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03

第3章 大事记略(1)

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中前期)

原始雕塑和陶纹饰出现在青池村。

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

彩陶出现在弥勒院村、下埝头村。

约公元前16世纪初—前14世纪(夏末至商前期)

彩绘陶出现在张家园村。在泥质磨光黑陶鬲的表面,用红白两种矿物颜料绘出云雷纹,使器表呈现红、白、黑三色相间的图案。

约公元前11世纪(商末周初)

青铜纹饰和金文出现在张家园村。采用浮雕刻绘技法在3件铜鼎的颈部或腹部分别饰以夔龙纹、蝉纹、饕餮纹,其中一件底部有铭文。两件铜簋的腹部分别饰以雷纹地乳丁纹或饕餮纹,其中一件底部有“天”字铭文。

约公元前10世纪中期—前9世纪中期(西周中期)

饰有凤鸟纹或饕餮纹的青铜礼器出现在邦均镇,其中铜鼎有“十乍氏鼎”4字铭文,铜簋底部有“戈父丁”3字铭文。

25—220年(东汉)

石刻造像出现在邦均镇石人庄村。

147—220年(东汉晚期)

画像石墓(石门楣上浮雕有青龙白虎图)出现在今别山镇、渔阳镇,同时出现陶塑鸡、鸭、猪等家禽牲畜。

954年(五代·后周显德元年)

窦禹钧去世,葬于蓟州。

984年(辽·统和二年)

独乐寺重建。观音阁内11面观音像、胁侍菩萨像均重塑、彩绘。

987年(辽·统和五年)

创建祐唐寺讲堂,立“盘山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碑文为古代书法家德麟所书,通篇楷、行、草兼融,连贯有序,浑然一体,因而被书法界誉为“京东第一碑”。

1058年(辽·清宁四年)

重修白塔。八角形基座上砖雕24组壸门,内镶乐舞伎图案砖雕。乐舞伎或手挥彩带翩然起舞,或弹奏琵琶、筝,或吹笙、笛、筚篥,或击拍板、方响、毛员鼓、昙鼓。壸门上有砖雕斗拱和双重栏杆,栏板上雕宝相花和几何形图案。

907—1125年(辽)

岩画出现在盘山千像寺遗址周围崖壁和涧石上。佛像用铁线描阴刻技法刻绘。

1297—1311年(元·大德、至大年间)

重绘独乐寺观音阁彩色壁画。采用红、白、绿、紫、蓝、黄、黑、粉等多种色调的矿物质颜料,画面色泽至今艳丽。

1308—1311年(元)

元武宗赐名盘山法兴寺为北少林寺。

1476—1508年(明·成化十二年至正德三年)

修葺独乐寺,重描观音阁壁画。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

独乐寺观音阁壁画在明成化至正德年间重新描绘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王于陛撰《独乐寺大悲阁记》。

1634年(明·崇祯七年)

重建盘山少林寺多宝佛塔,清顺治九年竣工。

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

蓟州知州张朝琮重修鼓楼,书“古渔阳”和“畿东锁钥”匾。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

直隶总督方观承修葺独乐寺,用白灰覆盖观音阁壁画。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

蓟州知州刘念拔创建渔阳书院,立“创建渔阳书院暨重建广福寺碑”。

1862年(清·同治元年)

正月,下营刘庄子村民间花会组织“万善会”订立会规,至今保存完好。

1932年

4月,梁思成调查独乐寺和白塔,撰写《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1949年

4月,蓟县新华书店建立,隶属唐山新华书店领导。

本月,蓟县人民政府发布《保护各地名胜古迹,严禁破坏的通知》

7月23日,蓟县人民文化馆建立,馆长汪佑民,馆址在城内西大街关帝庙内。

10月2日,蓟县城乡各界群众开展庆祝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月,蓟县人民政府设教育科,兼管全县文化工作。

1950年

2月11日,“蓟县民校”在人民文化馆开学,学员50余人。

5月,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任务,县人民文化馆干部利用文艺演出、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6月2日,全县党员干部学习中央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开展电影〈武训传〉和“武训精神”讨论与批判的指示》,对电影《武训传》和“武训精神”开展讨论与批判。

8月,县文化馆购置幻灯机一架,9月初开始在全县放映幻灯。

1951年

1月12日,蓟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对新旧艺人的领导,开展群艺运动的通知》

7月,蓟县人民文化馆在马伸桥区建立人民文化站。

12月20日,蓟县人民政府发布《对管理年画神祃(迷信品)出版印刷发行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不要把年画与束缚人民思想的神祃混为一体,应把年画的出版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经营年画者的领导。

是年,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20多个,皮影社10多个,大鼓书、快板、洋片等曲艺组织19个;全县有黑板报1863块,广播点629个,读报组398个,“耳机子”(早期收音机)489台。

1952年

3月,通县专署慰问老解放区人民,派电影队到蓟县放映电影。

7月,蓟县人民文化馆分别在邦均、下营、上仓、下仓、别山、侯家营建立区人民文化站。

是年,全县有人民文化馆1处,人民文化站8处,业余剧团32个,皮影队6个,幻灯机10架。

1953年

3月,通县专署特派电影一队,负责蓟县电影放映,各村包场,群众免费观看。

本月,蓟县人民文化馆更名为蓟县文化馆,区人民文化站更名为区文化站。

1954年

4月,全县较大村镇设立流动图书箱、图书包,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宣传农业技术、科学知识和卫生知识等。

6月,建立收音网,文化馆、站共有收音机7台,全县共建收音站15个。

本月,通县专署与蓟县人民政府协商,将在独乐寺院内的粮食局所占房屋划出一部,交由文化馆管理使用。

7月,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成立“蓟县群艺联合会”。

8月,新华书店组织城关、马伸桥、邦均、侯家营、上仓、下仓、别山、下营8大镇供销社经营图书发行业务。

12月,蓟县人民政府发出《对开展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运动的意见》。

是年,全县共有幻灯机13架,基本满足了全县幻灯巡回演出需要。

1955年

2月,通县专署电影一队正式移交蓟县。

3月,县文化馆出刊《农村文艺通讯》一期,共印发450份。

5月,撤销各区文化站,文化馆设文物专管人员。

6月,县文教卫系统调查、清理委员会成立,县委宣传部长马树魁兼任主任,公安局长金璋、文教科长史甫俊兼任副主任。

是年,文化馆全年增设流动图书箱、图书包53个,图书4200册,购置农村通俗读物4500册。全年共发放《农村文艺通讯》、翻印剧本、快板、鼓词、相声、歌曲等文艺材料52种计16000份。

是年,有专业剧团、皮影队各一个。农村俱乐部27处,农村业余剧团257个,花会320道,皮影队48个,盲艺人116人,相声艺人67人,拉洋片艺人8人,有幻灯机15台,幻灯放映站83个。

1956年

3月17日,蓟县人民委员会发出《普遍建立农村俱乐部的指示》,要求“在农村必须普遍建立俱乐部,有步骤地发展以俱乐部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网(电影幻灯网、书报发行流通网、文化馆辅导网、艺术团体流动演出网、有线广播网),使之形成一套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战线”。

本月,新建两个电影队,加上原有的电影队,蓟县共有电影队3个,依河北省电影队统一编号为119队、214队、219队。

6月,建立蓟县图书馆,隶属县教育科,国家拨款12000元购书。

本月,建立大集体性质的蓟县皮影社。

9月,蓟县人民委员会设文化科。

9月12日,蓟县人民委员会、共青团蓟县委员会、蓟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发布《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领导,积极稳步地建立农村文化网》的指示。

本月,原民间艺人搭班的“新生评剧团”改组为集体性质的县属“蓟县评剧团”。

本月,县委建立文教部。

10月15日,县图书馆开馆供阅,地点在独乐寺院内。有各种通俗读物8000多册,可容纳100多位读者。

是年,评剧团排演新剧目《打金枝》、《挑女婿》等,全年共计演出363场,观众297万余人次。

是年,文化馆、站全年以建立农村俱乐部和辅导俱乐部活动工作为主,发展农村俱乐部390个,占行政村的58%。并在11个乡建立了以俱乐部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网。

1957年

1月11日,蓟县人民政府下发《农村俱乐部章程(草案)》。

7月1日,成立蓟县广播服务部,负责各区文化站收音机、“耳机子”的维修和电池供应。

是年春,撤消文化科,文化、教育合并,建文教局。

是年,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156个,主要演出评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小女婿》、《三月三》、《井台会》、《秦香莲》、《王少安赶船》、《茶瓶计》、《绣鞋记》等。

1958年

4月,县委、县人委发出《关于开展文化大跃进的指示》。指出,全县文化奋斗的目标是鏖战10昼夜,“五一”前实现“两化”,即歌唱化、墙壁标语化。实现处处有歌声、人人会歌唱、村村有壁画、壁壁有标语的文艺歌唱县。

本月30日,成立蓟县文化教育跃进办公室。

5月,蓟县先后实现“壁画县”和“歌唱县”。全县城镇和农村呈现“村村有壁画,壁壁有标语,哪里有劳动群众,哪里就有劳动歌声”的新气象。

本月,新华书店转归地方管理,受县委宣传部和文教局领导。

本月,建立蓟县电影管理组,成立35mm电影放映队,同时发展了6个16mm公社电影放映队。

7月15日,县人委追认在抗洪斗争中牺牲的县人委办公室主任、文教局长何竹亭为革命烈士。

9月,建立蓟县文工团。

本月,全县11个电影放映队开展 “红旗竞赛”运动,溵溜放映队创造了月映75场的电影放映新纪录。

10月1日,成立蓟县人民广播站,全县开始有线广播,直播“本县生活”节目,并转播中央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部分新闻节目,每天播音一次。

11月,根据河北省政府决定,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合并为蓟县,建文教卫生部,下设文化科。

本月,原三河县评剧团改为蓟县评剧一团,原蓟县评剧团改为蓟县评剧二团。原三河县文化馆改为蓟县文化馆三河镇分馆,原大厂县文化馆改为蓟县文化馆大厂镇分馆

本月27日,县委印发《关于建设共产主义新文化和大放文艺卫星的意见》。

12月17日,县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创作为中心的文艺写作运动的意见》。1959年

12月,图书馆并入文化馆。

本月,蓟县评剧二团划归河北省滦县。

本月,文教与卫生分设,建立文教局。

是年,全县有文馆1处,电影队8个,广播服务部1个,有线广播站1个,皮影社1个。

1960年

2月13—16日,县委召开文教战线跃进誓师大会。县长张雷作了题为“文教战线新任务”的报告。大会评选出36个先进单位和181名先进个人。

6月,天津地区和沧州地区各县在蓟县召开载波现场会,县广播站介绍了载波经验并获“载波化”锦旗一面。

7月,县皮影社对影具进行了改革,更新了灯光设备,影窗扩大到一丈五尺,影人高二尺。为了配合中心工作,创编了《新对象》《人定胜天》《大办粮食》等二十多个新节目。

11月,全县专业文艺团体有评剧团1个、皮影社1个、曲艺队1个、电影放映队10个。

12月,全县11个公社除三河镇、大厂镇两处文化分馆以外,其他9个公社都建立了公社文化馆,配备了专职干部,建立88个区文化站,恢复845个农村俱乐部,成立7个业余文工团,建立一批村剧团和图书室,初步形成了全县文化宣传网。

1961年

3月4日,国务院公布独乐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月,蓟县文工团解散。

1962年

5月, 组建文教卫生局党总支。

6月1日,根据河北省政府决定,蓟县、三河、大厂分为三县。蓟县三河镇、大厂镇两个分馆由蓟县文化馆分出。

12月,县文化馆举办农村文艺骨干业余文艺训练班,对全县40个农村业余剧团进行重点辅导,培训骨干80名。

是年,县广播站由原9人减至2人,除转播中央、省台新闻外,还自办新闻节目,全年共播出新闻稿257件。

1963年

3月,建立蓟县电影管理站。

6月,新西兰文化参赞路易?爱黎一行由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人员陪同,专程来蓟县参观独乐寺。副县长郑志超、档案馆馆长王雪松接待。

8月,电影管理站组织人员参加天津地区电影公司举办的放映员技术等级考核。

12月,建立文教局党支部。

1964年

是年,全县业余剧团和农村俱乐部有600多个,图书销售量为85.42万册。

1965年

10月,天津地区专员公署文化局主持发掘张家园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等文物100多件,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

是年,全年图书销售量为85.62万册。

1966年

5月,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俱乐部600多个,演出评剧、皮影、河北梆子、歌舞、歌剧、话剧及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可随时演出的民间花会40多道,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

6月18 — 8月1日,县委召开全县文教工作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小学教职员工、县直文教单位职工干部1794人。会议的目的是以“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揪”出蓟县文教界的“牛鬼蛇神”,揭开了蓟县“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