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14738500000003

第3章 奇姿秀丽的山峰(2)

3.龙蟠虎卧之谜丹霞山锦石岩下的悬崖峭壁上,在高约50米的地方,刻着苍劲的四个大字:“龙蟠虎卧”,每个字五尺见方,阴刻行书,字体雄浑有力,是清代韶州人邹宗尧所书。在绝壁腾空的悬崖上誊字刻石,现在人都没有办法,当时的工匠是在地上搭台还是从半山的锦石岩垂篮操作,就不得而知了。而这“龙蟠虎卧”又有什么深意呢?有人认为邹宗尧刻写这几个大字的初衷大概是因为锦石岩连通四个岩洞内壁的“龙鳞片石”。这些锦石岩随四季变换颜色,真若一条藏头匿尾的长龙蟠踞在锦石岩的岩洞中,这也成为古往今来令人称绝的景观。尤其是后来被发现的翔龙湖,它就像一条飞龙缠绕在山峰下。翔龙湖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水面图形近似于翔龙的唯一景观。“蟠龙”隐藏在丹霞山中,这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是印证了古人独到先知的眼光,抑或古人早就曾在丹霞山看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虽然“蟠龙”出现,但是虎踪却很难寻。丹霞山内虽然有白虎岭、伏虎岩、老虎寨等地名,但其形态却与虎的形状相距甚远。后来,探险者们在丹霞山密密的丛林中寻找到了阳元石、阴元石、天仙桥、连理枝、守寨爷爷和天然禅师墓庐,却没有找到类似老虎形态的石头。不过,丹霞山无人涉足之处还很多,古人或许曾见过的“卧虎”,只不过隐藏于我们还未踏入的地区。随着丹霞山进一步的开发和探索,我们相信,总有一天“龙蟠虎卧”的涵义会被完全地破译出来。

4.丹霞山悬棺之谜据《仁化县志》记载:仁化县地处岭南,古代居民属于“百越族”。春秋时期,仁化县隶属百越,战国时期,隶属扬越。秦始皇时期属陆粱。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包括仁化的粤北地区才隶属秦帝国的南海郡。秦朝灭亡以后,百越族的首领赵佗占据岭南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并在仁化的城口镇构筑关隘“古秦城”,以北拒汉武。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国才归顺汉朝。因此,在汉代以前,丹霞山一直是百越族的领地。按照百越族的习俗,为了防止死者的尸体被野兽侵袭,他们采用的是悬棺葬仪。就是将死者的棺木放在人迹罕至的高崖绝壁凿洞中。而丹霞山就是百越族悬棺葬的首选宝地。据当地人说,大石山、丹霞山、韶石山中都有关于高岩峭壁“墓洞”的传说。传说一些洞口曾出过朽棺木板,洞内有骨头、瓦罐……但是时到今日,人们也没有发现丹霞山悬棺的踪迹。百越族归汉以后,百越文化也逐渐融于楚、汉文化的大流之中,改悬棺为土葬了。因此,丹霞山的悬棺葬仪已经绝迹。而丹霞山所处之地多雨,悬棺多被腐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即使有幸存下来的悬棺,也藏于丹霞山险峻之处。百越族的悬棺今在何处,留给人们的是一声永远的慨叹。5.丹霞山藏宝之谜在丹霞山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宝藏的传说:“金银有三挑,不用锄头不用锹,就怕火来烧”,“崖是有红光,金碗响叮当,馋死发财郎”……这些传说让人们纷纷猜测丹霞山藏着巨大的宝藏。有人说在某一个岩洞内藏着古代盗匪抢来的宝藏,有人说在战乱时期某地主在丹霞山藏了无数珠宝……引得许多人前来丹霞山寻宝,但都是失望而归。丹霞山有宝藏并非是无根据之说。丹霞山自唐宋被开发以来,经历了六个朝代。在战乱时期,丹霞山以其崖高路险,易守难攻或成为地方官家富户的避难所,或成为兵匪盘踞的营地。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有人在丹霞山藏宝也是极有可能的。虽然人们并未在丹霞山发现任何宝藏,但是探险者却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白桂木、银钟花、绿毛红豆、巴戟和秀丽椎。1998年,人们还在翔龙湖找到了国宝级的活化石——桫椤木。从这些方面来看,丹霞山确实藏有珍宝。

6.金童玉女之谜丹霞山在丹霞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玉女和金童相恋,他们在‘仙人洞’苦修了千万年,本可以成仙,不想糊涂的玉帝听信了馋言,一道金牌又令他们在凡间清守戒律。他们想不通,从此不再修行打坐,干脆逃出洞外,躺在锦江边永远诉说着绵绵情话。当人们站在仁化县城的高岗或楼顶上远眺时,就可以看到“玉女拦江”,她秀美的身姿实在令人叫绝。就在玉女拦江对岸,从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直到僧帽峰,一线山脉轮廓清朗,活脱脱一个“金童仰卧”的图像:长老峰是头颅,依次是颈、胸、腹、腿,最后僧帽峰俨然成了金童的脚掌,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他和玉女头挨着头,依偎着柔软如带的锦江,正述说着没完没了的悄悄话……但是“仙人洞”又在何处呢?在仁化董塘镇的懒树下村,有一个石灰岩大溶洞,这被人们称之为“仙人洞”。据说曾有人爬进过,辗转一天,才从仁化镇的新东村大坑底洞口爬出。后来,又有人进入,言及洞中景况,石笋钟乳琳琅满目,进洞门即有两条蟠龙,张牙舞爪,稍进依次有八仙厅、地下河、银河滩、松木石、大蟒石、玉帝殿、金童玉女……还有一处白色透明的水晶宫。但在20世纪70年代,“仙人洞”一带开了个石场,洞口就在长年的开炮采石中崩蹋了,以后又被石渣废土填埋,几经沧桑,山势地貌已面目全非,当年的勘查者也已不辨方位,这处地下迷宫就此埋灭了,仙人洞也成了一个谜团。美丽的丹霞山,它的谜团何时才能被解开呢?

“恐龙山”为何盛产恐龙蛋?

西峡盆地是世界罕见的恐龙蛋化石群。1993年,我国河南西部南阳的西峡县出土了五千多枚恐龙蛋。而在这以前,人类总共才发现了五百多枚恐龙蛋化石。为何恐龙“钟情”于西峡盆地呢?自1993年在河南西峡县发现恐龙蛋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出土了三万多枚恐龙蛋化石。而如今这一数字又将被翻新。专家推测,在西峡一处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可能蕴藏着15万枚恐龙蛋化石,种类达到二十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恐龙骨化石和古生物化石。因此,西峡县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聚集的地区,这片山地被称为“恐龙山”也是当之无愧的了。2008年,西峡县阳城乡赵营村的村民修路的时候,在公路沿线发现西峡独有的恐龙蛋化石——“西峡巨型长形蛋”。这些“西峡巨型长形蛋”单枚蛋长37厘米至50厘米,成圆圈状围成一窝,每窝在26枚至40枚之间。而在公路沿线两公里范围内就发现有二十多窝这样的恐龙蛋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树枝蛋、戈壁棱柱形蛋等十多种恐龙蛋化石。专家推算,仅仅在赵营村,“西峡巨型长形蛋”的蕴藏量可能不少于五千枚,加上其他种类的恐龙蛋化石,总蕴藏量将超过两万枚。从西峡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来看,这些恐龙蛋分布面积很大,在西峡县的各个地方几乎都能发现恐龙活动的遗迹。另外,恐龙蛋的埋藏相当集中,原始状态保存的都较为完整,且数量之多,举世罕见。学术界普遍认为西峡盆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地,时代大约为中生代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年左右。从现场观察,化石埋藏层倾角约50度,这可能是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所致。西峡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恐龙蛋化石呢?“恐龙山”又有着怎样的地理条件,来吸引数量如此之多的恐龙来此产蛋呢?专家推测可能是由于西峡山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的条件适合恐龙的生存,且西峡山内的河流众多,也就不缺少水源这一重要条件。另外,由于恐龙不会孵蛋,它只能靠阳光的温暖来让它孵化恐龙蛋。因此恐龙一般都会寻找阳光充足,又接近水源的地方进行繁殖,而西峡就是适合恐龙繁殖的场所。也有人说化石埋藏层倾角约50度,并不是造山运动形成的。而是恐龙产蛋的地方原本就是坡面,它们是为了让蛋受到更充足的阳光照射。西峡是个盆地,它境内的山地和山岭起伏的坡度都很大,其自然坡度为33°(西峡县最高海拔是2212.5米,最低海拔是海拔181米),也就是说西峡的坡面也是吸引恐龙来产蛋的原因,但这只是一种猜测。那么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类和数量的恐龙蛋呢?专家说恐龙是爬行动物,而现在的不少爬行动物会像海龟一样专门去一个地方产蛋,然后再去别的地方生活。恐龙中的某些种类也是这样的,它们的产蛋地都是环境比较适宜的西峡,所以到了繁殖季节,恐龙们会从各个地方赶来产蛋,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壮观的恐龙蛋化石集聚区。而“恐龙山”则可能被恐龙们认为是西峡中最黄金的产蛋地带,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说“恐龙山”有大约十五万枚的恐龙蛋的原因了。

五岳是指哪几座山?

“岳”在春秋前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四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一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岳”。据道教典范《洞天记》记载“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但是这五岳是哪五座大山却一直众说纷纭。五岳是指我国的五大名山,通常人们都认为五岳就是指东岳泰山(山东,海拔1532.7米)、南岳衡山(湖南,海拔1300.2米)、西岳华山(陕西,海拔2154.9米)、北岳恒山(山西,海拔2016.1米)、中岳嵩山(河南,海拔1491.7米)。但是这只是传统的说法,五岳究竟是哪五座山峰,历来争议颇多。《尚书》中只有东西南北四岳之称,而无中岳之称。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巡守四岳之地,询问四岳之官时只提到了东岳泰山,其他三岳却没有记载。但在《史记·封禅书》中又有关于其他三岳的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在此之后,太史公司马迁又加了一句:“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山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此时,五岳的概念才较为明确地出现。最初提出五岳的见于《周礼·大宗伯》和《大“五岳独尊”——泰山司乐》,但是并未指出五岳是哪五座山。《史记》将五岳定义为: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但《尔雅》上记载五岳是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就是指黄河南面的华山,西面的岳山(今陕西陇县西南),泰山,恒山,衡山为五岳。《周礼·大司乐》上记载的五岳也是这五座山。但是另一种说法也出现在《尔雅》中: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霍山在安徽霍山县,又叫天柱山。注《周礼·大宗伯》则据《尔雅》的这一说,以泰、华、霍、恒、嵩为五岳。为何两本古籍中都会有矛盾的说法呢?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解释说:“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五岳也;华、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华、恒、嵩山,汉初相承之五岳也,泰、华、霍、恒、嵩,武帝所定之五岳也。”鹗《求古录札记》则认为:“岱(泰山)、衡、华、恒、霍太(霍太山在今山西霍县东南三十里),唐虞夏之五岳也;岱(泰山)、衡、华、恒、嵩,殷之五岳也;岱(泰山)、衡、华、恒、吴岳,周之五岳也。”但顾颉刚在《汉代学术史略》中认为秦始皇时还没有“五岳”的概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崤山为界。将其东边定五座名山: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将其西边定七座名山: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而今的“五岳”分散于东西。《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原)。中国(中原):华山(今陕西)、首山(今山西)、太室(今河南)、泰山(今山东)、东莱(今山东)。”这些地方都是皇帝常游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并没有按汉代疆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所以汉武帝就重新对五岳进行了定义:以太室为中岳,泰山为东岳,安徽的霍山为南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以来显示国土的强大。但是安徽的位置离汉代的疆域还有一段距离,汉武帝为此又将湖南的衡山定为五岳之一。由于史书的记载不同,至今对五岳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看来,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