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27

第27章 文学艺术(10)

再说那老龙王,正发威呢,忽听头顶有人叫喊,遂停住脚步,仔细一听方知是好朋友赤脚大仙说话呢,再看看前后左右的村庄、农田,已经被他折腾的房倒屋塌,秧苗损折,也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于是,赶紧收手,天空立刻雨过天晴,可他回头一看,不禁吓出来一身冷汗,洪水中那踉踉跄跄的老两口拽着大木盆已经快到南天门了,过了南天门可就是大海啦,那还了得!老龙王急中生智,顺手抓起一块大石头‘嗖’一下就扔了过去,不偏不倚正好戳在了南天门的当中,恰似一道影壁挡住了出山的路。肆虐的洪水很快就退下了,一切复归平静,可那影壁石却永远地保存了下来,成为西龙虎峪山里一道奇特的景观。

唐王庙古槐

大唐皇帝李世民本是马上皇帝,能征善战骁勇无比,当年东征就曾在西龙虎峪安营扎寨,并留许多古老的传说,西龙虎峪村里至今仍有一棵古槐树,而古槐后面就是一座唐王庙,虽然庙里供奉的唐王像已经毁了,但遗址尚存。

据传说,当年唐王李世民东征驻扎西龙虎峪时,正赶上闹饥荒,附近百姓嚼草根剥树皮仍难裹腹。有一天,李世民出了中军帐到村里了解民情,见两个面黄肌瘦的老太太正蹬着石头费力地剥着一棵槐树的树皮,跟前有两棵底半截也已经剥下几块,露着白白的树干。李世民当时不知道老百姓已经饿得吃树皮充饥了,见有人毁坏树木感觉很心疼,遂走过去呵斥,老太太也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皇上,见来了个当官儿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数落起朝廷的昏庸来,说朝廷连年征战不管百姓死活,说老百姓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都充了公,种粮食的倒成了饿死鬼。俩老太太一边说一边哭,说得李世民脸发烧心发热,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回营以后,李世民立刻召来军粮官清点粮食,当即向村中百姓发放救济粮,帮百姓度过饥荒。同时,放弃东征打道回府,到皇宫后立刻下旨减赋税、勤农耕、兴工商。不到三年光景国家就繁荣兴旺起来,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吃水不忘打井人,对唐王拥戴有加。西龙虎峪的村民更是忘不了李世民用军粮赈灾的好处,为此,大伙儿自发地组织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在那三棵槐树跟前建起来一座唐王庙,那庙宇雕梁画栋甚是气派。据说,那唐王庙在北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只可惜解放以后被毁了,三棵槐树也只剩下了一棵,但历经千年风雨,那古槐仍然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锁龙岭传说

西井峪村四面环山,山脉高低起伏,满坡苍松翠柏,道道梯田花果飘香,远看近瞧景色都是十分壮观,而最为奇特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四周山脊上那道蜿蜒环绕的龙脉,虽然属于人工堆砌,但仔细观瞧,那龙脊、龙鳞、龙爪、龙头清晰可辨。更奇的是在龙头与龙身相接之处有一道不是很明显的山岭,人们叫它‘锁龙岭’,为啥叫锁龙岭呢?

据传说,这道方圆24华里的龙脉乃是明代以前一个反王堆砌的,具体到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反王,无从考证。相传,当时这个反王在此地堆砌这道龙脉,是想利用人们大都信奉帝王就是龙种的观念,制造自己就是龙的传人的假像,让老百姓拥护自己,帮助自己推翻朝廷。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在勤于治国的同时,对巩固政权也是非常重视的,因为他自己就是造反起家,推翻元朝,登基做的皇帝,所以他特别担心别人也会造他的反。于是,为了及时发现那些想要造反的蛛丝马迹,就时常派宰相刘伯温到全国各地巡视观察。因为那刘伯温本就通天文晓地理,尤其精通易经八卦,而且从他们一开始起义就一直跟随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是他最得力的军师加铁哥们儿。

那一日,朱元璋又把刘伯温派出来为建新都选址。刘伯温领旨后不敢耽搁,一路风雨兼程来到北京,夜晚观天象,见京东一百里外山中云雾缭绕,虎啸龙吟,心里不禁一动,想那大明朝刚刚建立,江山尚且不稳,这个时候听闻虎啸龙吟,可不是个好兆头。

第二天一大早,刘伯温梳洗完毕即悄悄叫上两个贴身侍卫,骑快马出北京城沿山路直接奔东而来。一路上,刘伯温按照夜里观测的方位,走走停停,见到山脉就下马观测一番。一直走到蓟州城北崆峒山下,观测了一下方位,遂下了马,找个树桩子把马拴好,三个人徒步就上了山。

到了山顶上,刘伯温往四周山梁上一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脸色也随之变了颜色,嘴里还惊叹一声:“呀,不得了哇!”

“怎么了,国师?”两个侍卫被刘伯温的样子给吓坏了,赶紧围过来问。

“天机不可泄露。”刘伯温轻声叨咕一句,随后若无其事地对那两个人说:“没啥没啥,这山里的景致真美。”

原来,刘伯温看见的正是那道龙脉,隐隐约约首尾相顾,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态,刘伯温闭上眼睛掐指一算,这道龙脉与头天夜里所观天象正好吻合。这龙既是皇帝,一个朝代怎么能同时存在两条龙呢?况且大明江山刚刚稳定,可不能再出个反王啥的捣乱社稷。想到此,刘伯温撇下两个侍卫,三步两步奔到龙头部位,拔出腰间宝剑往下一戳,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符咒压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并用剑尖儿写下‘锁龙岭’三个字,然后头也不回,下了山骑上马扬长而去。

从那以后,这山上再也没有了龙吟虎啸之声,因为那龙脉已经被刘伯温用符咒给锁住了。

团山子松树王

蓟县下营镇团山子村西头有座山,人们都叫它西山,咋看都是一座很普通的山。可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座山的“仙”不是别的,是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老松树,村里人都叫它松树王。

据传说,这松树王本是大清朝乾隆皇帝登基那天,村里一个叫刘志的人栽下的,至今村里老人们中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山顶松,井沿儿槐,乾隆登基刘志栽。可他为啥选在那一天栽下这棵松树呢?

据史书记载,团山子明代建村,但当时规模很小,到清朝时期也只在山根儿下散居着四五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姓刘,当家的就是刘志。说起来,这刘志就一个普通农民,怎么就知道乾隆啥时候登基当皇帝呢?

原来,这乾隆和刘志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据传说,乾隆皇帝登基前就喜欢游山玩水,骑射打猎,而且武功超群,射箭百发百中。那一日,还是个普通皇子阿哥的乾隆出京城到下营山中打猎,在一个山坳里看见一只恶狼正在扑咬一个种地的农民。眼看着那人就要被恶狼扑倒,情急之下,乾隆想都没想,立即弯弓搭箭,瞄准恶狼咽喉部位“嗖”地就是一箭,那箭不偏不倚正射在狼的喉管子上,就听那狼“嗷”地一声惨叫,立刻停止扑咬,打了几个滚儿就死了。

乾隆见恶狼已除,收了弓箭,拍马跑过来,见那农民伤得不轻,赶紧下马扶起他,并命侍从取出红伤药给他包扎伤口。那农民连惊带吓,加上与那只恶狼周旋,已经是筋疲力尽,在乾隆和众侍从的安抚下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睁开眼见这么多好心人搭救自己,立刻匍匐在地,磕头谢恩,并极力邀请救命恩人到家中坐坐。那个农民就是刘志。

当时,清醒过来的刘志力邀乾隆一行到家中小叙,本想款待一顿便饭,以答谢救命之恩,但乾隆刚要跟着刘志进村子,就有快马跑来递给他一封信,乾隆只看了一眼就匆匆和刘志告别,打马绝尘而去。

那刘志本是个性情中人,见人家救了自己连口水都没喝,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就走了,很是过意不去,遂拦住一名侍从探问救自己的那个侠士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居住,以便日后登门拜访。侍从起初不肯说,最后实在被他问急了,也看他是个老实人,就顺口说一句:“别问啦,他就是下一个要登基坐殿的皇帝。”

“什么?皇帝?”刘志听到这几个字就呆住了,直惊得张着嘴半晌说不出一句话,人家都跑得没影儿了,他还愣在那儿“皇帝,皇帝”地念叨呢。

那以后不久,京城就传出来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基即位的消息。得知消息的当天,刘志就从山下挖起一棵壮壮的小松树苗移栽到山顶上,就是乾隆弯弓搭箭射死恶狼的地方。同时,他又在山下与救命恩人分手的井沿儿旁植下了一棵槐树,以此纪念乾隆皇帝救命之恩,遥祝恩人像松树一样长寿,像槐树一样健壮。

树栽下以后,刘志坚持每天浇灌,精心培育,两棵小树在他的侍弄下枝繁叶茂,没几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而对于自己与当朝皇帝的那段奇遇,除自己家人外刘志始终没跟别人提起过,所以,后人们只记住了乾隆登基刘志栽树,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栽这棵树。

也许是被刘志栽树谢恩的诚心所感动吧,一百多年以后,那树渐渐地竟然充满了灵气,树枝上常有小蛇盘绕看守,树根底下还有一个脸盆大小的坑,坑里清水盈盈,里面常住着一个老王八精守侯着,所以,虽然此松高踞山顶,但始终绿荫如盖。

后来,村里曾有一姓柳的人到山上砍柴,想从这棵老松树上砍一些树枝子回家当柴烧,可砍了半天也没砍掉一根树杈,好不容易砍下一截树枝子,背回家以后不久就病了,还瞎了一只眼,差点儿倾家荡产才保住了性命,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再也没有人敢动它一根毫毛了。

康熙御封干涧

前干涧地处蓟县深山区,峰峦叠嶂,树木茂密,到了夏季,山石飞瀑,溪水潺潺,是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可是,从前这里可不是这个样子,十年九旱,水源奇缺,人们吃水都要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驮,用滴水贵如油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为什么呢?因为是康熙皇帝给封的。

据传说,清朝康熙皇帝酷爱打猎,这山里猎物也多,啥时候来都能满载而归。有一年春天,那康熙爷在皇宫里待腻歪了,带着侍从卫队又进了山。在前干涧一道山梁山上看见了一只梅花鹿,那鹿长得又肥又漂亮,特别稀罕人儿,康熙一见大喜,立即打马向前弯弓搭箭要射,可刚瞄准了,那鹿好象发现了什么似的一闪就不见了。眼看到手的猎物要飞,这打猎可就忌讳这种事儿,况且康熙一行出来大半天,这可是第一个目标,更不能放过的。只见那康熙皇帝,收起弓箭照着马屁股‘啪啪’就是两鞭子,那马放开四蹄风似的地就追了过去。可那梅花鹿不紧不慢总是隔着那么一段距离,翻过一道山又过一道梁跟那皇帝兜着圈子,到后来康熙座下那匹马累得直吐白[BF]沫,鹿还是没追上,倒是那帮人都累得够戗,个个盔歪甲斜,手脚抽筋,而且还迷了路,眼瞅着天快黑了也没转悠出那道山沟,康熙也疲劳了,遂命侍从围营扎寨就地休息。

搭好帐篷,康熙又命侍从们生火做饭,可做饭得用水呀,他们打开水囊一看,个个空空如也早就喝光了。于是几个人提着水桶兵分几路去找水,可几个时辰过去以后出去找水的都提着空桶耷拉着脑袋回来禀报:“回万岁爷,我们沿着山涧旮旮旯旯都寻遍了,甭说水井就连一块湿土都没看见呐”。

康熙一听脱口而出:“难道我们是掉进干涧了”。

说完,他立刻就后悔了。这皇帝可是金口玉言呐,看来这个地方是一刻也不能待啦,真要住下来渴也渴死喽。想着,遂命侍从拔营起驾连夜回宫。后来他们这一帮人算是转悠出去了,可那受了皇封的干涧多少年来真的是水贵如油很少湿润了,直到解放以后,这干涧才逐渐摆脱了缺水的困扰,慢慢丰泽起来,后来人们又把“干涧”改为“甘涧”,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金猪传说

猪耳峪,坐落在孙各庄满族乡,因村东有座山状似猪耳而得名。

传说当年猪耳峪山中曾藏有一只金猪,村里人起初不知道,后来有一个懂巫术会憋宝的南蛮子从这里路过,发现了这件宝贝,于是,就在村里租了一间客栈住下了。

这南蛮子住下以后,行动怪异,每天都是白天睡觉晚上出去,逢大集的时候他就出去买黄豆,也不多买,一次就十来斤,夜里出门时就提一小袋儿。开头几天,谁也没在意他究竟是干啥的,渐渐地村里人都发现了他的反常行为,就开始对他心存戒意,尤其是他这白天睡觉晚上出门的举动让人总觉得不正常,肯定没干啥好事。后来那店主也发现了他的行踪,一连几个月每天都是前半夜出去后半夜回来,白天在屋里瞎鼓捣。为彻底弄清这南蛮子的底细,在一个月黑天,店主换上一身夜行衣悄悄地跟在他身后。

只见那南蛮子出了客栈以后,弯儿都没拐径直就上了东山,沿着羊肠小道七拐八拐来到一个山洞前,在地下撒了一把黄豆。不一会儿就见那洞中钻出来一只小猪,不是很大,也就十多斤的样子,小猪出来后就开始吃黄豆,那南蛮子小心翼翼凑过去,又撒下一把黄豆,那小猪就接着吃,看它快吃完时那南蛮子就接着撒,一次比一次远,慢慢地就把小猪引离了洞口。眼看那小猪跟着他走了有半里地,在后面跟踪的店主忽然脚下一滑“扑通”栽了个跟头,那小猪正吃黄豆呢,一听有响动“刺溜”一下就没影儿了,那撒黄豆的南蛮子一把没逮着黄豆撒了一地,一抬头见是店主跟着呢,“啪”一拍大腿:“完喽,这下可全完喽,大哥呀你这跟头栽的咋这是时候呢,我刚要逮那金猪你就把它吓跑了,真要得手的话给你一条腿你就不用开店了,忒没福哇你。”

南蛮子摇着头一通长吁短叹,店主倒不以为然:“不就一只小猪崽子么,明儿个我帮你逮就是了。”

“明儿个?后儿个你也见不着它啦,那是只金猪,六十年才出来一次呢,再过六十年不定跑哪去了呢,还等着你逮,嘁。”

第二天一早,那南蛮子就收拾东西回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看见过金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