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39

第39章 广播电视(1)

第一节历史沿革

蓟县人民广播站于1958年10月1日建立,由县委宣传部部长赵亚斋兼任站长,郝慧民任副站长,在册职工4名,张连勤负责机务,蔡淑英负责播音,冯悦负责技术维护。广播站隶属于县文教局,站址设在县政府大院对面,占地0.6亩。

1958年10月1日,在城内鼓楼等三处主要街道上,安装高音喇叭,向县城正式播音,与县邮局同用一条(电话)线路,向全县各公社传输广播信号。

1958年12月,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广播站合并,统称蓟县人民广播站,仍由赵亚斋兼任站长,原三河县广播站站长贾俊德任副站长并主持工作,工作人员增至10名。蓟县人民广播站的第一批编辑有金玉和、王慧中、张宝华,播音员有蔡淑英、蔡长兰、王亚平、高起。

1961年6月,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分设,蓟县人民广播站只有蔡淑英、秦志远两个人。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停发了广播事业经费,邻县的广播站纷纷解散,县财政拨给站里一部分资金,只解决广播电费,工作人员的工资则由服务部(1957年7月1日成立,负责修理收音机和电池供应及维修)列支,称为“以部养站”,在一无编辑、二无记者、三无领导的情况下,两名同志既是播音员,又是机务员和记者,坚持办广播节目。

1965年1月,天津地区有线广播开始恢复,各县广播事业经费得到了解决,赵长福任广播站副站长。同年9月,赵长福调出,由宣传部干事宗凤山任副站长,负责广播站全面工作。1966年8月,王绍臣任广播站副站长,主持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播站由县革命委员会直接领导,1967年1月19日,广播站被上仓中学200多人强占,被迫迁至县委大院内。2月7日,广播站工作人员回站工作,副站长宗凤山、王绍臣被停职。蓟县人民广播站改称“红色革命造反广播站”,下设编辑、机务、保卫三个组,从站长到组长均由红卫兵担任,与此同时,驻蓟4640部队宣传队进驻广播站。

1968年3月3日,经县革委会批准,广播站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王绍臣任组长,成员有李继安、王月芝。1975年11月,在县城北操场东侧征用东北隅村土地3.88亩,作为广播站站址,1976年8月,建成包括广播室、机房等共25间并投入使用。

1979年8月,孙茂存任站长,组建了办公室、编播组、机线组,11月,设电视差转台。陈保凌任副站长分管编播,贾庆祝任副站长分管技术。同年制定了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形成了10条站规及岗位责任制。

1984年12月18日,成立蓟县广播电视局,纳入政府系列,管理全县的广播电视事业,杨正明任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主持工作。广电局下设办公室、技术科、机线科、广播站、差转台5个科室,全局有干部职工35人。

1984年11月,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全县音像制品的管理工作。

1987年,建电视演播室、编辑室、机房等,开始对技术职务进行评定,共评出编辑、记者和工程师中级职称3名,助理编辑、二级播音员和助理工程师9名,三级播音员1名。198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蓟县人民广播电台。1991年12月,全县41个乡镇106名广播员、线务员转为正式干部。

1993年10月8日,经市广播电视局呈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批准,正式建立蓟县电视台。1994年10月8日,经市广播电视局批准,建立蓟县有线电视台。11月,迁入蓟县广电大楼新址办公。

1998年10月,蓟县人民广播电台有线广播开播40周年、电视台开播5周年。台庆演出时,电视台、电台同时向本县和周边县市现场直播,开创了蓟县文艺演出现场直播的先河。

1999年12月25日,县电视台自办娱乐性节目“恒信娱乐城”,正式播出。

2000年4月,有线电视“村村通”光缆工程除山区外全部开通并投入使用。至6月,山区344个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部开通,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2001年4月,蓟县被评为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单位。

2001年5月10日,成立天津广播电视报蓟州版报社。7月1日,《天津广播电视报蓟州版》第一期,正式出版发行。不久,该报改为《新蓟州》报,以预报广播电视节目、刊发当地新闻、娱乐性版面为主。

2003年9月,蓟州有线电视台正式开播。

2005年6月30日,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蓟县分公司成立。蓟县广播电视局被一分为二,10万有线电视用户被市网络公司收购,局内只留下节目平台,人员也由过去的328人减到171人。

2006年10月,府君山发射塔工程完工投入使用。该塔的主要功能是传输市台广播电视节目,使节目覆盖辐射到周边北京、河北等更广阔地区。该塔海拔414米,塔身高94米,因塔身形似钻石,人称“钻石塔”。

2006年12月31日,举行政务网正式开通仪式。

2008 年,蓟县出头岭镇广播电视站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0年4月,根据《蓟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撤销蓟县广播电视局,分别成立蓟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和蓟县新闻中心。

第二节广播事业

1958年10月1日,蓟县人民广播站正式播音。广播设备只有一台500瓦放大机和配套前机,与邮电局同用电话线传输广播信号,每天播音一次,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无自办节目。同年12月31日,开始增加自办“蓟县生活”节目,每天早晚两次播音,每次20分钟。随着广播站的扩大,全县业余通讯员队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对所用稿件实行稿酬制,每篇稿子最低两角钱,最高不超过两元,以鼓励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

1959年,为解决广播与电话争线路的矛盾,在县城至邦均电话线路上试装载波机。1960年初安装完工。1960年6月,天津地区和沧州地区各县在蓟县召开载波现场会,县广播站介绍了载波经验并获得“载波化”锦旗一面。1969年秋至1970年底,架设县城至各工委片的广播专线,22个公社通了广播专线,通播率70%。1970年8月开始,对不通专线的16个公社装载波机,再次与县邮局合作搞调幅载波。全县38个公社都安上了载波机,既能用专线转播又能用载波传输。

1971年,全县普及小嗽叭入户。首先在溵溜公社试点然后在全县推广。到年底,全县99%的大队,83.5%的农户安装了小喇叭,喇叭总数达到86348个,其中高音喇叭2175个,小喇叭84173个。为提高广播信号传输质量,1974年,开始安装调频载波机,全县广播信号传输实现载波化。

1975—1977年,全县38个公社全部使用了广播专线。1978年12月,市拨线路更新费15万元。经过1年的工作,将原安装的简易小水泥方杆全部换上了7.5米高的水泥杆,由原来的几个公社使用一条专线,变成了每个公社一对专线。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积极搞好本县广播宣传工作,并针对编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革。把“蓟县生活”集中搞成新闻和综合节目,增辟了“为听众服务”节目和服务性的“广告与文艺”节目。每天及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对农村广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等节目。

1980年11月,将新划规的官场公社、出头岭公社、西龙虎峪公社架通广播专线。这些地方从12月起直接收转蓟县广播站的节目。

1982年,在县城安装低音箱23个,同时架设电缆5000米。改架废旧线路3条,长12000米。

1983年6月,邦均、上仓、马伸桥建立有线广播中转站,分片负责县站所属广播线路的维护和社站扩大机维修,收到了较好效果。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广播线路82571双线(对)千米,有2138.25杆千米,收音机13.2495万台,录音机7174台,电唱机506台。

1987年,蓟县有线广播从县到乡,从乡到村,普遍实现了专杆专线。县至乡线路长257杆千米,710线对千米;乡至村线路1927杆千米,6986线对千米。有广播喇叭25瓦1418个。广播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