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了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长期覆盖在极地冰面的油膜,会增强冰块吸热能力,加速冰层融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造成潜在影响。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会溶解卤代烃等污染物中的亲油组分,降低其界面间迁移转化速率。
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辐射透入海水的能量,会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油膜玷污海兽的皮毛和海鸟羽毛,溶解其中的油脂物质,使它们失去保温、游泳或飞行的能力。石油污染物会干扰生物的摄食、繁殖、生长、行为和生物的趋化性等能力。受石油严重污染的海域还会导致个别生物种丰度和分布的变化,从而改变群落的种类组成。高浓度的石油会降低微型藻类的固氮能力,阻碍其生长,终而导致其死亡。沉降于潮间带和浅水海底的石油,使一些动物幼虫、海藻孢子失去适宜的固着基质或使其成体降低固着能力。石油会渗入大米草和红树等较高等的植物体内,改变细胞的渗透性等生理机能,严重的油污染甚至会导致这些潮间带和盐沼植物的死亡。
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化学毒性,依油的种类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炼制油的毒性要高于原油,低分子烃的毒性要大于高分子烃,在各种烃类中,其毒性一般按芳香烃、烯烃、环烃、链烃的顺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是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生化过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阻碍细胞的分裂、繁殖,使许多动物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异常、生长迟缓;油污还能使一些动物致病,如鱼鳃坏死、皮肤糜烂、患胃病以至致癌。另外,油污会改变某些经济鱼类的洄游路线;玷污渔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着了油污的鱼、贝等海产食品,难于销售或不能食用。
链接
温室气体排放
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形成的温室气体,如:水汽、氟利昂、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臭氧、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的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多为世界重工业发展产生,温室气体一旦超出大气标准,便会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联合国发起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全球每天有约150万人因暴露于过量紫外线辐射而患各种疾病,占全球患病总人数的0.1%,2000年全球共有6万人因此而过早死亡。这些疾病与紫外线辐射过强或照射不足有关。
经科学研究发现,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类的皮肤癌发病率提高2%~4%。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紫外线与眼部疾病关系的一份调查显示,眼睛急剧暴露于紫外线下会导致光角膜炎以及光结膜炎,还会造成翼状胬肉及在结膜生成鳞状细胞癌。
科学试验证实:如果给黄豆增加25%的紫外线辐射量,其产量就要减少25%。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且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也会降低。如果拿大量被紫外线照射过的草喂牛,牛患皮肤癌和眼睛癌的几率就会上升。
无处不在的酸雨污染
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终年冰雪,罕见人至,但20世纪80年代,挪威科学家在北极圈内大面积地区都测到酸雨(酸雪)。哪儿来的?他们认为是苏联南部工业区排放的大气酸性物质,随气流飘移了几千千米到达此地。后来在南极地区也有人曾收集到pH为5.5的酸性降水。这些酸性降水所含的酸性物质,可能来自更远的距离。看来,酸雨不但没有国界,也没有洲界。
1998年上半年,我国南极长城站八次测得南极酸性降水,其中一次pH值为5.46。有趣的是,当刮偏南风或偏东风时,南极大陆因为没有人为排放,大气是新鲜的,所以测得降水的都接近于中性;当刮西北风时,来自南美洲和亚太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将吹到我国南极站所处的南极半岛,遇到降水,形成酸雨。这说明:南极也不是“净土”。
酸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又在冰雪世界的南极和北极收集到了含有有毒农药成分的“毒雪”。“毒雪”形成与酸雨或酸雪形成过程极为相似。也是人类活动,使用人造的农药到田间,杀虫增产,但农药却进入了环境;也是通过大气远程传输;也是在高空中,污染物被雨雪冲刷;也是最终降落地面,危害人类。由“酸雨”,发展到“毒雪”,如此严重的环境恶化趋势,能不令人类反省吗!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问题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渔业捕捞过度和海水养殖管理不善。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处于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的优质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鲽鱼等出现资源危机;属于传统优质经济鱼类饵料的低质鱼类,如黄鲫、梅童鱼、鱼、沙丁鱼等比例增高。有些地区的海水养殖业管理不善,出现了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的倾向,如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造成海水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量采捕饵料生物,使部分滩涂贝类大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食物链等等。
第二,滩涂围垦和填海造陆夺走了大片海洋生态环境。沿海滩涂大量围垦和人工填海造陆等,不仅使许多海洋动物失去了大面积的栖息地、产卵地、育苗场、索饵场和可供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滩涂和沼泽资源,引起物种种群减少,而且给附近广大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第三,筑堤修坝等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某些海洋工程改变了所处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导致海域发生淤积等现象,浅海或滩涂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第四,海洋污染严重破坏海洋生物资源。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污染源迅速增多,海洋污染经常发生,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并且使一些港湾渔场荒废,溯河性鱼虾类资源受到损害,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海产食品质量下降。此外,海洋油气开发与海运业的发展使石油污染呈上升趋势。因此,防治海洋污染是一个极其紧迫的课题。
第五,珍稀海洋生物濒临绝灭。我国海域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还有不少珍稀物种,但由于过度捕杀等原因,数量都在急剧减少,有的种类几乎绝迹。
我国主要的珍稀海洋动物有儒艮、中华白海豚、北海狮、北海狗、斑海豹、灰鲸、蓝鲸、长须鲸、抹香鲸、露脊鲸、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中华鲟、松江鲈鱼、黄唇鱼、文昌鱼、鹦鹉螺、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红珊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