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奇案未解之谜
14738200000015

第15章 不翼而飞的珍宝(1)

珍珠玛瑙,玉石翡翠、黄金白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奢求的珍贵物品,拥有珍宝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兴奋的事情,如果珍宝不翼而飞了,这个消息是在是令人震撼,我国昔日美誉天下的西汉黄金、夏朝九鼎、和氏璧、十二铜人蹊跷失踪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们的急切关注,此外国外也发生过珠宝失踪事件,那么这些珍宝到底下落何处呢?

西汉之后黄金为何

蹊跷消失在历史中?在汉代之前,黄金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成为了一种法定货币,但到了汉代以后就暴减以至不再作为货币。如果说:汉代的黄金,指的是黄铜的话,那么,我国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黄铜。而在汉代之前,黄金的实物和文献记载,就大量地出现了!如果说黄金是指青铜的话,那么从战国文献上记载可知,当时的“金”和“黄金”是分得比较清楚的。如果说古书记载有误,那么汉代出土的黄金实物,则遍布全国!现在,无论是什么理由,都不能合理地解释西汉黄金蹊跷消失这一现象。在秦汉时期,主要流通的货币是黄金,人们之间经常用黄金互相馈赠,上下级之间经常用黄金赏赐、送礼。据有关史料记载:楚汉战争时期,陈平携黄金4万斤,到楚国行反问之计;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受赐黄金20万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各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万斤;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朝仪,得赐黄金500斤;王莽末年,府藏黄金以万斤为一匮,尚有60匮,他处还有十数匮……秦汉时期的黄金无论在商品交换中,还是在赏赐馈赠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地使用。然而到了东汉年间黄金突然消失,并且一下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样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感到惊奇不已。黄金那么,这些巨量的黄金到底怎么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许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都对此表示出极大地关注,并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作出了种种推测和考证。有人认为这些黄金的消失与当时大量黄金的外贸输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黄金是流失到国外了的话,这个倒有可能,但问题是:从张骞开通西域,到东汉黄金大量减少,其中不过百余年,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是否如此活跃,恐怕可能性很小。要知道罗马白银从帝国停止扩张,到枯竭,前后达三百年,而黄金是从来没有枯竭的。还有就是,虽然西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商品输出国,只有少量的黄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但并不常见,而且许多还是邻国称臣纳贡而得的,加上和汉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根本认识不到黄金的价值,对黄金的需求量也很有限。相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向西方国家输入了大量的丝绸和布帛,却换来了大量的黄金。如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产品,用大量的黄金作为交换,以至有学者认为,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可能我们所说的黄金其实就是黄铜。

史书上记载的西汉时期大量赏赐黄金、府藏黄金都是指的“黄铜”,所以数量才会巨大。因为从历史上看,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从对外贸易看,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有人认为当时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这种说法也缺乏有力证据,因为汉代时金、铜区分极明显,金的开采由金官管理,铜的开采由铜官管理;黄金、铜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铜钱的计量单位为铢;黄金主要用于赏赐、馈赠,铜主要用于铸钱和铸造一些器物。黄铜和黄金泾渭分明,根本不可能混淆。金身塑造的佛像也有人认为这些巨量的黄金消失与佛教有关。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各种各样的寺庙、佛像等在全国建造,无论是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都随处可见,这些佛像和寺庙都用金涂刷。并且当时还用泥金写经,贴金做榜,于是,在这种风俗侈靡的情况下,金的剩余量就十分稀少,导致西汉时期的黄金就大量消失,所剩无几,以致于最后消失殆尽了。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反驳,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史书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初年,当时的佛教在中国并未站稳脚跟,只能依附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神仙思想,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所以也很少用金涂塑像。即使有一些使用黄金,数量也微乎其微,不至于巨量黄金突然消失。而且西汉巨量黄金退出流通领域是在东汉开国时期就发生了,当时的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此外,也有人认为西汉消失的那些黄金是埋在了地下,但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对黄金埋藏在地下的形式有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这些黄金是以金币的形式被埋藏在了地下。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科学家们对地球黄金开采的预测认为,有史以来人类在地球上共开采了九万吨以上的黄金,而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六万吨,其余三万多吨窖藏在地下。而且考古工作者也不断发现地下窖藏的西汉黄金。以此说明西汉大量黄金突然消失,只能是公私窖藏于地下,后因战乱或人祸,藏主或亡或逃而使藏金失传。地下窖藏说似乎很科学,而且还有考古发掘实物为证,西汉黄金消失之谜仿佛可以解开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因为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巨量黄金的金库总是留有线索的,决不会一场战争或一场天灾人祸后,所有的黄金拥有者都死去或忘记自己的财宝所在。第二种认为这些黄金是被做成各种金器金物作为随葬品被埋葬了墓葬中。如果说一部分因窖藏而消失还可以理解,而绝大多数黄金都说是因窖藏而不知所终则难以理解。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导致大量的黄金被随葬在墓里。西汉时期朝廷规定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供宗庙,三分之一用以赏赐、馈赠那些忠于汉王朝的文臣武将和敬待外国来宾,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以营造陵墓,构建再生世界。而黄金作为当时的上等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其三分之一用于随葬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个推理和今日科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但是,因为汉代有用玉衣随葬的习俗,因此汉代的墓葬品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许多盗墓者的对象,如果在这些墓葬中葬有黄金,那么这些盗墓者就更加不会轻易放弃任何盗窃机会。因此,这些西汉消失的黄金极有可能是在这些盗墓者的手上开始逐渐流失到民间的。据此,好像这些消失的黄金的下落已经明了了,但是为什么随葬在墓葬里其他的珍奇异宝还依然默默地躺在墓葬中呢?难道这些盗墓者盗墓的目标仅仅是那些黄金吗?这样看来这种说法又有些站不住脚了。综上所述,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所做的这些推测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漏洞,并不能用来解释西汉黄金消失地无影无踪的真正原因。因此,黄金在历史上的蹊跷消失也就成了一个历史上难以解开的谜。

汉代墓地“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然而,这块稀世珍宝的下落却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话题。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然而,这块珍贵的玉器还有一段曲折的来历。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这块貌似普通的石头是个宝贝,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便将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玉工认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后来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楚国,又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楚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卞和献玉时隔几十年,楚武王驾崩,楚文王即位,这时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但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这块石头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而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楚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使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并且请良工把这块玉石雕制成了璧。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楚文王将此璧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关于这块旷世珍宝“和氏璧”被发现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目睹这件宝玉的风采,更甚者打算将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于是,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于是楚威王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然而,让人难以预料的是,在这时,和氏璧竟然被人盗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是遗憾的是这件国宝并没有出现。经许多人对国宝的追踪与调查,便把怀疑的目光集中在了张仪的身上,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且曾与昭阳一起饮过酒,因此,他完全具备条件和机会偷走和氏璧。尽管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但是张仪死不承认,无奈之下,楚国人只好将张仪释放了。张仪背受着盗窃的罪行以及被楚国人怀疑的屈辱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于是就辗转到了秦国,后来非常受秦王的器重,逐步青云成为秦国的宰相,并在后来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楚国却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至此,“和氏璧”也就在世间消失隐匿了。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却在赵国突然重见天日,然而,赵国是如何拥有这块和氏璧的,后人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