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14554200000014

第14章 文徵明手卷精品《林榭煎茶图》鉴定

《林榭煎茶图》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的精品之作,原是清宫的藏品,后成为散落在外的"东北货"。这幅画卷作为珍品,受到清朝三代皇帝的鉴赏,印有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玺。此外,还有"宁寿宫印章"、"三希堂精鉴玺"等乾隆的十三个印章,有嘉庆的‘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有宣统的"无逸斋精鉴玺"、"宣统鉴赏"印章,有"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印章等。

我们鉴定这件珍品,首先要了解画家本人的情况,之后,再从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文徵明( 1470一1559),名文壁,字徵明, 后改字徵仲,又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四十岁以后才开悟,但他很勤奋。他曾经想走仕途,五十四岁时到北京做了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故称"文待诏"。后又回到苏州,为自己建了一个玉磐山房,每天在那里和文人们吟诗作画。文徵明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未被允许参加乡试,为此发奋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他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而且是一位多产的画家,留下来的作品特别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

文徵明的山水远学五代、北宋时期四大山水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近学元代四大画家倪云林、黄子久、吴镇、王蒙。在他的画里,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他们的绘画风格。如他仿倪云林言简意赅,就和做文章一样,一句废话没有,笔墨很少,但他是用心画的。在《林榭煎茶图》这件绘画作品里,有很多倪、黄的影子。文徵明所在地苏州是一个文人萎萃的地方,文风很盛,受当时文人的影响很大,明代杰出画家沈周对他的影响最大,他把沈周看做自己的老师。所以在他早年的作品里,自己的面貌显露得不太多。

文徵明还是书法大家,从他的书体来说,年轻时写初唐钟绍京的《灵飞经》帖(小楷),之后又写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欧体。后又临王羲之、黄庭坚,写晋唐小楷,并下了很大工夫。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的字体他都临过。后又受元代书法家冯海粟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带有自己特性的书法体式。其书法特点我用四个字来形容."高峻崚嶒",用我的话来说:扎手。他这是源于黄庭坚的书体。

文徵明能够成为一名书法大家,当时得益于两位先生,一位是明代书法家吴宽,另一位是明代书法家李应祯。李应祯虽不是明代一流书家,但其弟子祝允明、文徵明却家喻户晓,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徵明二十二岁开始跟李应祯学书,李应祯到了晚年时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徵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徵明在评价李应桢时说:公既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又云: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昧,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还有用笔,历史上每一位大书画家用笔都不一样,文徵明用笔特别讲究,从他的书法里表现出用笔的狠劲,不管写什么,大笔茬子写得特别辛辣。他一般都是用狼毫,用硬笔,如果不用硬笔,很多笔道写不出味道来。当时的毛笔均为狼毫,或者紫毫,笔尖比较硬。我们要把他用笔的习性掌握了,一看就知道是文徵明的字。

文徵明作为书法大家,桃李满天下,有很多学生,同样也受他的影响。所以文徵明包括他的学生,就形成了当时的一种时代特征。我们现在看周天球、文彭、文嘉、王谷祥等人的书法作品,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文徵明的学生。为什么,因为像他的老师,带有当时的时代风格,这就叫断代。不了解这些,不知道他书法特点的来历,对文徵明的字就看不懂,真假难辨。

《林榭煎茶图》手卷的后面没有干支款,但看其笔墨、画意,这件作品应该是文徵明六七十岁时画的,是他绘画生涯中最好的时候。因为在这里没有衰笔,水墨和焦墨特别空灵。对于《林榭煎茶图》,从书画鉴定角度说,作品看多了以后,一打开,就知道是明朝的,因为它带着明朝的时代特征。同时,时代特征里还有它的地方特征,这幅《林榭煎茶图》一看就是苏州的,或者是南方的,绝不是北方的,因为北方没有这样的景致。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都有当地的书画界领袖。当时的文徵明不是他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形成了"吴门派",而文徵明在这一画派里是个大家。

作为书画鉴定新入门的人来说,看见一件作品要有一种感觉,即欣赏,要把欣赏关过了。所谓欣赏关就是对作品能看出好来,看出好来才能有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才能跟着感觉走,但这种感觉是要有一定功夫的,不是朝夕之功。我所看过的文徵明作品连真带假,有七八百件。在这里我还要说三个字,一是文,在看东西的时候,不是山、树、水、房子、人物像不像的问题,而是你在欣赏这件作品时,要提高一步,换一个位置,换一换角度,把它当做一篇文章来读,不单要欣赏画,还要读画。二是雅,一点烟火气没有,就好像我们读苏东坡的《赤壁赋》一样。三是静。

《林榭煎茶图》这件作品没有乾隆御题,只有印章。在博物馆的藏品中,乾隆御题的东西比较多,打这个图章也有它的时代特征,这个时代特征就是说关于白文的(也叫阴文),不管它打的印泥是大,还是小,它的印泥里有白点点,现在还没有琢磨出来带白点点的印泥是怎么出来的。另外从印泥的颜色来看,越是鲜红的,就越容易有问题。《林榭煎茶图》这件作品的图章,是浅红色,叫深浅红。现在做假画的,一般是打不了这个图章的,它不是拿过来就能打的。

古人写字的时候一般离不开诗、词,但在诗里,和诗人作诗不一样。文徵明的诗、书、画、刻都行,他的字写欧体,是从欧体中演变出来的。他的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即使是四十岁以后才开悟,但到了晚年他是以功力取胜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打开一看,虽然没有唐伯虎的帅气,但很痛快。

鉴定书画要会分析,我们在审核一件作品的时候,打开后首先看周围一些客观的东西,之后再看中间、本身。画家本身有他的笔路,笔路没有一样的,将其笔路研究出来以后,他这一生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比如,有的书画家是学写颜鲁公的,但是写颜鲁公哪个阶段的就不知道了。而阶段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阶段留下来的碑帖是不一样的,颜鲁公四十六岁时的《多宝塔碑》与七十多岁时的《颜家庙碑》不是一个面貌,颜鲁公的书体,就其共性来说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年龄段,特性又是不一样的。

文徵明在《林榭煎茶图》的落款留下六个字"徽明为禄之作",这是为他的大弟子王谷祥画的。从书画作品的写款来看,其时代特征非常明显。从元代一直到明代末年用的是平头款。如,元代不论是倪云林还是黄子久等,一般的写款就是自己和对方的名字,自己的名字和对方名字的第一个字是平行的。如文徵明的"徽明为禄之作",没有把"禄"字高出一个字来,写的是平头款。再有就是名、字、号的问题,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有别号,不像我们现在就一个名。如文徵明,我们看到经常是"文壁"下面有一方图章"文壁甫徽明","文壁"是他的名,徽明是他的字。印章中的"甫"字为篆字"父","父"同"甫","甫"也指"字",即自指"文壁字徽明"(文壁为名,徽明为字)。旧时询问对方的字时,往往用"台甫",即说."您台甫怎样称呼?""台甫"是尊称别人"字"的敬词。我们看书画的时候,"以字行"这三个字经常出现。如

齐白石齐璜,二十七岁( 1889)时取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后以号行称齐白石。别人再为他画画,或者送东西,可以写白石先生、白石大人……雅正。文徵明是以字行,但他四十六七岁之前署文壁(名)的款较多。四十六七岁之后署文壁的款就少了,尤其是到了晚年则更少见。但是,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的问题。文徵明活了九十一岁,四十六七岁之后署文壁款,要看对方是干什么的,如果年龄相仿可以写文壁,称兄道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壁的"壁"字。之所以取这个"壁"字,他认为自己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当中缺土,而"壁"字里面有"土"。但在看他写的草书时,不知道这一原故的人就把这个"壁"看成是玉璧的"璧"。所以看文徵明的早期作品,针对其落款文壁的"壁"字,可以这么讲,凡是写玉宇"璧"的不能绝对说是假的,只是在我几十年的书画鉴定中,所见到的文徵明早期的书画落款,壁字从土的多,从玉的真的较少。从土的有没有假的?我们在写土字"壁"的作品中也发现过假的。鉴定文徵明的作品,不论是"土"还是"玉",这些细节在审定某,一幅作品时不是主要的,但是又不能不考虑,往往从"土"字壁、"玉"字璧这个不是主要的问题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破绽来。比如看一件文徵明的作品,刚看时挺好,只是写了一个玉宇"璧",接着再看,越看越不行,这就是一个突破口。另外,文徵明的明字,在写款的时候从目不从日,我们今天写明是一个日,实际上是眼目的目。

当然,辨真假不要仅拘泥在写款上面,还要看里面实质的东西,即书画本身以及书体的演变过程。所以看一件作品要从多方面看和证实。

作为书画的精品,古人也好,现代人也好,他一辈子的代表作不见得有几件,偶尔里面会出点精品,但不一定件件都是精品。如果件件都是精品,都是得意之作,那就没有得意之作了。而《林榭煎茶图》这个手卷在文徵明的作品里是精品。

文徵明的《林榭煎茶图》用纸也很讲究,是明代宣德纸(棉性纸)。这件作品非常美,现在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