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14738500000006

第6章 迷雾重重的湖泊(1)

湖泊是指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我国湖泊面积大于一平方公里的约有2300多个,也有说为2848个。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与浙江之间的太湖、江苏的洪泽湖、安徽的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其中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白头山上的天池(中国与朝鲜的界湖)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水深达373米。我国还有众多神奇的湖泊,它们许多的神奇现象至今仍无法解开。

阳朔湖泊的生死轮回

湖泊也有生死轮回吗?且每三十年做为一个轮回,即每三十年就失踪一次。这种现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对湖泊生死轮回的研究将成为我们在研究湖泊工作方面的新课题。湖泊也会死而复生吗?这让人听起来感觉匪夷所思,但是这种会死而复生的湖泊的确是存在的。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在我国广西阳朔县的美女峰下,有一个占地面积为三百亩的犀牛湖,湖面澄碧,鱼蟹游弋。据村中老翁谈及,清朝同治戊辰(1868)年3月17日水涨一次,为时四天。民国29年(1940年)6月17日,水又暴涨。当天,天气晴朗,水突然由岩穴涌出来,顷刻之间,水涨到三尺深,没到三天,村落田间,一片汪洋,俨如泽国。当时,正值早稻成熟季节,发水之初,村中长老有经验者,知道洪水不会在短期内消退,急令村民抢割稻子。此事曾轰动一时,由各地闻讯来观洪水者,络绎不绝。然而,1987年9月30日,湛蓝的湖水却突然全部消失,只留下了湖底的淤泥。人们大惊失色。据当地人回忆,此前一个月,犀牛湖附近地下曾发出“隆隆”之声,湖水水位同时也略有降低,但湖水仍保持两米左右的深度。在1987年9月29日一夜之间湖水突然变得荡然无存。犀牛湖约三十年失踪一次在阳朔县志中早已有过记载。阳朔湖泊风景那么,湖水奇异的生死轮回现象的奥秘何在呢?据有关人士分析,目前有这样一种解释:桂林山水均由可溶性石灰岩组合而成溶柱、溶峰、溶洞、溶湖和地下暗河纵横交错,密布其间。犀牛湖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是个溶湖,湖水来源于地面流水、天落水和地下水,河水的去路是通过湖底的溶孔流入暗河,另有一部分湖水自然蒸发而消失。每当暴雨之际,湖水夹带着大量泥沙堵塞了溶孔,经年累月积下的大量雨水长期被积压在山中的地下通道,不能顺利流入暗河里,水量越多,压力也越大,而暗河的排水条件受阻,这样,积水受到压力增大的影响,就会突然从洞口猛泄而造成喷泉的现象。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排泄速度加快,而来水不足时,压力便渐趋正常,暗河也就处于正常的流量,泄出的水也就重新迅速归入暗河而向江河中流去。据分析,水量的积聚,湖底溶孔的被堵,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同样道理,水的压力减轻和溶孔被疏通,也是渐变的,而这整个过程的完成,大约需要三十年。因此,犀牛湖水的消涨也是大约三十年一次。当然这一现象要受到诸如气象、地面和地下水流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其周期并不是绝对的。有人设想,若将湖底溶孔堵死,湖水或许将永不消失。阳朔湖泊起死回生、周而复始的现象非常耐人寻味,到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其大约三十年一轮回的真正原因。因此,阳朔湖泊生死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还有待于人们去探讨。

阳朔湖泊大明湖成因奥妙何在?

自古称“济南山水甲齐鲁”,而在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这济南三大名胜中,大明湖是很突出的一处。那么大明湖的成因又是什么呢?大明湖是山东省济南市三大名胜之一,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的风景名胜。它位于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现今湖面46公顷(690亩),公园面积86公顷(1290亩),湖面约占公园面积的53%,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约4米。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纷呈,尤以天高气爽的秋天最为宜人。春日,湖上暖风吹拂,柳丝轻摇,微波荡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葱绿片片,嫣红点点;秋日,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冬日,湖面虽暂失碧波,但银装素裹,分外妖烧。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大明湖宁榭点缀其间,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的南面有清宣统年间仿江南园林建造的遐园。遐园内曲桥流水,幽径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称为“济南第一庭园”。湖边假山上建有浩然亭,登临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览无余。湖对面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格阁,依阁南望,远山近水,楼台烟树,皆成图画。清代书法家铁保留下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绘声绘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绝之处。济南市位于鲁中南山地北部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带上,北面有黄河流过,南面紧接泰山的前山带。所以这座城市正好处在一个凹陷中,而大明湖正居于凹地的底部。济南自古便是富庶之地,名人荟萃,风物闻名遐迩,充满了厚重的历史美感,大明湖就集中体现了济南的这一魅力。湖畔的许园占据观赏湖景的极好位置,常有名人在此聚会。也正是在这个地方,清代刘鹗看到了千佛山在湖中的倒影,于是把大明湖湖山景色在《老残游记》中写得如此灵秀妩媚。大明湖在历史上变化很大。北宋以后,由于人类活动频繁,生态有所恶化,古大明湖已逐渐堙塞,现在的大明湖是由古大明湖东西的一片水域,即历水陂演变而来的。在解放前,社会的动荡和贫困使大明湖黯然失色,失修的湖内多为杂乱的湖田,湖边为坍塌的泥岸,岸边道路泥泞不堪。新中国成立后,疏浚了湖底,用石头砌成湖岸,对环湖大道及各种建筑都进行了修整。此外,还添设了新景点、新设施,又恢复了“四面荷花三面柳”的风貌,这样,使这处著名的游览胜地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大明湖风景大明湖如此多娇,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游览。那么,在济南市内是怎么形成这个美丽的湖泊的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形成现在这样美丽的湖泊的呢?作为一处天然湖泊,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这种特殊的成因,在我国还不多见,大概只为济南这样的“泉城”所特有。古时候,济南被称为“泉城”——“齐多甘泉,甲于天下”!这个古来著名的泉城究竟有多少泉水?过去说它的城内外有了两个泉,其实远不止此数。据解放后实地调查,仅在济南市区就有天然泉水108处。诸泉汇聚于地势低下的城北,形成一片广大的水域。今天这片水域的许多部分已填塞成为市街,而大明湖是留下的最大水面。济南为何如此多泉,这同它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此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人为,大明湖的形成可能还与倾斜的岩层也许有关。济南地处石灰岩和岩浆岩这两种不同岩性的构造接触带上,这种地质构造恰好为泉水形成和出露提供了有利条件。济南的南面有绵延的小群山,如千佛山等都是由厚层的石灰构成的,岩层略向北倾。石灰岩层内大小溶洞和裂隙很多。山地降水渗入地下,积蓄在其中,积蓄的水多了就会顶着倾斜的岩层和裂隙向北流动,当流到济南北面时,遇到了组成北面丘陵的不透水岩浆岩的阻挡,便停滞下来,成为承压水,它一遇上面地层薄弱的部分,便冒出地面,成为大小的涌泉。而大明湖所在地正是济南北部最低洼处,众泉汇聚所以成为湖泊。这种观点看似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大明湖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所做的解释也仅仅是猜测,并没有找到更加合理的科学依据来证明这一点。因此,大明湖成因之谜还需要科学家们经过更加努力的研究后方能解开。

太湖成因之谜

美丽的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太湖的成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研究与探讨的话题。美丽的太湖位于风景如画的江苏无锡,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以湖岸计算的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太湖实际水面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总线405公里。平均水深1.89米,从湖底地形可见湖盆的地势是由东向西倾斜,湖盆形态呈浅碟形。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太湖的水域形态宛如佛手,作为江南的水中心,以其蕴藏丰富的资源孕育了流域内人们的繁衍生息,自古被誉为“包孕吴越”。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太湖风光秀丽,物产富饶。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向来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这里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春天到来,菜花金黄,稻身透绿太湖一景,小舟在河湖荡漾,采桑姑娘在桑园里忙着采摘桑叶,一幢幢粉墙灰瓦的房舍掩映在茂林修竹之间,到处一片生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太湖,关于它的成因,一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关于太湖的形成有很多说法,首先有一个是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要做寿了,玉皇大帝就叫四大金刚抬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得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里面有七十二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个聚宝盆!为了这聚宝盆,王母娘娘决定开个蟠桃寿会,邀请各路神仙来开开眼,热闹一番;果不其然,前来祝寿的神仙们都对银盆赞不绝口。恰在此时,弼马温不请自来——由于王母娘娘的不屑一顾,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盘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银盆便从天上落下来,跌到地上砸个大洞,银盘便化做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万六千顷的湖。因为此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的上面一横就落在下面成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做“太湖”。七十二颗大翡翠就成了七十二座山峰,散布在太湖中。玉石雕刻的飞禽走兽,则变成了鱼类、虾类、螃蟹等水产以及鸳鸯、野鸭、天鹅、鸥鹭等水太湖一景鸟。本来天上的大银盘是圆的,因为挨了齐天大圣的一棒,变了形,这就是现在太湖为什么不圆的原因。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具有科学的真实性。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断研究,对太湖成因的探究已经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人对泻湖论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海水深入古陆腹地的过程中,虽然一边冲刷,一边沉积,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陆地来说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确有泻湖地貌的沉积,但它不具有整体意义。可是人们在翻阅一本叫《吴中水利记》的北宋时期的太湖一景古书时,发现书中记载着: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年),太湖地区发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位置。这时人们发现,湖边数米干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坟墓和村庄的街道,一根根已经近于腐烂的树桩仍然立在湖中。人们还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六千年至一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于是,又一种假说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