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42

第42章 民风民俗(2)

吃鱼的另一面要翻转过来吃。但赶车、划船者忌给盘中之鱼翻身,否则就是不吉利,有翻车(船)之嫌。夫妻或家人、好友不能二人分食梨子,因“梨”与“离”谐音。已婚育龄妇女不能吃兔肉,避讳将来生的孩子是唇裂(豁嘴)。

使用筷子忌长短不同,忌吃饭时用筷子或食指指向别人,忌吸吮筷子,忌用筷子敲击碗碟,忌将筷子倒过来使用,忌用一只筷子取食物,忌筷子插在饭中,忌筷子掉落地上。

不让小孩吃鸡爪,否则写字时手会发抖。不让小孩吃鱼籽,怕长大后不识数。不让吃猪尾巴,恐一辈子落于人后。不让小孩吃母鸡还没生出来的蛋(俗称未见光的鸡春仔)。

二、宅舍习俗

蓟县背山面水,古时位于边塞重地,属文化融合地域,民居建筑起源较早,历经几千年沧桑演变,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文化和宅舍习俗。蓟县民居在选址时,讲究坐北朝南,旧时多为木石(土)结构,屋顶为“人”字型,建有正屋、东西厢屋,各家自成院落;为了省料,又多连墙接山,使房屋毗邻成排。

1.宅舍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旧石器时代,蓟县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蓟县地区就曾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居住遗址。如:丈烟台遗址、小平安遗址、周庄遗址、东大屯遗址等。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土穴上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后来为防范水患兽害,搭草棚,打土墙,逐渐发展成为杆栏式建筑。此后,经过漫长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和历代王朝更迭,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经济的不断繁荣,各种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宅舍建筑的文化习俗。

新中国成立前后,县内没有楼房,民众一般居住起脊房,宅舍大多三间一宅,面阳背阴,独门独院。房屋结构主要有墙体、柁梁、屋顶、门窗及内外简单装修等。

20世纪80年代初,新建住房大多为砖木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后出一厦”,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兴“连通式”,即正房与东西南各房连接,各与室内开门相通。后新建住宅愈来愈加宽大高爽,采光良好,结构坚固,多为水泥、水磨石、瓷砖地面。现土房几至绝迹,土炕日渐减少。近年来,人们特别选择沿公路要道、公共场所旁建房,以作为居住和从事商品交易之用。

房屋建修材料,一般用水泥、砖或方块石等;楼台建筑一般采用预制板,窗户用铝合金等材料,墙体用砖块、石灰、水泥填充垒砌,屋顶盖瓦。新式建筑,屋高一般3.8米,室内长9米,宽3.6米。大门楼讲究气派,门脸镶嵌优质瓷砖及琉璃瓦檐子,装有喷红漆的铁制、木制或铁木相结合的大门,门口宽大,能开进拖拉机和机动车。

2.宅舍的分类

(1)传统住宅的布局方式,大致可划分为规整式和自由式两类。

规整式住宅:“四合院”和“三合院”。蓟县的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前院横长,院门多设在东南角,院内布置次要用房;后院方阔,通过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居中的正房体制最崇,称为堂,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宾客的地方,堂屋左右连建耳房,耳房和东西厢房都作居室用。各幢房屋朝向院内,有前廊,通过抄手游廊与中门连接。也有在后院背后还有一长排后照房作居室或杂用。大型住宅常沿中轴线串连多座院落,中轴左右也可各并连一串院落。庭院比例方阔,尺度合宜。

自由式住宅:这类住宅常建在农村乡镇,特别是山区较为普遍,依地势而建,多数规模较小,形式多样,组合灵活,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2)按照使用材料种类可分为瓦房和草房,多为传统立山式。

瓦舍与茅舍都是四合院。瓦舍盖瓦,茅舍则盖茅草或稻草。

瓦房,通常为富有人家所建,无论是材料和做工都很讲究,一般都是正房3间或5间,配有厢房。也有将4间基址盖作5间,俗称“四破五”,这样可以增加宅舍的空间。屋舍建筑多用规整条石为基础,上砌青砖。木架全用木柱,檐栋造势,钩心斗角。砖石隔墙,设门添窗,柱圆梁方。正房的屋脊上用寓意吉祥的动物雕刻做装饰。有的富户建“二进院”,即大门之内还有二门。无论大门朝向哪方,二门大都朝南,且居于北房的正中,但大门、二门不相对。院墙青砖高垒,建有照壁或影壁,大门口两侧放置石狮子作为镇宅。

草房,通常为贫寒人家所建,一般3至5间,大部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也有单独成院。草房墙基用山石或砖垒砌,墙体用黄泥土或土坯垒筑,墙基与土坯之间压稻草,以隔潮隔碱。讲究者,外套青灰,内套白灰。檩用圆木。椽子用直径2寸左右的通直木条,或截成椽子与椽子之间同等长度的木条,从屋顶铺下。房顶草梗整齐有序,外形自然美观。

3.宅舍的布局

蓟县地区宅舍大部分由正房、倒房、院墙、院门、厕所等组成。

正房即坐北朝南的房,也称堂屋,较高大。正房无论2间、3间、4间、5间,都设有明间,两端为居室,中间为堂屋,堂屋留有后门,出入方便,还能保持室内通风。居室前窗明亮宽大,后窗窄小。倒房或东、西厢房,相对矮小。

倒房,位于大门位置,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也设明间和暗间,明间作为大门通道使用。

每家自成一院,以土坯、砖或湿土干打垒建起院墙围护,亦有用秫秸、苇子、树枝之类夹篱笆作院墙,并在大门两边各埋上一根圆木作为门框,用秫秸或枣枝扎成简易大门,俗称“稍门”。讲究一些的宅院为了保护大门不受雨雪的侵蚀,用砖或坯修建门楼,既实用又美观。

院墙,有土墙、石墙和砖墙。砖墙上覆盖青瓦,以防雨水冲刷墙体。砖石墙侧用石灰或水泥抹墙面。

宅院进出有前门和后门,前门口较大,前门下修台阶。前后门口多栽有树木,以槐树、杨树居多。大门口的位置朝向大多设在宅院中轴线略偏东侧,也有在正中、偏西或侧边开门,多因条件不同而定。旧时大门多为木质,有单扇、多扇之分。单扇门内外安装锁钥,双扇门后安装门栓。大门的颜色多为黑色,有森严避邪之意;铁制门则有绿、蓝、铁红等多种颜色。

东、西厢房,一般用于储存粮食杂物等,作为仓库使用。旧时,人口较多的家庭也作为居室。东西厢房一般东房比西房略高。

厕所,一般设置在宅院的东北角或西南角。民间认为东南角和西北角为净地,不宜建造。

猪圈,大部分建在前院西南角或后院东北角,与厕所紧连,或北面一字排开,中间留出通道。

排水沟,俗称 “水沟眼”。排水沟一般按照房址的地势而建。房屋排水沟一般在建地基时就同时建好;门口的排水沟与倒房和门楼同时建造。如果房址地势东高西低,排水沟就建在东侧,以便水从门口流过,为的是让水流呈“龙形”,流出的水叫作“抱门水”或“龙水”,寓意富贵吉祥,日子红火。

4.宅舍建造与装修

蓟县地区房屋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少有其他形状。宅舍外观轮廓大部分由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阶基由砖石砌筑,承托着整座房屋;屋身立在阶基上,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用砖石、泥土填充隔开。隔墙上安装门窗隔扇,前后设门。屋顶用木结构屋架造成,顶面做成柔和简洁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青灰瓦、琉璃瓦或稻草等。住屋一般不通间,用三合土、土坯或砖垒墙相隔,住间搭炕。堂屋建灶,也有在院内搭建冷灶,冷天烧炕灶,热天烧冷灶,大都用风箱助燃。

单体建筑宅舍大都坐北朝南,使宅舍能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能。南向开窗获得更多的阳光,便于采光,同时减少热损失,保持室内的温度;北向开窗利于室内通风。房屋的外墙一般用石灰勾缝。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大多数开始用砖砌墙,富裕家庭外墙用水泥勾缝。

蓟县地区宅舍建筑一般先建正房,再建偏房,最后垒砌院墙。有条件的还要砌影壁。建正房先要依据宅基定方位、朝向。房屋朝向一般稍偏向东南方。兴建宅舍主要工序有:开地槽、打夯、铺线、垒墙碱脚、砌基、填厢、垒砖、安柁、上梁、钉椽、铺笆、抹盖草泥、起房脊、瓦瓦、做房梢等。

宅舍的室内装饰,依时期各异而有所不同。旧时,室内简陋,极少装饰。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家庭屋顶用报纸糊底,再用白纸粘糊第二层,用炕围彩纸和窗花点缀,称为顶棚,也叫“虚棚”。20世纪70年代初,改为用秫秸杆扎架做顶,上用黄泥和“麦鱼”(小麦壳)和泥抹面,内墙上麦秸泥后抹石灰,再用石灰刷白。屋内用水泥抹地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县内个别乡村农户开始建有砖混结构的二屋小楼。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多数人家天花板用宝丽板装饰,内墙粘贴壁纸、壁布,地面铺地板砖。客厅、卧室精装修。

进入21世纪,铝合金、塑钢、PVC板等环保、清洁材料的应用,使房屋更加宽敞明亮。室内装修不断更新,逐步向舒适、个性化方向发展,家具样式、地板、灯饰与室内外整体协调都有明显改变。

三、出行习俗

旧时,交通道路不畅,交通工具很不发达,出行多靠马匹和步行,千里路程,往往需跋涉几日甚至数十日方能到达。蓟县地处半山区,山高林密,多为荒山野岭、羊肠小道。行人经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途中常遇到洪水猛兽、盗匪抢劫,甚至危及生命,出门极其不易。因此,人们把出远门看作是一件大事。

1.出行择吉与祭神

由于行旅艰难,旧时蓟县人凡出门远行者,首先要选择出行的黄道吉日,避开恶煞凶日,以期确保行程的顺利和安宁。此外,民间还有“三六九,朝上走、二五八,好回家”的说法。人们相信每月逢三、六、九是适宜出行的吉祥日;逢二、五、八则是回家的吉日。此外,“初一、十五不出远门”、“父母在,不远行”、“七不出,八不入”也是民间择日出行的习俗。

除了选择吉日,还要祭祀神祇。走陆路的要祭祀土神和路神,走水路的要祭祀龙王。祭祀时,神祇有庙的,要到庙里去祭祀,附近无庙宇的,可在郊外祭祀。无论庙祭或郊祭,都要点三炷香,燃一对蜡,烧三张黄表纸,并燃放鞭炮。有的外出远行者,还要请僧道或巫师画一张“护身符”,以求消除灾祸,保佑平安吉祥。佩戴护身符的人,往往把这张符看成自己的命根子,遇到兵匪猛兽,宁肯丢掉银钱包裹,也决不愿把护身符丢掉。

旧时蓟县人们外出远行,还有包一撮家乡干净黄土的习俗,据老人们讲,初至异地他乡,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反应,往往会头昏脑胀,不思饮食,甚至拉肚子,只要把从家乡带来的黄土用开水一冲,喝下去病就好了。

此外,“饱带干粮暖带衣”、“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穷家富路”等俗语,也反映了蓟县人外出远行的经验之谈,提醒旅者要“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

2.辞行

出行前,要向至亲厚友逐一登门辞行,讲明动身日期和旅行目的地等情事,若不辞而行,会被人认为“失礼”。辞行时,关系亲密的亲友,亦有向远行者馈赠路费的习俗,名曰“送盘缠”。盘缠不在乎多少,重在一个“情”字。为了不拂盛情,一般都要酌情收受。

3.饯行

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故此人们十分重视饯行这一仪式,以求出行平安。

蓟县地区还有“出门饺子,迎客面”的讲究,一说是扯扯拉拉,“扯不断”;二说是用面条绊住客人腿,希望久住。送客吃饺子,一是说捏边捏紧,表示多亲近、团结、真诚;二是说饺子形状如元宝,寓意发财,祝福出行人财源茂盛。

4.出行工具

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主要靠步行和车马。

步行。肩挑背扛,常常一人或者几个人结伴行走,或赶集上店,或走访亲友。

畜力乘驮。主要是指驴、马、牛、骡等,既可骑乘又可驮运。由于山区道路崎岖不易行车,常用的运输工具称为“驮筐”,也叫“驮搭子”。驮筐为一木制拱形驮架,垫鞍衬搭于牲口背上,两头各固定一编筐,载人运物兼顾,十分方便。

独轮车。俗称“小推车”,旧时为木轮,后改为铁制胶皮轮。这种车子有两种:一种是大轮两开货台,物品放于两边货台上;一种是小轮平底盘,物品放于平底盘之上。独轮车的使用方法是车在前人在后,两手分握两车把,肩膀系“襻”,推着前进。独轮车适合于平川地形,一般为中、短途运输,除农田推禾送粪外,也用于赶集上店交换、买卖物品等。

轿子。多人抬的较豪华的轿子称官轿,为达官显贵们出行时乘坐;双人抬的轿子多半是富贵人家使用。

老牛车。用牛作为动力的载重车,是过去农村的普遍运输工具,为木轮铁角车。

马车。为胶皮充气轮胎,称之为“大皮车”或“胶皮王”。一般用一匹马拉,车上架个窝棚,为全家老少出行遮阳避雨。富裕人家用二三匹马拉。一般用于赶事筵、走亲戚等特殊情事。

木船。旧时曾为主要乘运工具。州河为蓟县水路主要交通要道,沿途有大小不等几个渡口。现河水极少,船运已绝迹。

架子车。与独轮车相似,只有车架,没有货台。20世纪60年代后最为普及,直到90年代才基本消失。

自行车。蓟县的自行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其操作简单、便捷轻快、老少皆宜,很快便普及开来,现在依然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