混凝土和钢筋,数百年来这座墙体一直坚固无比。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公元1412年动工时,当时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将这五千多公斤重的条石运上千仞危岩呢?这真是一个谜团啊。金顶上的金殿建于1416年,高5米多,宽也5米多,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四周立柱十二根,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地面以上紫色石纹墁地,殿内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金殿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来金殿游玩的人都会看到金殿内长明不灭的神灯。据说即使殿外狂风大作,殿内神灯的火苗仍不会摇动。大殿自建成到2006年的590年间,神灯从来没有熄灭过。有专家做过考察,认为整个金殿在修建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大殿热胀冷缩的系数,铜殿在焊接上技艺高超,毫无铸凿痕迹,三面密不透风,殿内空气不能形成对流,风到殿口又被反弹回去,所以殿外狂风暴雨,殿内神灯仍可不闪不摇。神灯的供油系统,在大殿的夹墙内,信士捐赠的油料倒进去以后,一次可容千余斤,可供神灯十余年长燃不灭。在金殿的屋脊上装饰着许多的鎏金的铜龙、凤、马、鱼、狮等。在这些鎏金饰物中,有一匹金马,它全身发黑,传说每到夏季它会吐出雾气,飘向空中化为紫霞,同时还有马长嘶的声音,人称“海马吐雾”。有专家解释说由于金马内部是空的,里面充满了湿度较高的气体,当雷雨到来之前,武当山变得闷热,冷热空气交替剧烈,外加日光暴晒,金马体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就从金马的口中吐出来,但是热气一遇到外面的冷空气,就会凝结成水雾,看上去就像海马吐雾一样。金马的长嘶声,是因为上下交替的气流与马口相互摩擦而产生的。金殿的另一种景观也让人拍案叫绝。每年夏季雷雨季节,武当山就会出现雷击金殿的奇观。当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金光万道,直射云霄,其景惊心动魄,神奇壮观。有人解释说“雷火炼殿”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武当山山峦众多,受热不匀,气候多变,金殿其实充当的是导电体,很多带电积雨云都朝金殿运动。当达到一定距离时,云顶与金顶上的尖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电位差,使空气电离,拉成弧线,即闪电。同时强大的电弧使周围的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于是电弧发生变形而成了火球,并发出惊天动地雷鸣,即“雷火炼殿”。但是无法解释的是雷火炼殿之前,金殿除鎏金部件外,一些生了锈的铜铸件、铁栏杆、一经雷火,瞬间变得金光闪闪,如同被用除锈剂擦拭过一般。究竟为何,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2.飞蚁朝顶在武当山有两道动物奇观:雀不漫顶和飞蚁朝顶。据明代《太和山志》记载,武当山有种奇怪的鸟,有着褐色的羽毛、金色的嘴、青色的脚和红色的爪,它能叫出“宫、商”和鼓瑟的音,所以人们称之为武当山音乐鸟。但是这种鸟无论怎么飞都不会飞过金顶,似乎金顶之上就是它的禁区。因此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作是“雀不漫顶”。而与“雀不漫顶”相反的是“飞蚁朝顶”。据说当秋天来临时,就有许多飞蚁排成一条黑色的长龙围绕着金顶飞翔,时刻还变换着动作。“飞蚁朝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其武当山紫霄殿数量无法计算。据专家考证,“飞蚁朝顶”与武当山的气候和建筑有关。由于武当山“七十二峰朝金顶”的独特地理特点,使得地层水分蒸发沿着山体上升,形成了一个由众多低小山峰向最高峰天柱峰金顶聚拢的水蒸气流场,由于水蒸气上升形成引力,飞蚁们也便会随着引力从四面八方向天柱峰聚集,这是地形和气象的作用。但是为何上升气流只带来了飞蚁而很少有其他种类的昆虫呢?这个谜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龙头伸岩南岩宫又名独阳岩、紫霄岩,是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境”。南岩峰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南岩宫的主建筑“太乙真庆宫”,全部用石头做成,镶嵌在悬崖绝壁之上。石殿旁有一个龙首石,又称龙头香,龙头伸出绝壁3米,上宽约40厘米,高约2厘米,凌空翘首,惊险无比。龙头上设有一个香炉,龙头正好朝向金殿。过去常有人登上龙首烧香求神,也因此常发生跌下深谷丧生的惨事。到清代康熙年间,在此立了一个“南岩禁止龙头香碑”的石碑,人们就不能再去敬龙头香了。龙首石位置之险要堪称一绝,尤其当云雾缭绕时,石龙时隐时现,仿佛在仙山琼阁中飘荡。数百年来,人们纷纷猜测古人们是用什么办法将巨石抬到悬崖上,在半悬的空中又是如何雕刻这活灵活现的石龙的?石龙向外伸出3米之多,其重量约有19.5吨,古人是如何将巨石抬到悬崖上呢?有学者认为是两种办法:一是用绳子和绞车从悬崖下绞上来,二是在岩石上修筑一半路,在悬崖上再雕凿一半的栈道,总宽应有12米,人能行走,方能抬过来。但这些只是推测而已。石龙的雕塑者也一直是个谜,直到1981年考古学家在石殿脊背上的悬崖峭壁中发现一些字样:“永乐十年四川石匠、高手吴天林……”人们才得知是四川石匠吴天林带着众多的人建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