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发展(地球一小时)
14735100000013

第13章 推动节能低碳推动绿色发展(2)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个支柱

支柱一:新型和低碳工业化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内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中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进一步节能减排的主要领域。实现重点工业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产业共性技术的国产化和自主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近期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行动,强化钢材节约,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鼓励水泥掺废渣;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积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中国目前的物理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40%。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要把好新建项目和产品关口,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效产品以旧换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能效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要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

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完善政策激励环境。要建立技术创新的共性技术平台或者创立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基地集群式发展。还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基础研究开发的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在示范阶段,政府通过资助、税收减免、低息贷款以及给予临时性的价格来进行激励;在商业化导入和扩散阶段,可以通过对碳定价、解决新技术的信息不对称、赋予特许经营权、政府采购以及监管标准的提高来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

支柱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

城市是能源重点区域,根据OECD和欧盟国家的经验,城市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2/3。中国建筑和交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耗的比重增长的也很快,其比例由2000年的35.9%上升到2007年的41.9%。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城市形态改变起来也很难,因此应尽早进行布局优化和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发展低碳城市,避免碳锁定。具体途径如下:

(1)倡导紧凑型城市化道路。研究表明,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均能源消耗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中国需要吸取国外分散城市化模式的教训,走适合中国特色的紧凑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适度提高城市密度,依托特大型城市和中心城市,发展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组团,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明确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并将紧凑型城市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城市规划中。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市交通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200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4)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城市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5)改进城市能源供给方式,扩大新能源的利用。一是鼓励热电联产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热电联产具有70%~80%的综合能源效率,是北欧国家提高能源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但中国北方采暖城市中集中供热普及率还不高,其中热电联产仅占20%左右;应在我国北方城市大力推进热电联产和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能源供给方式,提高城市能源供应效率。二是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实施分户用热计量,建立起个人用户节约能源的激励机制;三是提高电气化率和城市用气普及率,增加优质清洁能源的适用比例。

(6)加强城市能源管理,开展节能产品认证。建筑面积只占5%的大型公共建筑耗电量和城市居民住宅的总耗电量是相等的,如果这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制冷设备电机电器设备进行改造,并且建立起有效的监察制度来,就可以节能30~50%。因此要开展大型商业建筑的能耗监管体系建设、能源审计与改造示范、节能运行管理示范。同时在实施家用电器、照明器具节能产品认证的基础上,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探索建立认证产品国际互认制度,提高认证产品的知名度。

支柱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中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根据情景分析,与基准情景相比,低碳情境下,能源领域在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减排量分别为3.8亿吨、8.3亿吨和15.9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占总减排量的20.3%、27.3%和40.9%。如果考虑到CCS的应用,能源领域还可以更多地减排,2030年、2050年的减排贡献分别为1亿吨和3.8亿吨二氧化碳。

要实现上述减排潜力,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到2020年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局面,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到2030年新增能源需求一半以上由清洁能源满足,到2050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同时建立起智能电网等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系统。具体途径如下:

一是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首先是控制煤炭的过快增长,煤炭的增长在2020年达到顶峰,将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例由目前的70%左右降低到2020年到55%左右,到2030年降低到50%以下,到2050年控制在1/3左右。其次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争取到2020年,新增火电机组主要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IGCC机组,发电煤耗降到320克/千瓦时;2030年,新增机组IGCC机组的比重增加到50%,发电煤耗降到290克/千瓦时;到2050年,发电煤耗降到270克/千瓦时。三是大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四是集中利用煤炭,提高电气化水平。争取到2020年和2030年后,将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水平由目前的55%左右分别提高到65%和80%的水平。

二是优化石油天然气供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力争在2020年将石油消费量控制在5.5亿吨之内,2030年控制在7亿吨以内。通过扩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口周边国家天然气以及LNG,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争取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达到8%,12%和14%左右。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加快水电、核电、风电建设,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商业化。争取到2020年实现主要低碳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低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5亿千瓦左右,占装机容量的35%,低碳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8~9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为20%,在低碳能源的商业化应用上走在世界前列。到2030年,低碳能源占新增能源的一半以上,低碳能源发展占总装机的50%。到2050年,新增能源需求全部由低碳能源供应,低碳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比重超过1/3。届时中国能源结构实现三分天下的结构,既煤炭占1/3,油气占1/3,低碳能源占1/3,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

四是构建坚强的智能电网。随着低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电网的基础设施和调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建设坚固的电网骨架,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将大风电、大核电等新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出来。二是要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和电动汽车、蓄能装置利用等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五是分阶段有重点地部署碳捕获封存。近期,2020年前,以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为主,也可以结合石油开采进行一些低成本的碳捕获封存。以后中国的火电站和工厂开始安装CCS。

支柱四: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发展低碳型消费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相近的情况下,日本人均能源消耗为4吨标油,美国为10吨标油,日美能源消耗差距的70%归因于消费模式的差异。低碳型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理念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延伸,具有“6R”原则:①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②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③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④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回收。⑤Rescu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⑥Re-calculate,再计算,即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计算其消费行为的直接经济成本(商品市场上的标签价格),还要计算生产该产品或提供该服务的全过程的碳排放量,即“carbonfootprint”(碳足迹)。鼓励消费者选择“碳足迹”少的产品和生活方式。要建立低碳消费模式,需要从低碳型消费文化、消费政策、消费理念、消费准则、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和消费评价等多个方面加以推进,具体如下:

加强制度建设。近期要制定出台“可持续消费法”和“绿色采购法”;完善绿色商品标识体系;研究消费领域的碳排放标准体系。从中长期来看制定“垃圾清洁处理法”;颁布和完善消费领域碳排放标准。

加大财税金融激励。近期要加大对消费者采购绿色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对消费者购买高能效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提供补贴;研究绿色消费信贷;从中长期来看,还要制定实施碳排放税和环境税;提高绿色消费信贷比例。从远景来看,要结合新税制改革,实现全国绿色税收转型。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近期要研究国家宣传计划和教育行动,提倡社区和企业宣传,学校教育;并鼓励家庭教育,增强公民绿色消费意识。从中长期来看,要实施国家荣誉奖励制度(“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奖项);宣传工作覆盖到城乡和所有居民;逐步建立公民低碳消费行为准则。

建立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近期要建立有关法律、标准、行政程序、技术和产品的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量(“碳足迹”)公式,并在特定范围内,从中长期来看在全社会推广中国“碳足迹”计算公式;从远期来看,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时的、可监测的碳排放信息公开机制。

支柱五: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近年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1.92.6亿吨碳。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有三个领域:森林、耕地以及草地。同时每个领域有三种方式:增加碳库贮量、保护现有的碳贮存和碳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