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耶?仙境耶?人间耶?古人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信然!
关于姜夔和歌女小红的故事,明人张羽《白石道人传》记载:
“时范成大方致政居吴中,(姜夔)载雪诣之,馆诸石湖月余,徵新声,夔为制两曲,音节清婉,曰《暗香》、《疏影》。范有妓小红,尤喜其声,比归苕(吴兴别称苕溪),范举以属夔。过垂虹,大雪,红为歌其词,夔吹洞箫和之,人羡之如登仙云。”
元人陆友仁的《砚北杂志》曾有记述:“小红,顺阳公青衣也,有色艺。顺阳公之请老,姜尧章诣之。一日受简徵新声,尧章制暗香疏影两曲,公使工妓肄习之,音节清婉。”还记载了小红随白石去后的生活,说小红自归白石之后,“尧章每自喜度曲吟洞箫,小红辄歌而和之”。可见小红自随姜白石后,生活曾经是静好安稳的。可惜,姜白石后来贫病交迫,衣食难继。他不愿小红跟着自己受罪,打听到一位富人想娶妾,便让小红嫁给他。小红掩面流泪,苦求留下,姜白石都不肯答应。最后小红失声痛哭,只好离去。
五年以后,即庆元二年(1196)冬天,姜白石与友人一起乘船去梁溪,途中经过吴淞江,再过垂虹桥,顶风漫步桥上,又赋词一首: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余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己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庆宫春》
词有小序述写作缘起。它首先追叙了绍熙二年辛亥(1191)除夕,姜白石携小红从范成大苏州石湖别墅乘船回湖州家中,雪夜过垂虹桥即兴赋诗的情景。这次白石与几位朋友一同准备去梁溪,途经吴江再游垂虹,小红未同行,范成大逝去已三载。
开篇便描绘出一幅黄昏水上荡舟的空阔画面:姜白石和友人划动双桨,泛舟在莼菜漂浮的水面。蒙蒙细雨透过松叶滴落在蓑衣上,黄昏时分的暮色渐渐在那空阔水面上弥漫开去,令人心头轻轻笼上了莫名的愁意。仰头向天呼唤那已相熟识的鸥鸟,它翩然飞来仿佛就要落下,却又瞬间背过人飞开,掠过树梢远翔而去。因为是故地重游,所以白石称这些水鸟为“盟鸥”(有旧交的鸥鸟)。他记得那次自吴凇归去,孤舟是在一个云雪纷扬的深夜里挂帆启程。有道是:“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令人伤感的是,如今眼前又见到了那隐约如眉的青黛色远山,暮云沉沉低垂。
船行至采香径旁时只觉春寒袭人。“采香径”据《吴郡志》:“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今自灵岩望之,一水直知矢,故俗又称箭径。”这历史胜迹最易引发思古幽情,姜白石不禁挥动袍袖,逸兴遄飞,畅怀高歌,飘然不群。可此时又有谁会来与自己唱和呢?垂虹桥上向西眺望,只见小船在那太湖漫漫碧水上飘然而去,醺然的白石心头逸兴却无法遏止。待醉意渐醒时,小船已经飘然走远,只见一片烟波茫茫。这不禁让他想起当年那位耳戴明珰、足着白袜的娉婷歌女小红。而今伊人身影又何在?孑然一身的姜白石眼前只有这身旁寂寞的栏杆暂与为伴了。
词中“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三句感慨遥深。这里“依约眉山,黛痕低压”不是凭空下笔,将太湖远处的青山比作女子黛眉,隐然有伤逝怀人之意。可能是怀念已逝的平生知己范成大,也可能思念那曾与自己吹箫时低唱相和的歌女小红,还似有对合肥情侣的深深思念。“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姜白石因“采香径”这一典故曾有美人采香而生怀人之意。加上又曾“卮酒不能支”,于是舞之歌之。如今老夫对山川独自歌叹,又有谁应答?谁复为我的知音?寂寥中,白石便开始思念那曾和自己琴箫相和的知音。当年有“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也有“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那些婆娑舞姿,那些美妙歌喉,都在眼前一一消失了。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垂虹桥”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东西长千余尺,前临太湖,横截吴江,河光海气,荡漾一色,称三吴绝景,以其上有垂虹亭。船过垂虹,也就成为这一路兴致的高潮所在。“垂虹西望”一句是说在船上西望垂虹桥,还是说在垂虹桥上向西眺望水面?白石在词前小序说:“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可见,白石一行人左呼右唤一起在垂虹桥上行走,见天上星斗低垂,水面有点点渔火相杂,并在桥上喝了酒。所以,这里是说在垂虹桥上向西眺望,水中点点小船飘然远去。“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等我从酒醉中醒来,船已驶出很远,烟波茫茫。白石想起那次“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情景,有些黯然神伤,不禁怀念起当年那位足穿素袜、耳坠明珰的佳人。“明珰素袜”借指美人。曹植《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句。这里没有明说是谁,前面有“采香径里春寒”一句可以说是指吴宫里的美人西子,而前面的“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又似指歌女小红。当然,还可能是在合肥与自己依依惜别的女子。白石词原本妙在“清空”,令人神思玄远。
最后有“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在这云压远山、暮霭沉沉的太湖之上,姜白石怀想联翩,情思空渺,颇有遗世独立之感。想起当年佳人斜倚舟中,明珰素袜明净如雪,而今风流云散,伊人不知所往。唯有独自凭栏,惆怅伤怀。
这首词写于在范成大家中因赋《暗香》、《疏影》而抱得美人归 的五年以后,小红随白石回家后又被遣嫁他人。白石不知这一次小红是否能遇到一个疼爱她的男人,让她安乐一世至终老。
姜白石六十七岁时因病卒于杭州西湖,贫不能殡。在友人吴潜的帮助下,葬于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塍。随葬品仅有一册乐谱、一把琴、一柄剑和一本《兰亭序》。曾与之诗词唱和的名士苏泂为二人的这段悲情往事叹息,作挽诗云:“幸是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
然而,在姜夔生命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女人仍然是他早年在合肥赤阑桥边所遇到的那位茜裙恋人。
三十六、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知何用,慢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玲珑四犯》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岁暮,姜白石孤身客居浙江绍兴,耳闻萧鼓辞年迎岁之声,又是一个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此时的姜白石已近不惑之年,仍天涯羁旅,客中寂寥,回首平生,感慨良多,遂作词抒怀。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箫鼓频频敲响,户户张彩垂灯,而在“倦游”人眼中却无欢乐气氛,反而深感“夜寒”、“春浅”。想到人间世事如此匆匆,不禁悲从中来,伤古怀今。
“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如今词人已厌倦了欢少悲多的江湖飘零和离别。自古多情伤离别,当年南朝才子江淹的《别赋》时时在心头萦回,总让人眼前浮现当时和故人在水边分手离别时的情景。“记当时、送君南浦”出自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生百年,浮生若梦,唯有离别之情最令人痛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在那杨柳成荫的扬州官路上,年少的姜白石曾有“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的风流情事,常与佳丽歌女交往,听歌欢舞,开筵把杯,流连于花红柳绿,笙歌乐舞。实际上这里仍然暗指合肥赤阑桥边的那段情爱经历。
“轻盈”指体态柔美的女子。古乐府《杂曲歌辞》有《爱妾换马》篇。据《异闻实录》记录:鲍生多养歌女,韦生好乘骏马。一日两人相遇,对饮美酒,酒劲发作,商定互换爱好,即以歌女换骏马。可见“换马”是青楼歌女的代称。“端正”是端正、整齐、漂亮、美丽之意,这里指美貌漂亮的女子。“窥户”指从闺房窗户里往外看。这里指词人年少时豪纵倜傥,英挺潇洒,惹得那些楼阁深闺中的美貌佳人们窥看动情。
“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酒醒明月下”用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意,意为风月繁华梦醒;“梦逐潮声去”指当年的那些春梦、那些曾经流连过的繁华浪漫都已经随着潮声逝去。当年在金陵渡口,北望淮南的白石曾在《杏花天影》叹息:“算潮水、知人最苦。”如今这点思念也如梦如幻,这些尘烟往事都已随潮水消逝,一切都成空。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两句极沉痛,文章再好再美有什么用,只落个一生飘零、浪迹天涯、寄人篱下。“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两句寄希望于来春再寻花为伴,意即及时行乐,权解天涯羁旅的寂寞情怀。
这首词感慨极深,情味极苦。
其一,“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道尽“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离别情殇之苦。那赤阑桥边的红药,年年知为谁发?一世红颜知己就这样消失了。也许有生之年再也见不到她了,尘世间唯一懂他疼他的真正知音就这样无影无踪。
其二,“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饱含郁郁不得志的身世悲慨,姜白石已是久郁于心而不得不一吐为快,道尽古今文士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辛酸沉痛。姜白石多才多艺,气宇高华,却屡屡颠沛流离,一生困窘。乾坤万里之大,竟无容身之地,令人千载之下读之也不免心酸泪下。
悠悠苍天,此恨何极!
到了宋宁宗庆元三年(1196)正月十五元宵节,姜白石闭门不出,在半夜三更灯市散尽后,白石恍恍惚惚做了一个梦,依稀梦见了那赤阑桥下的痴情女子。醒来后又写了一首词: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世事沧桑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女子的深深眷恋。写这首词时,距离合肥初遇情人时已经足足二十多年了。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起句开宗明义地道尽心中款曲。当年那段相思恋情就像是东流的肥水一样绵绵不绝,没有尽期。正如李后主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代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让白石一下就陷入遥远的时空里,那些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都被这“肥水”二字唤醒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是流逝岁月的象征,又是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
“当初不合种相思”, 因为这段持续二十余年的情缘给姜白石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思念,到了快老时还在为此情所累。真是“万里乾坤,百年身世,惟有此情苦”。所以,他说当初也许不该种下这令人惆怅一生的相思情缘。“种相思”字面说的是种下相思树。“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这两句正呼应了“有所梦”。由于长期暌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开始恍惚迷离,还不如丹青图画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擅长丹青的姜白石曾经为恋人画过肖像并珍藏在身边,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旧日情人的画像,但总感到不如在现实中面对伊人之真切。等到后来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过来,梦中情人的形象也随之消失。
“春未绿,鬓先丝”,春野尚未绿遍,而鬓发已经开始发白。漂泊江湖,蹉跎岁月,如今的姜白石已不复是当年写《扬州慢》时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