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南极 北极
14573400000015

第15章 行程3 冰原海岸线:探寻与南极的关联(3)

弗朗茨约瑟夫镇要更大一些,它藏身于山脚的雨林中,为游客提供住宿、咖啡饮料等服务,游客一般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买到。这是一个繁忙的游客中心,工作人员还会帮助游客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游玩。我和其他3人都选择了租用直升机观光(Heli Hire),据说这是最适合欣赏风景的直升机观光方式。为什么不呢?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雪了。直升机升上高空,飞到冰川上方,然后,我们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冰川上徒步行走,观赏各种冰窟、冰齿、冰针,当然免不了打一场友好的雪仗。一旦飞机的引擎关闭,这片古老的山峰就立刻陷入了寂静。那是天堂般的寂静!然后我们又乘直升机在马瑟森湖(Lake Matheson)上空盘旋。平如镜面的深色湖水中映着库克山和塔斯曼山(Mount Tasman)的倒影。真是美不胜收。直升机从芮木泪柏丛林和塔斯曼海(Tasman Sea)上空低低掠过,随后我们返回到弗朗茨约瑟夫的飞行基地。正像尊贵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 the noble Roman)所说:

只有那些能把握今天的人,

才能获得幸福。

心中无所忧虑的人可以坦言:

“就算明天自己身处再大的厄境也无妨,

因为,我已经把握了今日。”

希拉里爵士的故事

飞行员向引擎注入能量,直升机的旋翼开始呜呜作响,拉升着直升机从库克村的飞行基地起飞了。我们要前往库克山国家公园(Mount Cook National Park)去体会一次勇敢的短途飞行。这个公园里有着一处非常壮美的风景——库克山是新西兰最高山,而塔斯曼冰川是最大的冰川。直升机向上飞,掠过一片片的高山灌木丛,飞过默奇森冰川(Murchison Glacier)的冰裂,最后悬停在塔斯曼山(Mount Tasman)和它那29公里长的冰川上方。塔斯曼冰川在山谷中蜿蜒地向东,最后终止于一片散布着冰山的湖泊中。可以看到小划艇和传统的MAC艇在湖面以及变幻无穷的冰川之间穿梭。回到基地的途中,我们的小飞机靠近了新西兰最高山——3754米高的库克山西面的绝壁,然后从塔斯曼峰顶飞过。在飞行过程中,我得知在这个国家公园里,超过3000米高的山峰多达19个。要拍下如此壮观的景象,一个质量过硬的数码相机和一个稳定器,还是很必要的。阿尔卑斯餐馆提供的简易午餐堪称大餐,我们吃得停不住嘴。早上的飞行带给我一种纯粹的快乐,让我的心里充满了平静感,我把这感觉存放在内心深处,每当有特别的记忆,最终都会保存在那里。我的南极半岛之旅的回忆同样也保存在那里,那种宁静肃穆的美,那叫人屏息凝神的美景,都和这次的库克山之旅尤其相似。这是新西兰和南极的又一个相通之处,这壮美的山峰会存放在我的记忆深处,用一生慢慢品味。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库克山赫米蒂奇酒店(Mount Cook"s Hermitage Hotel)是个很适合“发掘真正的自己”的活动大本营。酒店的设施都是五星级的,从这里去参加附近的所有户外活动都很方便。在酒店里,还有能够了解人类登山历史的地方。阿尔卑斯山埃德蒙·希拉里中心博物馆(Sir Edmund Hillary Alpine Centre Museum)和国家公园游客中心(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Visitor Centre)都有很多可取之处,非常值得一看。我必须在日记里记录一些关于新西兰人最喜欢的儿子——埃德蒙·希拉里爵士的事迹。出生于1919年7月20日的希拉里创造了许多登山传奇。1947年,他与朋友哈利·埃尔斯一起,成功登上标志性山峰——库克山的顶峰。

6年以后,1953年的5月29日,希拉里和同伴丹增一起,成为踏上珠穆朗玛峰顶的第一人,并凭借此举获得女王封爵。1958年,他率领英联邦穿越南极探险队新西兰补给队(New Zealand contigent of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s half of Vivian Fuchs)成功完成南极穿越。他的勇敢、果敢和低调的领导艺术使得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探险队领队。希拉里率领的罗斯海分队按照要求在麦克默多海峡搭建了斯科特基地,而且开创了驾车穿越西部群山到达极地高原后返回斯科特基地的历史。

希拉里写道:“1957年10月14日,我和我的分队从斯科特基地乘坐3辆农用拖拉机,带着一架雪上飞机出发前往极地高原。在麦克默多海峡,对乘坐拖拉机穿越南极怀有信心的人寥寥无几。我们隔壁的美国人,还有大部分斯科特基地的新西兰人公开表示,这些拖拉机可能在罗斯冰架上走不出80公里,就要等待救援了。但是,受到的反对越多,我的决心就越强烈,一定要证明他们是错的。”[第33页,《两代人》(Two Generations),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儿子彼得·希拉里(Peter Hillary)著,霍德&;斯托顿出版公司(Hodder&;Stoughton)于1984年出版。]

希拉里率领的补给队沿途放置补给物资,供由维维安·傅克思(Dr Vivian Fuchs,后被授予爵士名誉)领导的英国队徒步穿越南极使用。面对困难毫不妥协的勇气,为达到目标不遗余力的努力,都让希拉里和傅克思的南极探险成为了不朽的传说,许多人认为他们两人的功劳不啻于早期的南极探险英雄。

凯库拉的故事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鲸爱好者一样,我们也来到了凯库拉,这是一个安静的渔村,却有着丰富的海洋动物资源,包括抹香鲸、逆戟鲸、暗色斑纹海豚、赫氏海豚、海狗、胆小的四处游动的小龙虾,以及天空中种类多样的鸟类。“它喷水了!”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论何时看到鲸都会发出这样的叫喊。凯库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动物和鸟类保护区之一,而且这里的各种动物相距都不远。从基督堂开车向北,两小时之后就来到凯库拉。这里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海洋生物而闻名。小镇坐落在遍布岩石的半岛上,半岛向着太平洋伸出。背景是连绵起伏的山峰,一直延绵到由于太平洋的深谷所抬升的岩石海岸。虽然从视觉上来看,这里与南极洲截然不同,但凯库拉的延绵群山被白雪覆盖的峰顶,在深秋的阳光下,与清晨空气中的南极有种类似的感觉,都是那样鲜明而清新。参与观鲸的游客们登上各自的巴士,等着被带往恭候已久的巡游船,此时的观鲸旅游中心充满了期待的气氛。每年都有好几千名游客来到这里,乘船出海,追逐鲸的踪影,享受这种见到巨大海洋动物的激动时刻。这真的是再好不过的生态旅游了。凯库拉海岸处的海水很深,这样抹香鲸才能终年都靠近岸边。许多不同种类的鲸,比如进行夏季迁移的逆戟鲸,巨头鲸、蓝鲸和南露脊鲸也会不时露面,它们沿着主要的迁移路线从南极向更靠近赤道的水域迁移。抹香鲸可深潜到2000米的海底,并且能在水下待上最多2小时捕食,然后就会浮出水面呼吸。海狗和海豚也会潜水,但潜入的深度较小一些。凯库拉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游客可以与暗色斑纹海豚共同戏水游泳的地方。如果你有时间在凯库拉消磨一个下午,那会是非常有趣的,因为这里的海豚都是自由活动的。

伯德纪念碑

在维多利亚山顶,可以将惠灵顿风光一览无余。伯德的纪念碑就修建在这座山顶上。纪念碑是由伯德的朋友和惠灵顿人民献给海军少将理查德·伯德的。纪念碑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均为新西兰雕塑家多琳·布鲁姆哈尔特(Doreen Blumhardt),其设计灵感来自南极防雪帐篷的形状,碑上的瓦块的色彩象征着南极极光。理查德·伯德的极地探险开始于北半球,当时这位美国海军军官宣布自己在1926年由斯匹茨卑尔根岛(Spit sbergan)乘飞机飞达了北极极点。但这一功绩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两年后,伯德把目光转向了南极,并率领一支探险队进行南极探险。伯德在罗斯海东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即小美洲基地(Little America)。

沿着伯德纪念碑的碑尖所指方向,从这里向南飞,飞行5300公里之后,就能到达南极。

1929年,伯德成为个驾机飞跃到达南极极点并折返的人。他最初两次南极探险时,使用的两艘船都是以新西兰的奥塔哥港为基地的。伯德少将因为其数次南极探险的壮举而成为在达尼丁受到广泛赞许的人物。

惠灵顿本地的雕塑家Tanya Ashken一生热爱自然,她的创作初衷源自于对鸟儿的热爱。她呼吁人类对信天翁应给予更多的保护。

沙克尔顿在逐渐消融的浮冰上,在仅凭小小的救生艇勇闯狂风巨浪的噩梦般的航行中,他凭借自己过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以及个人独有的品质,保持了队员的士气,最终将全部队员安全带回了家。

他与新西兰的关联一直延续到许多年之后,直到他再次结束1933年到1935年的探险,从查墨斯港返回。多年后的1956年,伯德被任命为美国“深冻行动”的指挥官,而这一行动的基地最初就设立在克赖斯特彻奇机场。

亨利·奇皮·麦克尼什的墓碑

奇皮夫人是一只虎斑猫,1914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进行南极探险时,这只猫也“应聘”随船出海。当船只在威德尔海被冰块围困动弹不得的日子里,这只叫奇皮夫人(实际上它是一只公猫)的虎斑猫成为木匠兼修船工亨利·麦克尼什(Henry McNeish)的亲密伴侣,他们和其余船员一起熬过了长达一年的重重困境。最后,沙克尔顿虽然很不情愿,但却坚决地下令射杀船上搭载的雪橇犬和这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