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时尚养花栽培大全
14734800000048

第48章 各种花卉的养护(18)

莳养管理:在10~11月种植。地栽深度10厘米,栽前应施足基肥,盆栽常用15~20厘米盆,每盆栽鳞茎3~5个,覆土6~8厘米,栽后浇透水置半阴处。叶片生长期可追肥1~2次,可用卉友151530盆花专用肥。3~4月花期增施磷钾肥一次,促使花大色艳。开花后,再施一次低氮富磷、钾的肥料,使鳞茎膨大充实。约5月叶片枯黄,进入休眠期。休眠后要及时将球根挖起,以免鳞茎腐烂。挖起的鳞茎经整理晾干后,贮藏在较为冷凉的地方。常发生根腐病和线虫危害,可用0.1%升汞浸30分钟,生长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洒。虫害有蚜虫和红蜘蛛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繁殖方法:常用分球和播种繁殖。鳞茎内的侧芽膨大形成子鳞茎,秋季挖出鳞茎时剥下子鳞茎进行分株繁殖。主鳞茎开花率为100%,侧鳞茎开花率为80%~90%。子鳞茎需培养2~3年后成为开花种鳞茎。播种多在9月中下旬进行,播后需翌年春季出苗,有一片子叶。初夏,叶、根相继枯萎,形成小鳞茎。小鳞茎需培育3~4年后成为开花鳞茎。

实用价值:喇叭水仙姿态潇洒,花形奇特,叶色碧绿。冬春开花,色彩温柔和谐,清香宜人,是新春佳节的盆花和切花。用它点缀窗台、阳台和客厅,显得格外清秀高雅,成片栽植用于花坛、花境、草坪和水池边缘,使得早春风光更加明媚动人。

38.大岩桐

分类地位:苦苣苔科,大岩桐属。

形态特征:地下具扁球形块茎,株高12~25厘米,茎极短,红褐色,全株密布绒毛,叶片肥厚,长椭圆形,对生边缘有锯齿,叶背带紫晕。花茎自叶丛中抽出,着花一朵,花冠喇叭状,浅5裂,色彩丰富,有白、粉、紫、红等色,花期夏季。

原产地:巴西。

生态习性:生长期要求高温、潮湿及半阴环境,要求空气湿度较高,不喜通风过大,夏季忌淋雨水,冬季块茎休眠,要保持干燥,保持4~5℃的温度即可。栽植用土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为宜。在8~10℃、照度5000~6000勒克斯的条件下即可正常生长。

莳养管理:待大岩桐播种苗长出2片真叶时,应及早分苗,为防止猝倒病的发生,用土宜选疏松壤土。当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再移栽一次,最后定植于直径为14~16厘米的盆中,施足底肥,生长期间需每周施稀薄液肥一次。

大岩桐休眠期较短,至多2~3个月,可依开花期,及时栽植。为了使植株生长整齐统一,可先进行催芽。将块茎密植于沙中,保持20℃左右的温度,并适当遮阴,待芽萌动后即可定植。老球栽植后约需4~5个月开花。

繁殖方法:以播种繁殖为主,也可采取扦插或分球繁殖。大岩桐的种子极细小,温室中周年均可进行播种,但以10~12月为宜,自播种至开花约需5~8个月时间。发芽温度以20~22℃为宜,经10~15天发芽,播后覆土宜薄或不覆土。扦播法繁殖可采取芽插,也可采取叶插,但成活率较低。通常待芽长达4厘米时即可选新芽扦插,叶插宜在5~6月或8~9月进行。

实用价值:大岩桐花大,色彩丰富,多作盆栽观赏。

39.口红花

别名:芒毛苣苔。

分类地位: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附生性,常攀缘于其他树上。茎分枝,垂挂而下。叶对生或3~4枚轮生。肉质或革质,披针形、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有浅齿,绿至深绿色。花顶生或着生叶腋,单生或簇生,萼短,5裂;花冠筒长,弯曲,2唇状,常倾斜;上唇分裂,直立或反卷,下唇3裂,中裂向后弯曲;自基部至顶部的颜色由黄而橙,由橙而鲜红乃至橙红,俨若口红一般,非常美丽,故名“口红花”。

原产地:亚洲热带地区。

生态习性:喜温暖、潮湿和半阴环境,尤其要注意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喜明亮光线,每天宜接受2~3小时直射阳光,冬季可稍长一些。如光照过强叶呈红褐色,光照不足则叶大变薄,枝叶徒长。生长适温21~26℃,较耐热。越冬最低温度为12~15℃。如条件适宜可常年开花。

莳养管理:盆栽口红花宜选用泥炭藓、腐叶、壤土、河沙等量混合,再加少量饼肥渣作基肥,可在盆底部铺上排水层,以防积水烂根。室内栽培最适宜悬挂在向阳窗口,或置于玻璃花窗中。平时应注意管理,温度、湿度变化都可能使花芽脱落,生长不良,因此摆放地点不要经常更换。平时保持土壤湿润,最好用pH值4.5~5.5的软水。冬季少浇水,因其需较高的空气湿度,故需要喷水雾。生长期每周可施一次充分腐熟的液肥,为了多开花,应少施氮肥,适当多施些磷、钾肥。花期过后重剪一次,枝条留15厘米,以免悬垂太长,这样可使新发枝开花更盛。

繁殖方法:可用播种和扦插繁殖。开花后需人工授粉可获得种子,种子细小,最好采后立即播种,覆土要薄,管理要精心细致。扦插多用茎插,也可用叶插,2~3月在温室内25~30℃之下进行,剪取枝顶部10~15厘米长的枝条作插穗,插床保持湿润,罩上塑料袋以防蒸腾而萎蔫,置光线明亮处,约1个月即可生根,此时撤去塑料袋,再经1~2周即可移栽。

实用价值:口红花叶片翠绿,枝茎弯垂,花形奇异,色彩鲜艳,是极好的盆花和悬垂装饰材料。置于窗台、书桌或几架上,或悬挂于阳台和窗台之上,均十分得体,美丽别致。

40.旋果苣

别名:扭果花。

分类地位:苦苣苔科,旋果苣属。

形态特征:为多年生草本。基生莲座状叶丛,叶片卵状长圆形。花1~2朵,筒状,有白、蓝、粉红等色,喉部具深色条纹。蒴果扭曲。

原产地:非洲南部。

生态习性:喜凉爽、湿润和半阴的环境,生长适温为12~18℃,冬季温度不低于5℃,否则易受冻害;夏季宜凉爽,温度超过25℃时,开花少,甚至不开花。叶片生长期应充分供应水分,保持土壤湿润;冬季处半休眠状态时严格控制水分,否则低温多湿,根部易腐烂死亡。为耐阴性花卉,生长期遮阴50%~60%,若强光暴晒,轻者叶片边缘发红,重者叶片焦枯。土壤以肥沃、疏松的腐叶土加少许粗沙为宜。

莳养管理:当苗高7~8厘米时定植于10~12厘米盆内,生长期每半月施肥一次,可用卉友151530盆花专用肥,或充分腐熟的稀薄饼肥水。注意肥液不能洒入叶面或叶丛中,否则易产生焦斑和腐烂。室内栽培注意通风,预防虫害发生。盛夏高温季节要采取遮阴降温措施。冬季温度较低时应减少浇水,否则易引起烂根死亡。一般每隔2~3年需更新一次。常发生褐斑病危害,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洒2~3次防治。虫害有介壳虫、粉虱和蚜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

繁殖方法:常用播种、扦插和分株繁殖。播种宜室内盆播,春、秋季均可。种子细小,播后不必覆土,发芽适温为18~22℃,播后15~20天发芽。苗期及时间苗1~2次,具3~4片真叶时移入4厘米盆内。扦插繁殖,以叶插为主,除夏季高温和盛花期外,选取健壮的成熟叶片插入沙床1/3,保持温度16~18℃,插后3~4周生根,待叶腋间长出小苗后即可移植。分株多在春季结合换盆进行,将母株从盆内托出,分开株丛,可直接栽入10~12厘米盆中。

实用价值:旋果苣从绿色叶丛中抽出蓝色或粉红色花朵,花形别致,花色清雅,娇媚可爱,花后结出螺旋状果实,小巧玲珑,是近年十分流行的室内小型盆栽花卉之一。用它摆放案头、书桌或窗台,显得清雅高贵,十分迷人。旋果苣虽花期特长,但久看不厌。

41.龙面花

别名:耐美西亚。

分类地位:玄参科,龙面花属。

形态特征:为多年生草本,常作一年生栽培。株高30~60厘米,基部多分枝。叶披针形,深绿色。总状花序顶生,花冠2唇状,上唇4浅裂,下唇2浅裂,基部囊形,花径2~2.5厘米,有白、黄和紫色,喉部黄色,常有斑点。

原产地:非洲南部。

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忌酷热,耐半阴,怕积水。宜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pH在6.5~7.0之间。

莳养管理:幼苗具3片真叶时移植一次,苗高7~8厘米时定植盆内,翌年4月移栽露地或盆栽。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空气稍干燥,雨季注意及时排水。每半月施肥一次,可用卉方151530盆花专用肥。留种植株增施一次磷钾肥,并设立支柱,以防倒伏。花后摘除地上部,施以充足肥水,有望第二次开花。长江以南地区可在冷床内越冬,华北地区需在温床或低温温室内越冬。

繁殖方法:主要用播种繁殖。春、秋季均可,9月采用室内盆播,覆薄土,发芽适温为16~18℃,播后2~3周发芽,发芽不整齐。

实用价值:龙面花植株整齐,开花密集,花形优美,色泽艳丽,花期长,为良好的花坛和盆花种植材料。用它布置花坛、花境或城市广场的景点,其景观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用于盆栽或切花,摆放窗台、几案或服务台,别有一番情趣。

42.春星花

别名:星花卜若地。

分类地位:石蒜科,野风信子属。

形态特征:为多年生草本。球茎具纤维质膜。叶基生,狭条形,扁平,叶背中肋隆起,叶面中肋内凹。花茎细长,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有的品种具蓝或淡紫色晕。

原产地:南美阿根廷。

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和水涝。宜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和排水良好的壤土。

莳养管理:盆栽选用15~18厘米盆,用腐叶土、肥沃园土和河沙等量混合土。球茎栽植前,先在9℃室温条件下处理6周。秋季10月盆栽,栽植深度为6~7厘米,冬季盆栽室温保持在16~20℃,生长期盆土保持稍湿润,每半月施肥一次,可用卉友151530盆花专用肥,一般栽植后3个月开花。露地栽植需4~5个月开花。

繁殖方法: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分株多在秋季10月将球茎挖出,从母株上剥下成熟小鳞茎,可直接盆栽或贮藏在20℃条件下。播种繁殖,种子采收后立即播种,或冬季沙藏至春季播种,播后20~25天发芽,播种苗培育3~4年才能开花。

实用价值:春星花花茎挺拔,簇生淡蓝色的小花,疏密有致,清新素雅,是冬春重要的球根花卉。盆栽点缀窗台、阳台或室内环境,十分耐观,有浓厚的春天气息。用于丛植布置庭园、花境、林下或灌木旁,景观十分朴素、高雅自然。

43.蒲包花

别名:荷包花。

分类地位:玄参科,蒲包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30~40厘米,茎叶被细绒毛,叶对生,黄绿色。花二唇形,囊状,下唇如荷包,花径约4厘米。花有淡黄、乳白、赤红、紫等色,并有各种斑纹,品种多。温室中栽培,花期2~5月。蒴果,内含多数小粒种子。

原产地:墨西哥、秘鲁、智利。

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凉爽、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且怕炎热,生长适温为7~15℃,温度高于20℃时,不利于生长和开花。忌湿,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属长日照植物,延长光照时间可提早开花。

莳养管理:蒲包花忌干忌湿,所以栽培时要见干见湿,浇水时要防止水分聚集在叶面及芽上,否则易引起烂叶、烂心,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应不小于80%,盆土过干易发生红蜘蛛。中午光照过强,需适当蔽光。生长季室温不能低于8℃,开花后温度可控制在5~8℃,以便延长观赏期;在温室内栽培,要经常开窗通风,且最好将花盆放在窗口一边,以便防止猝倒病的发生。每7~10天施一次稀薄液肥,如果用化肥,浓度不宜超过0.3%。蒲包花对长日照具有敏感性,利用这点在冬季人工补光,进行促成栽培,可使其花期提前到元旦或春节。供促成栽培的花,应提前播种。在栽培中如果发现畸形苗,立即拔除。蒲包花天然结实较困难,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最佳时间为上午。为了集中养分,提高种子质量,受精后可将花冠摘除,保持干燥,可提高结实率,否则种子少,质量差。5~6月份种子逐渐成熟,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气温迅速上升,对种子发育不利,应特别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控制室温,适当遮光。蒴果变黄后,分批采收。

繁殖方法:播种繁殖。8月下旬至9月下旬天气逐渐凉爽时,在室内盆播,撒种过早由于高温、高湿易引起烂苗,播种太晚则幼苗生长缓慢,影响开花。播种土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加一半粗沙,过筛消毒后装入播种浅盆,用浸盆法灌足水。种子细小,不可播密,播后不覆土,盆上盖玻璃保湿,置于阴暗处,发芽前如果盆土干燥,可浸灌。温度保持在20℃左右,约10天发芽;子叶出现后,温度降至15℃左右,并将盆移至通风透光处,以利于幼苗茁壮生长。出苗后,如见小苗过密,应及时间苗。苗期切忌盆土过湿过干,但应增加空气湿度。当植株长至2~3片真叶时移苗,盆土用充分腐熟的腐叶土、泥炭土和沙以3∶1∶1配合,并添加少量肥料,pH值以6.5为宜。为了防止腐烂病可加入少量木炭粉。移植株行距为3~4厘米,移植后置于阴凉处,缓苗后再移植到通风向阳处。5~6片真叶时,即可单株上盆。

实用价值:蒲包花花形奇特,色彩鲜艳,早春开花,花期较长。对室温要求不高,宜作室内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