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25

第25章 文学艺术(8)

三个月后,观音阁的骨架已经支起来,就要上椽子了。一天中午,工匠们正坐在地上吃饭,一个黑胡子老者走到跟前,作了个罗圈揖说:“我也是木匠,同行是一家,出门断了盘缠,诸位赏口饭吃吧。”工匠们说:“就一块儿吃吧。”老者端起碗吃了两口饭,又夹一箸菜放进嘴里,巴嗒巴嗒嘴说:“盐短。”一个工匠就给他捏了一捏盐。老者又吃了一口菜,说:“盐短。”另一个工匠又给他一捏盐,老者一会儿把饭菜吃光了,用手抹抹嘴,扬脖看了看观音阁,摇着头朝外面走去,一边走还念叨着:“盐短,盐短。”

过后,尉迟敬德听说了这个事,他猛一惊,这位老者的长相和梦里的那位一点也不差呀!莫不是鲁班师傅显圣吧?他站在观音阁前,看着上好的椽子琢磨着“盐短”的意思。蓦地明白了,原来椽子出檐太短了。他让工匠蹬上脚手架,把椽子放长一尺,哈,太好了。最后就做成像现在这样的斗拱,出跳深远,像飞起来的一样,美观极了。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观音阁建成了,尉迟敬德想请人写一块匾。一天夜里,他刚入睡,鲁班又来了,向他说:“写匾的事,先不要着急,眼下有太白金星下界了,转世为大诗人,等着他来写吧。”

后来,李白果真来到渔阳。一天,他喝得大醉,朦朦胧胧地写了“观音之阁”四个大字,又题上“太白”的落款。可是,等到把匾悬挂起来以后,才发现之字少了一点。李白站在阁前,把笔蘸饱墨水,用力往上一扬,正好点在“之”上。这就叫作“飞笔点之字”。

寡妇楼

在太平寨长城西段,有座方形石楼,名寡妇楼,高13米,楼基与城墙齐。几百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长城沿线楼台均已毁坏,唯独寡妇楼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当地百姓们的保护。他们说:这座敌楼是12名妇女的心血筑成的。

传说,在戚继光指挥修长城时,有12名河南籍士兵的妻子结伴同行,到边关寻夫。当她们千里迢迢来到蓟州太平寨长城脚下时,丈夫已为修长城献出了生命。她们悲痛万分,在坟前大声痛哭。蓟镇总兵戚继光巡视长城路过这里,见此情景,下马来到她们跟前,好言劝慰,发给每人优厚的抚恤金,劝她们回家后好好抚育儿女、赡养老人。12名寡妇抑制悲痛,一起商量,决定献出抚恤金,作为修筑长城的费用。她们毅然投入到修筑长城的行列中,终于修起了这座敌楼。人们为纪念她们申明大义、为国分忧的壮举,把这座敌楼命名为“寡妇楼”。

后代文人咏诗撰文歌颂十二寡妇的高尚情操,称她们是“女中豪杰”,是长城上的“守护女神”。

八仙桌子的传说

在八仙山洋楼北山脚下,有一块方正石桌,这就是八仙桌子。说起八仙桌子,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相传八仙云游东海回来的路上,忽见眼下山峰林立,云雾渺渺,八仙兴趣大发,经[BF]吕洞宾提议,决定到人间看看。八仙按住云头,来到一片四面环山的地方,脚踏绿草,环顾四周山景,心旷神怡,赞不绝口地说:“好地方,真是好地方!胜似天堂美景。”

不知不觉已是日落偏西,八仙觉得腹内空空,口内乏味。铁拐李手提宝葫芦摇了摇说:“趁天色还早,咱们就在这里用饭,几位意下如何?”七仙很是赞成,便围坐在一起。曹国舅说:“有个桌子用饭就舒服啦!”何仙姑闻听,便将手中花篮抛出,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花篮里装了一块月宫石桌放在了八仙的中间。七仙齐声喝彩:“妙、妙、妙!”蓝采合手拿七块板,随口说道:“何大姐想得全,石桌正好坐八仙。”何仙姑说:“列位长兄,我想咱们用完饭,就将这石桌留在这里做个纪念,不知如何?”七仙齐声说:“好,应该,应该!”至今这传说中的八仙石桌依然平稳地放在八仙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禅堂智对

有一年,清明过后,康熙皇帝谒陵回京,途中在盘山休憩数日。一天,他在大臣太监们的陪同下,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到盘谷寺前,被周围的自然景色迷住了,只见峰峦迭翠,流水淙淙,松柏青青,百鸟啾鸣。康熙皇帝感到心胸舒畅,遂踱入庙门,一直走进禅堂,见里面空无一人,就在一把乌木椅上坐下,蓦然一阵浓郁的脂粉香气,随着微风飘进屋来,他蹙起双眉,轻轻摇了摇头。这时,住持僧智朴出外办事回来,一进禅堂,只见康熙皇帝板起面孔,吟道:“一进禅堂胭脂香,其中必定有娇娘。”

智朴身子哆嗦了一下,打了个沉儿,说:“三宫六院主独占,小僧一个又何妨。”

这句话噎得康熙皇帝倒吸一口冷气,脸憋得通红,刚要发作,却觉得有失体面,又慢慢缓和下来,忽然哈哈一阵大笑,说:“佛见佛,笑哈哈。”

智朴想,见了皇帝,还没大礼参拜,却来了一场反唇相讥,这事如何收场?他机智地顺水推舟说:“既然是佛见佛,是拜呀还是不拜呀?”

康熙皇帝说:“拜也罢,不拜也罢。”

智朴双手合起,行了个佛家礼。这时,一个体态端庄的姑娘,手托着盛供品的竹篮,从佛殿里走了出来,康熙皇帝起身站在门口,把那姑娘叫住:“那一姑娘,你单身来寺院干什么?”

姑娘停住脚步,转过身说:“父亲得了重病,我和母亲来烧香许愿,求神佛保佑。”

康熙皇帝说:“你母亲在哪儿?”

姑娘说:“瞧,这不出来了。”

康熙皇帝一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走出殿来,他这才恍然大悟。

等那母女二人出了寺院,康熙皇帝问智朴:“刚才,你的话是真是假?”

智朴说:“假当真时真亦假,小僧斗胆,和万岁开了个玩笑。”

康熙皇帝说:“为什么开这样的玩笑?”

智朴说:“万岁是金口玉言,小僧不便反驳,狗尾续貂,胡诌了两句。”

康熙皇帝说:“智朴你好灵俐,怪不得你编写的《盘山志》体例谨严,文字清新,朕念你苦心孤诣,撰写山志,宏扬佛法,赐银千两,整修盘谷寺。”

智朴连忙谢恩,康熙皇帝瞻仰了选佛堂,游览了巢云轩,然后辞别智朴,在大臣和太监的陪同下,前往云罩寺。

大石桥上

有一年,乾隆皇帝从北京来盘山,有东阁大学士刘墉,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等伴驾。一行人从静寄山庄出来,由中路进山游览,乾隆皇帝走得气喘吁吁,刘墉凑过来说:“我主上山,前步高后步。”乾隆皇帝听了自然高兴,马上反问道:“我要下山呢?”刘墉急忙说:“我主下山,后步高前步。”乾隆皇帝微微摇了摇头,刘墉灵机一动:“我主下山,后背倒比前胸高。”乾隆皇帝一琢磨,“后背”谐音“后辈”,“前胸”谐音“前雄”,从先祖努尔哈赤起,到现在的“康乾盛世”,可以说是前雄伟业,而后辈还要超过前雄,说明大清一统越来越兴旺。

来到偏桥(大石桥)前,乾隆皇帝见这里风景很好,降旨休息,太监在桥上铺了黄绫软垫,乾隆皇帝靠北面南,几位大臣靠南面北坐下来,乾隆皇帝随口说出一个上联:“游盘山走盘道盘桓数日。”刘墉抢先对出了下联:“逛热河饮热酒热闹几天。”乾隆皇帝一听“热河”两个字,就像刺了他的心肝,立刻把脸沉下来。原来,在这之前,乾隆皇帝曾到热河离宫去避暑。当时那里流传着民谚:“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却在热河中。”这句话传进内大臣博尔奔察耳朵里。一天,乾隆皇帝正在烟雨楼上登高望远,凉风习习,他感到身清气爽,说道:“此地气候极清淑,大胜京师。”在一旁的博尔奔察却答道:“皇上就宫内言之耳,若外间城市狭隘,房屋低小,民人皆蜗居其中,兼之炉灶相接,炎热实甚,故民间有谚日:‘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却在热河中。’”乾隆皇帝听了,大为恼火,把博尔奔察狠狠训斥一通。

刘墉见这情形,急忙把话岔开说:“万岁,这儿的景致多美呀,您应该再出个上联,让大伙儿对对。”

乾隆皇帝情绪又好了起来,手指坐下的大石桥,说了个上联:“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

这个上联,难住了几个大臣,连刘墉也噤若寒蝉不吱声,只有纪昀低头微笑着。乾隆皇帝说:“纪卿,你是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由你来对这个下联。”纪昀稍加思索,对出下联:“万岁爷爷万岁跪倒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华阁妙联

一年春天,乾隆皇帝从蓟州城内到盘山来,走到西门外,见遍地蒲公英,“黄金”点点,便信口吟道:“郊外黄花亚似金钉钉地。”随驾的东阁大学士、人称“刘罗锅子”的刘墉心知是要对出下联,他勒马回头,见城内矗立的白塔,高插入云,马上和道:“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乾隆皇帝听了心上老大的不快,因为皇帝是天子,“玉钻钻天”犯了忌讳。刘墉自知失言,后悔莫及。

到了天成寺,乾隆皇帝作过佛事,登上江山一览阁,凭栏远眺,见山峦起伏,苍松葱郁,山花万点,路上的不快烟消云散。住持备下酒席,乾隆皇帝和刘墉对饮起来。乾隆皇帝手擎酒杯,兴致勃勃地吟道:“水(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水。”刘墉心上一愣,这上联出得蹊跷,后边的联语点出了前三个字的偏旁,脑门浸出了汗珠。一怕对不出下联,二怕触犯龙颜。这时,和煦的春风,吹进一股浓郁的香味,他往外一看,阁下丁香盛开,顿时触起了灵感,马上和道:“丁香花百字千字萬(万)字头。”

乾隆皇帝听了,笑逐颜开,因为当今皇帝,正好是万字当头。

独乐四方

一次,乾隆皇帝从盘山回到蓟州城内,住在独乐寺东院的精舍里。他在刘墉等大臣的陪同下,游览了城西名胜公乐亭,拜谒了城东四方台上的古刹十方院。

这天用过早膳,乾隆皇帝和众大臣在观音阁下漫步,他心有所感,颔首吟道:“公乐亭独乐寺公乐不如独乐乐。”

被人称为“清代包公”的刘墉心上一震,这独乐寺是因安禄山叛唐时节曾在此誓师,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方始得名,不想当今皇上也想独乐。他思忖片刻,不无讥讽地诵道:“四方台十方院四方不如十方方。”意思是,为人君者,不能只思独乐,而当兼济天下,体恤万民。

傻姑爷学说话

从前有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老两口非常的善良,有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儿子,谁见谁爱。只是不尽人意的是,儿子的大脑不灵,说出话来总冒傻气,人们都管他叫傻小子。

傻小子长大了,有媒婆来说媒。跟老两口子说:“老哥老嫂子,我给你们两人道喜来了。”一句话把老俩口说愣了:“我们有啥喜事啊?我儿子还打光棍呢!”“咋没喜事啊,东村张顺家的姑娘看上你家小伙儿了。我就是为这事来的。你们看这是不是喜事啊?”老俩口听了乐得合不上嘴,连说了几个谢字:“您要是把这件喜事撮合成了,我一定会多给您辛苦银子。”“不必不必,我这都是为了两家好。再累我也打心里甜呢!”

在相人儿这天,傻小子一句话也不说,因为在家里他爸和妈早就嘱咐好了,不能乱说话惹出事来。张顺两口子和姑娘一看傻小子根本不傻。这样漂亮的小伙子会傻吗?只是有些腼腆罢了。马上和媒婆说,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择日成亲吧!

傻小子和张家姑娘很快结了婚。没过几天,新媳妇见傻小子不会说好听的话,心想要和他一同回娘家去,一定让人家笑话。于是就拿出二两银子跟他说:“你去到大集上,学一句半句的好听的话来。”想让他学会了说好听的话再回娘家去。傻小子拿着银子走了,见到一些人在河边上放树,其中一个小伙子说:“这真是人在河坡没坐处。”傻小子一听这句话挺好听,就记在了心里,上去就给了他二两银子,跑回家里,媳妇一看他回来了,忙问他:“把好听的话学来了吗?”“学来了学来了,‘人在河坡没坐处’。”“好听好听,明天还去学。”第二天,他又用媳妇给的二两银子学来了一句:“双桥好走,独木难行”。第三天用二两银子学来了“老母猪钻寨子,头在里腚在外”。媳妇一听这些话,真的很高兴,这下我可以和他一起回娘家去了,谁还会说我的丈夫傻呢。绝对不会了。

这一天,媳妇领着丈夫一同回到了娘家。老丈人也想考一考姑爷的知识。满屋子的人都坐着,就是没有他的坐位。还说:“姑爷来了,快快地坐下。”傻小子四处看看,没有坐位,就说:“河坡放树没处坐。”老丈人一听,心想,可以呀,我姑爷不傻呀,出口成章。可还得继续考他。到了饭桌上,老丈人只给姑爷一根筷子说:“姑爷吃菜。”傻小子一听便说:“双桥好走,独木难行。”老丈人一听更喜欢上了。丈母娘也忙从外屋进来看姑爷,靠在门框上,越看越喜欢。我这姑爷不傻呀!傻小子一回头,看见丈母娘靠在门框上,忙说:“妈您屋里来坐。别跟老母猪钻寨子似的,头在里腚在外,多难受啊。”这下老丈人急了:“你这傻小子,给我滚!”

傻姑爷拜年

从前有一个傻小子啥活也不会干,就会一样活——倒粪。这天他去相亲,见姑娘家门口有一堆粪,拿过三尺子木锨就干起活来,把粪倒得这个细呀!就像用筛子筛过一样。姑娘她爹一看,这粪倒得这么好,别的农活也一定干得不错,我闺女到那也绝对饿不着。于是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