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大约生活在1715年到1763年之间,名霈,字梦阮,号雪芹,他还有两个别号“芹圃”和“芹溪”。曹雪芹的祖上原是汉人,明末入满州籍,属于内务府正白旗下,后来曹雪芹的曾祖母,即曹玺之妻孙氏被选为康熙帝的乳母,因此皇帝对曹家多有厚顾。康熙二年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这是内务府的肥缺,除了为宫廷置办各种御用物品外,还充当皇上耳目,访察江南吏治民情。曹玺之子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与皇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在任江宁织造时兼任过四次两淮巡盐御史。当时曹家是江南门第显贵的望族朱门府第,钟鸣鼎食,皇上还曾指婚,将曹寅之女嫁给平郡王做王妃。康熙6次南巡,就有4次由曹寅负责接驾。曹家也是“诗礼之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学者和藏书家,由于文才和名望,江南不少士子文人与之结交。这种家庭环境,对曹雪芹文字才能的造就有着很大的影响,曹雪芹生在南京,少年时曾经历了一段繁华富贵的贵族生活。
雍正帝继位后,曹家的命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戏剧性变化。1727年,曹烦被罢官,并以“织造款项亏空”、“骚扰驿站”的罪名被抄家,曹家失势。十三四岁的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到了北京,开始了生计艰难的清贫生活。他曾在一家学堂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终此一生贫困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1762年,由于幼子天亡,他悲痛至极,这一年的除夕就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红楼梦》是他留在世上惟一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曹雪芹有感于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到凋零衰败之境的巨大落差,对人生悲衰和世道无情的深切体验也使他摆脱了贵族视角的偏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产生了幻灭感伤的情绪,这些就催生了《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最初的雏形是《风月宝鉴》,后来,曹雪芹把它的内容进行了扩充,修改增删,最终成为《红楼梦》。在乾隆十九年(1754)以前,《红楼梦》的初稿就已完成,并以80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本。曹雪芹笔耕不辍,乾隆二十七年时已“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然而他的幼子也就在这一年天亡,有病卧床的曹雪芹无力医治,凄凉地离开了人世。遗憾的是《红楼梦》虽已有了完整的构思和安排,但80回之后却没来得及写,我们现在看到的120回的《红楼梦》的后40回是后人补续的。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真是概括了曹雪芹著《红楼梦》的艰辛。《红楼梦》以宝黛钗爱情悲剧和四大家族的衰败为主要线索,揭示封建大家族的没落、青春生命和美被毁灭、没有爱情的婚姻、正统文化戕害人的自我和个性等悲剧,生动详细描绘了当时世俗日常生活,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也十分高超,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红楼梦》都超过了以往小说的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它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续书和仿作,还多次被搬上舞台,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红楼梦》引起人们研究兴趣,还形成了专门的“红学”。《红楼梦》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在国外也产生了诸多影响,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