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40

第40章 广播电视(2)

同年,安装了调频广播发射天线,平原地区可以全部覆盖,只有下营、小港、孙各庄、穿芳峪4个乡接收不到,调频广播电台于12月30日正式开播。实现了有线无线两套传输。至此蓟县实现了以有线广播为主体的调频广播、电视广播和卫星地面接收站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农村广播电视网。在县城架设了南环线长1000米的广播线路,安上了低音箱,迁改广播线路4处,长2700米。

1989年,加强了广播机房设备更新改造,4台扩大机和1台输出柜全部更新,把夏普700录音机换成了夏普800,还增添了2台日本进口记者采访背包机。又购进了1台50瓦调频发射机。在部分乡站机房增加扩大机。邦均、上仓、桑梓三个乡各由1台增加到2台,下营由2台增加到3台。至此,有2台以上扩大机的乡达到16个,还购进调频接收机38台,除3个山区乡外,达到每个乡站有1台接收机,半数以上的乡站有两台接收机。

1990年,市财政局投资22.14万元,乡村自筹一部分资金,对乡站机房进行了设备更新改造。第一批改造了21个乡镇,改造后的乡站机房,一般配备了2台扩大机、2台录音机和1个控制台,各乡站机房设备达到了部颁乙级标准。

1991年,完成乡站机房改造扫尾工作,21个没安装控制台的乡,年内全部装齐。

1992年,加强对小差转台的管理维护工作,在市财政局的帮助下,投资3万元,为县台广播机房更新设备。在穿芳峪的白土子山顶,新建一座30瓦调频差转台,频率为140兆赫。12月15日开通,使调频广播覆盖了全乡。对县城的广播线路进行了更新改造。改550米的明线为地埋电缆线。

1993年,县广播站对乡机线员进行了培训,集中学习,实际练兵,开展检查评比。从7月1日起,实行与职、责、利密切联系的定补定扣制度,进一步调动了机线员的工作积极性。

同年,在市广播电视局的帮助下,投资5万元,将原50瓦调频发射机更换为300瓦的新型发射机,使调频广播覆盖面积比原来扩大一倍多,音质明显改善。

1994年,电台增加了播出时间,由原每天播音3小时10分钟,增加到每天播音4小时40分钟。

1995年,电台更新了两台录音机。对300瓦调频差转机进行了彻底维修,保证了发射功率。

1996年,投资15万元购置了进口立体声广播采编设备,配备了热线直播设备,听众可拨热线电话点歌或竞猜,提高了听众的参与性和节目的可听性。6月1日,开办“世纪点歌台”节目,8月,开播以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主的热线直播节目“空中娱乐城”、“艺海拾贝”以及“评书连播”、“卫生与健康”节目,自此,电台打破过去早、中、晚三次播音,以新闻类节目为主的格局,实现上午的连续播出与热线直播,播出时间由过去的不足5小时增加到8个多小时,实现播出时间、内容、形式的历史性突破。

1998年,广播电台100.7兆赫调频广播录播、直播节目互为一体,实现全天13个小时连续播出,开办整点滚动新闻节目。

1999年,更新改造广播电视设备,与别山镇联合投资15万元重新恢复36个村有线广播网,使该镇广播、电视宣传实现立体化。

2001年以后,全天共有15个直播节目,涉及国内外新闻、经济信息、音乐、卫生、百科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并拥有固定的听众群。

2001年,蓟县广播电台建立数字音频工作站,从创作到直播,从资料保存到播出实现计算机的管理。自行设计、建立虚拟演播室,用2台计算机建立热线点播娱乐台。

2007年1月1日,蓟县广播电台与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合作。

2008年,开始“有线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

第三节电视事业

1959年春,县人民广播站购进全县第一台44厘米黑白电视机,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

1978年,县人民广播站购进54厘米彩色电视机1台。

1979年11月,开始筹建小功率电视差转台,在站院内建接收、发射塔各一座,购置5瓦差转机1台,当年12月31日建成试运行。

1982年8月,开始筹建接收天津电视台12频道转7频道的电视差转台,1983年3月建成,铁塔高73.13米,安装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5月1日,正式转播天津电视台12频道节目,覆盖面积半径为10千米。同年,城关镇大兴峪村、许家台乡新房子村自筹资金,建成全县第一批村办小型电视差转台,装机1瓦,转播县台7频道节目,并试转成功,为解决偏远山区看电视难问题摸索了经验。到年底,全县有电视机29399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253台。

1986年6月,进行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建设并试收成功。10月3日起,正式转播电视教学中师课程。同年9月,由驻蓟单位集资和市财政拨款购置的1000瓦、22频道分米波发射机在市广播电视局天线队的帮助下正式启用,用卫星电视地面站的信号,转播中央电视台2频道电视节目。至此,蓟县已有2套电视发射差转机。转播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中央台2频道、天津台12频道)。同时,穿芳峪、下营、果香峪3个山村,建立小功率电视差转台。

1987年,在电视差转台建电视演播室、编辑室和机房200平方米。7频道在转播天津电视台12频道节目的同时,安排时间转播了卫星电视中专课程、师专课程、电大课程。此外,还购置了扫频仪、场强仪、彩色信号发生器,增强了电视测试手段。

1988年,新建一座45米板式卫星地面接收站,于10月9日开通投入使用,增设2台大1/2摄像机,试拍了部分新闻节目。

1993年10月,经广电部批准,蓟县差转台改称蓟县电视台,并调整和增加了播出时间。同时又逐步增加“渔阳采风”、“华能之光”等自办节目和现场采访、摄制的特写和专题片。

1995年,电视台实现了微机控制,自动化播出。更新了4台编辑机用监视器,新增一体化摄像机3台,使采、编、播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同年,有线电视新放干线6.2千米,使干线总长度达到13.3千米。入网总户数达6700户。

1996年,在发展城区有线电视的同时,帮助五百户、别山、邦均、官场等8个乡镇相继建立有线电视站,为有线电视在全县农村地区推广积累了经验。同年,新增字幕机2台,提词器、摄像机、编辑机各1台,配置电视自动控制播出系统。

1997年,购置摄像机2台,其中可向市台送稿高档摄像机和编辑机一套,购置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一套。城区有线电视到年底已有11800多户。电视台“蓟县新闻”节目改隔日新闻为每周一至周五播出当日新闻,周六播出一周新闻集锦,增办“百姓话题”、“文艺一刻钟”、“天气预报”,新开办了“盘山游”、“蓝盾风采”、“乡镇采风”、“点播乐园”、“渔阳书场”等节目。

1998年,城内有线电视入户达13000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达20000户,为天津市各郊县发展最快。

1999年,北部山区、半山区“村村通”工程全面启动。更新改造广播电视设备,3套非线性设备投入使用。同年,“快乐周末”节目开播。

2000年4月20日,全县25个山区乡镇的光纤网全部开通,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40000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20000多户电视台在办好新闻节目的同时,精办专题节目,将原来的“百姓话题”改版为“新闻广角”、“蓟州风情”和“农家田园”3个节目,每2天播出1期。

2001年,电视台购买了数字录像机和3台摄像机,提高了新闻和专题的视频信号质量。

2006年10月,府君山广播电视发射塔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7年8月,原蓟县广播电视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整,自9月起,电台、电视台两个单位由差额拨款改为自收自支。

第四节音像制品市场

1985年5月,蓟县广播电视局、蓟县工商行政管理所、蓟县公安局、蓟县文化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音像制品管理的意见》。要求营销录音带、录像带的单位和个体商贩,均须向市广播电视局音像制品管理处申报,经审核批准后,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营业执照。无营业执照且无固定摊位的,一律不准营销音像制品。音像制品纳入管理后,主管部门为蓟县广播电视局。

2002年,音像制品批发单位和连锁经营单位由天津市文化局重新审核发证。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单位和个人由各区县文化局重新审核,市文化局复核后,由市文化局统一制证,区县文化局盖章发证。从2003年2月1日起,对未取得文化部门办理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责令停止营业。重新审核登记后,蓟县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共计96家。音像制品的主管部门,更改为蓟县文化局。

2009年,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对符合《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规定的资格条件、无违反音像制品市场管理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且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审核登记换证材料的单位,准予通过审核登记,予以换发新的(2009年版)“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原文化行政部门核发的“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于2009年12月底作废。重新审核登记后,蓟县有5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其他未通过审核或自行申报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