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14551200000029

第29章 家校联手助学生成长(4)

做一个不随大流的人

随大流的人往往没有主见,看见别人家屋顶上长草他也眼红忙着在自己的屋顶上挖坑,听别人说吃糖健脑他也顾不得自己的糖尿病开始吃糖,发现邻居的孩子参加了补习班自己也坐不住了硬拉着孩子去报名。有好处吗?不清楚,有用处吗?不知道,有意义吗?不明白。这叫三问三不知。七八十年代,交通运输还不发达的时候,农村里拉东西全靠毛驴车,他们称作拉脚。到了冬天拉煤取暖,村里有毛驴车的组成一个车队,多的十几辆,少的也有七八辆。一出去就是七八天,排成长队,昼夜赶路,到了晚上就要有一个头驴领路,后面车上的人可以随时睡觉。后面的毛驴都跟着前面的头驴走,这些毛驴只看前面的头驴不看路,前面的驴不小心走进公路沟里去了,后面的全都跟着进沟里了。现在,交通运输发达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听说从石太高速拉煤的大货车都是昼夜兼程,到了晚上前面的司机困了停下就睡,后面的不清楚前面的情况也都陆陆续续停下来,干脆也借此机会打个盹儿也就睡踏实了,再往后面的更搞不清楚前面的情况以为出了车祸就等的焦躁不安,结果天亮了睡醒了都走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事实上,瞎子带领瞎子,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都做得很虔诚。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改变它呢?

在不同人眼里我就是那个不同的人

老子说:绝学无忧。意思是去除知识就没有了烦恼。大家都争着要知识,才会带来烦恼。这是一个普遍的原则,知道得越多,欲望也就愈多,烦恼也就生发的愈多。最可怕的烦恼不是我们清清楚楚获得的烦恼,而是稀里糊涂地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挣得的烦恼,我给这样的烦恼起了个名字叫“拐卖”。什么是拐卖?就是赵本山演的小品《卖拐》,明明是赵大忽悠把范师傅给忽悠瘸了还把拐卖给了他,范师傅还一口一个“谢谢啊”。现在这世上有不少范师傅在追着忽悠他们的人喊“谢谢啊”。

我敬佩人家老子“绝学无忧”,这话讲得太精彩了。老子的本意是大家都没有知识也没有比较,也就没有欲望;反过来说大家都不知道也就是都“知道”,这关键是“都”。原始社会大家都赤身裸体的,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一样都裸体,因为都裸体所以都跟穿着衣服一样。事情就坏在,突然有一天这支裸体队伍里面出现了一个不同的人,一位少女用一片树叶挂在了自己的隐私处,起初大家看她很别扭,都不想与她交往了。等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支裸体队伍里面不断出现挂树叶的人,于是,女人挂树叶成了时尚,陆陆续续都挂上了树叶。至于最后那一些挂树叶的人,你问他们为什么要挂这片树叶,他们会犹豫不决地告诉你:“我也不清楚,我看别人都挂了。”然而,今天的人们又有了返璞归真的自然场所,在法国裸体村里,人们从不担心自己的体形是否健美,身材苗条的、大腹便便的和皮肤老得皱巴巴的人都泰然自若,构成了最自然的画面,相反出现的穿着制服的警察则显得格格不入。现在国外裸奔、裸抗议、裸游戏、裸课堂、裸运动皆有之。为什么?就是因为生活、职业、欲望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肉体上的压力,他们在寻找机会释放并减轻这种压力。城市里建的公园、运动场、娱乐中心等等都是起这种作用的,只是名称上的不同,这都符合老子的“绝学无忧”的理念。

现在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们从幼儿园都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的父母、长辈们赋予他们太多的期待,升上好学校、谋到好职业、找个好配偶,你看都在求“好”,那不好给谁呢?有人竟说“好极了”,如果好真的急(极)了的时候那就没好了。旅游时,你会看到山上庙里的游客在那里拜菩萨很虔诚,他们哪里是真心实意来拜菩萨的,实在是为了自己啊!所以说,人敬鬼神,多为图自己的私利;人干事情,实为谋个人之钱(前)途。你再看看那些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再到高中这一路上和取经差不多,虽没有妖魔鬼怪但也逃不掉“四苦”(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学校苦压、家庭苦逼)折磨。我们为自己制造的苦和难的教育,这不符合马克思的教诲,“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这句名言中的“不畏劳苦”是指来自人本身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要求,并非是来自于外界给他们施加的压力和制造的痛苦,这是“被”字型的强迫,也是违背人的意志的,不仅给孩子肉体上的摧残,也造成了精神上的折磨。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要想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就请记住这么一句话“在不同人眼里,我就是那个不同的人”。

在别人的眼里我不需要关心我是什么

柏拉图曾以寓言的方式描写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处境。假如人类社会生活是在一个巨大的洞穴里,所有的人被捆住双手双脚,眼睛只能看着墙壁,墙壁上有很多影像,演出很多故事。大家并不怀疑这些都是假的。有一个人就想: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想办法挣脱了绳子,发现墙壁上的影像全是假的、骗人的;于是毫不犹豫地循着光明逃到了外面。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他发现了真相:原来我们一直活在黑暗的洞穴里,墙壁上的那些影像只是幻影。他想,我不能独自享受外面世界这些光明的乐趣。于是就跑回洞穴去,想把别人也拉到外面的世界去。但是,一下子从光明回到黑暗,当然看不清楚,行动自然显得很笨拙,到处摔跤。他跟别人说里面是假的,外面才是真的,别人对他说,你在这种假的地方都站不稳,还跌跌撞撞的,你所说的一定是骗人的。我讲这个故事你可能觉得不好理解,有一次我到一所特教学校去,老师把我领到他们的培智班(说是培智班,还好听一些,其实就是弱智儿童班),同学们见到我这个陌生人都觉得很新鲜,我看到孩子们很高兴,就说:“同学们好!”他们齐声说了一句:“你真傻!”差点让我当场晕倒。老师送我出来后,对我说了一句十分富有哲理的话:“你怎么看他们,他们怎么看你。”

所以我告诉你们,请你们记住这句话:“在别人的眼里,我不需要关心我是什么”

在他人做事的时候我绝不会盲从

苏格拉底临终的遗言是:“不要忘记替我献一只鸡给医神。”古希腊时人生病往往去求神,等到病好了就送一只鸡给医神还愿。而苏格拉底则不同,他认为活着等于生病,死后等于病愈,好不容易等到死亡了,就要送鸡给医神,这就是不同。我发现,一些家长、孩子,也有老师的盲从心理,他们自己没有打算,习惯于观察别人和模仿别人,当他发现别人家的孩子报了个什么学习班,他就坐不住了也要报个班上,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学;孩子也是这样,发现别的同学玩他也玩,别人学他也装模作样;有的老师教学没有一点自信,总问别人讲到哪里了,考试了没有,他不是讲自己的课而是传达别人的课,由于他的不自信使他成了二传手。我刚任校长不久遇到放五一假的事,按照国家规定这本该不是问题,但是要讨论,有的同志打电话询问其他学校怎样放假,我说:“你这样问别人那咱们就成了别人的附属学校了。”更让我不满意的是过年过节给老师发一些福利还要看别人发多少、发什么。说句最简单的道理,你连自己衣袋里有多少钱都不清楚,你还当这个家干什么?我们事事看别人我们就永远没有自信和尊严。当我们大胆做自己时,你就会发现那些不自信的人就开始向你学习了。

我感到,目前的教育没有自信,虽然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但是仍属无奈之举。传统的教育,过去是黄冈、后来又是海淀、现在成了衡水;改革的课堂,过去是杨思、后来是杜朗口、现在又听说是新绛。这就好比《西游记》里,如来佛派观音菩萨护着唐朝和尚来他这里拜佛求经,又管不住自己身边的大鹏鸟等一路妖魔鬼怪捣乱,闹得取经路上乌烟瘴气的,这是在折腾教育。这不是像武林大会那样,盟主坐在高处观看,哪派战胜哪派;哪派取代哪派?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两样东西不可缺少,一个是培养知识,另一个是培养能力。既然教育的方向是对的,那为什么还犹豫不决呢?拉迪亚德·吉普林的诗作《如果》——劝诫人们要坚持自己的路线,漠视人群——

“如果所有人都失去理智,咒骂你,

你仍能保持头脑清醒;

如果所有人都怀疑你,

你仍能坚信自己,让所有的怀疑动摇。”

所以应记住:在他人做事的时候我绝不会盲从。

你要想更明白一些,最近出版的《做整个的校长》里面都有,好好读一读不就全明白了!

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庄子·养生主》里说:田野里的野鸡,走十步才吃一口食,走百步才喝一口水;但它宁愿这样,也不愿被人们关在笼子里,因为一旦关进笼子,它的神色虽然可以显得旺盛,但生活却不自在。别说小鸟儿被关进普通的笼子里,就是被关进金色的笼子了它们照样不自在。《格林童话》有一个金鸟的故事,国王的花园里有一颗金苹果树,金苹果成熟的时候,接连发生被盗,于是让园丁看守金苹果树,园丁就指派他的三个儿子轮流值班,老大、老二值班期间因玩忽职守都发生被盗现象,园丁就安排他的三儿子看守,三儿子在值班期间发现偷金苹果的不是人而是一只金鸟,他把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很想得到那只金鸟。园丁就派他的儿子去寻找金鸟的下落,老大、老二无果而返,于是再派小儿子前去;小儿子来到一座城堡,在一间房子里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只金鸟被关在一只普通的鸟笼里,而旁边放着一只金鸟笼,还放着丢失的金苹果。令这位年轻人感到荒唐的是金鸟怎么会放在如此普通的笼子,而旁边的金笼子才应该放金鸟的笼子。他的这一想法和他的愚蠢举动为他招来了祸端。我举这两个鸟笼子的故事的本意是想说明一个我们都知道又不知道的道理,知道的仅仅是知道,是知道“知道”这个词,不知道就是不去想、不去思、不去管,我该干啥干啥。可是你会发现你也和他们一样共同走进了大家似曾相识的地方:共同的误区。怎样才能走出去呢?我介绍三个方法,就像赵本山说的,“不看广告,看疗效!”

用开饭店的理念思考

一个新饭店开业后,顾客纷纷光顾,至于饭店的装修装饰、文化宣传、员工模样、服务态度等等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人家不是来看你的饭店是怎样的,他们是来吃饭,最后能留给他们的印象只有饭菜的口味好不好,实惠不实惠,这两样,关键是口味。我认为,厨师的职业也是阳光的职业,因为他们做了许许多多的饭菜都不是自己吃的,是让客人吃的,因此,聪明的厨师善于听从客人的评价并不断调整配方、改善花样品种、提高饭菜质量;愚笨的厨师全凭自己的口味:爱吃咸的放一把盐、爱吃辣椒的放一层辣椒、爱吃酸的倒半瓶子醋、爱吃油腻的做一锅肥肉,你这些菜端上来不用问,保准让服务员端回去,下次再也不来了。我经常给老师们讲,每一天一定问自己:我教的对象是什么?我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为了教还是为了学?我能了解学生多少?我的状态如何?

我先说说“我教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所初中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2到15周岁;青春期在13到18周岁。下面是我选自即墨市人口学校的资料,青春期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是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儿童向成年人过度;二是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的时期;三是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他们更为接近成人;四是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五是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也是一个负担很重的时期。从资料来看,这些孩子趋于成年人,有了逆反心理,也可以说他们既懂事又不太懂事。最明显的例子,过去农村,到做中午饭时一看酱油没了,妈妈说:“好儿子打点酱油,快点!”这一去到了下午一点了。酱油是打上了,遇上几个小朋友就玩上了,等他到家里饭菜都凉了,你说让他快点,他们还不清楚快点是多快。这个时期的教育你一定要记住:

清清楚楚告诉他们任务,并规定好具体时间。只说一遍,他不清楚就会问你;如果你怕他没记住,而反复强调,那么以后他们永远都不想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