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02

第2章 概述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端,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北依燕山山脉,南连广袤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1590平方千米。境内有山区、丘陵、平原、洼区,构成了地势北高南低的自然地理特色。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使蓟县自古就成为繁华之地。

早在距今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蓟县一带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形成了若干蓟州先民们活动的聚落址。春秋时期,这里是燕国治下的无终子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蓟县为右北平郡无终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属渔阳郡,称渔阳郡无终县。隋大业末年,无终县改名为渔阳县。唐开元十八年(730)属蓟州并为州治。明洪武初年撤渔阳县设蓟州。民国初期始称蓟县。

历史上,蓟县没有专司文化事业的机构。民国时期,设立民众教育馆。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故文化志的上限虽云无限,但多数项目不能追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现农村剧团和学校剧团,唱歌、秧歌舞、活报剧、话剧、歌剧等遍布全县,花会、皮影活动也很活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蓟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并建立了人民文化馆和各区文化站,对全县的文化活动进行具体指导。1951年,全县有皮影班108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4个。1954年,县成立“群艺联合会”,组织民间艺人活动。1956年,将原民间艺人搭班的新生评剧团,改组为县属“蓟县评剧团”。1957年,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150多个。1964年,农村剧团和农村俱乐部分别增加到600多个,演出形式有歌舞、歌剧、话剧、河北梆子、评剧以及小型多样的节目。民间花会能随时出演的有40多道。学校的文艺活动更为普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停办,皮影禁演,农村俱乐部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遍及全县各村镇,表演以毛泽东语录和红卫兵“造反”活动为内容的小歌舞、语录歌、枪杆诗、对口词、三句半等,以后则演《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

1976年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也有了较高的要求。电影的普及,家庭电视机日益增多和电视村的相继出现,使皮影班、花会、业余剧团的数量相应减少,但在质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全县有评剧团1个,农村皮影班20多个,可随时表演的民间花会有30多道。

1981年3月,蓟县人民政府撤销文化科,设文化局,下辖图书馆、文化馆、文物保管所、评剧团、影剧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新华书店7个单位。1998年5月,成立蓟县文物局,2004年4月,成立蓟县新闻出版(版权)局。2010年4月,蓟县文化局与蓟县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蓟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属单位有蓟县文化馆、蓟县图书馆、蓟县文物保管所、蓟县新华书店、蓟县影剧院、蓟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蓟县青少年宫、天津评剧院三团和蓟县文化发展中心。

2009年5月,蓟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规格为县属局级,下设办公室、组联室。“文联”所属6个协会,分别为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和戏曲家协会,共有会员418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人,市级会员94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渔阳大地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宝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蓟县人民用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筑就了一座座历史丰碑——这片土地上,大画家徐邈,教子有义方的窦禹钧,一代名相赵普,大书法家鲜于枢等无数先贤,名垂青史;这片土地上,兴建于隋唐、现存中国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独乐寺,线条简练、雕功精巧、神采各异、数以千尊的盘山千像寺造像等历史遗迹,至今闪耀着灿烂的艺术光辉。

由于蓟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地理位置独特,清代以来在境内曾建造多处“行宫”和皇家园寝。一些文人墨客也钟情于蓟县的青山秀水,开辟兴建龙泉园、响泉园、问青园、问源草堂、乐泉山庄、习静园、井田庐、八家村馆等多处自然风景园林。这些人文景观,无不凝聚着蓟县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近现代以来,这片土地更是涌现了曲剧艺术家魏喜奎、作家浩然、著名工笔画家王鹤、舞剧编导家王世琦、国画家张仁芝、油画家闫振铎等一批国家级艺术家;于庆成、梁国栋因非凡而独特的艺术成就,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蓟县,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愈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将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