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坏民主
14545800000040

第40章 美国白领的工作与生活(2)

波士顿地区有位拉扯4个孩子、41岁的家庭主妇,在丈夫病休的关头,不得不挖空心思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她干的事情:她到超市购物,当她推着满满的购物车走出超市时,一分钱也不付。

她并不是小偷,用她丈夫的话来说,她是“减价券雨人”。她有本事把各种各样的减价券搜集在一起分析计算,就凭这些减价券到商店近乎白拿东西。她一家6口人,一周的超市消费仅4美元。有人估算,她一年这么算计使用减价券,白拿的东西超过6万美元,远超过当地的中等家庭收入。

何以会有这等奇迹?主要的原因,是美国零售业为了竞争,发明各种减价券、礼品券等,吸引顾客。有的是买一送一,有的是买东西挣得奖励积分,有的是第一次购物获得的礼券,有的是奖励翻番的鼓励券。每周末的报纸中,就有厚厚一摞这样的减价券。邮箱里也经常有好多。商店和超市的门口,甚至购物的发票上,都有各种减价计划和礼券。要知道,零售商的目的是赚钱。这些不过是小恩小惠,要把你吸引到店里。可是,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每天拿报纸,先把减价券和商业广告拿出来放进再生垃圾袋里,好集中精力看报纸。所以,大部分减价券并不被使用。这就使竞争心切的商家过量印制,甚至出现自己也没有发现的失算。比如我有个朋友曾几个减价券配合使用,买了一大堆东西,最后一算账超市还欠她几块,于是她又回去白拿了几块的东西。不过,这并非常人可为。你需要耐心搜集不说,还要精于计算,最终把商家给算倒。

比如美国的药店竞争最厉害,而且百货、食品什么都经营,减价券的名目也特别繁多。这位家庭主妇以8块钱起家,到一家药店购物,精打细算每件东西保证有奖励,以后她经常光顾,就再没有花过钱。她家人每次看病处方,她都换个药店,以换取“欢迎礼券”。她的购物生意是如此成功,乃至出版了一本《如何免费购物》的书,开起免费购物培训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甚至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早安,美国”的著名主持人亲自跟踪她购物,电视实况演播她是如何用一分钱买了价值267美元的东西。她的学生也表现不俗。有位用她的系统方法几乎白拿了15000美元的东西。另一位居然一分钱不花地从商店购出一大车卫生纸。因为数量太大,自己的SUV居然装不下,只得在停车场送人。

当免费购物成为职业后,她就不再停留在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上了。她经常要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因为购买这些东西给她带来有利可图的奖励积分或礼券。结果,她摇身一变成为慈善家,经常给慈善组织捐赠她购得的不需要的物品。一次,她把一只免费的鸡给了一位穷人,对方感动得当场哭起来。

根据美国零售商的有关统计,在经济危机中,减价券的使用率大增。看来,生活困境把人逼得精明了许多。最近经济学家一直在说,家庭主妇的价值远远被低估了。如果按照美国联邦的工薪统计资料,以美国当下的工薪标准支付家庭主妇从事的各项家务和社会工作,那么一个家庭主妇一年就会挣十几万美元,比丈夫们的中等年收入高一倍还多。减价券主妇的出现,只不过为这种理论提供了另一种例证。

职场中的女性与母性

2010年8月8日,埃琳娜·卡根(Elena Kagan)顺利通过参议院的认证,成为美国第112位大法官,也是目前最高法院最年轻的成员。被男性主宰200年的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拥有了三位女性大法官。难怪一些评论家预测,男女平分最高法院怕是指日可待了。女权主义开花结果,已经是不争之事实。

然而,她最独特的地方,怕还是宣誓就职礼。仪式是大法官罗伯特主持。埃琳娜·卡根右手举起,左手放在《圣经》上。手捧《圣经》的是位男士。不知道底细的人,以为这是她丈夫。但她是著名的单身,甚至有传言她是同性恋。细查才知道,此位男士甚至不是她的亲属,而是大法官的助手。这种“公事公办”,没有家庭色彩的就职礼,在美国实在难得一见。把这一场景说成是历史新的一章,恐不为过。

《纽约时报》最近在一篇报道和分析中指出,最近被提名的三位男性大法官,全都结婚,而且共有七个孩子,平均每个人有两个以上。与此相对,最近被提名的三位女性大法官,包括已经就任的索尼娅·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和最终撤出的哈利·迈耶斯(Harrier Miers),全是独身女子,也都没有孩子。不要忘记,美国的第一位女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现任的女大法官鲁思·拜德·金斯伯格(RuthBader Ginsburg),都是在女权运动之前成长起来的,也都有家庭。前者有3个孩子,后者有两个。鲁思·拜德·金斯伯格的两个孩子都教育得非常出色,如今算是知名的成功人士,其中女儿继承家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桑德拉·戴·奥康纳则更是经典。为照顾患老年痴呆的丈夫,她早早从这一终身职位上退休[在法学院曾和她有过短暂恋情的同学、前首席大法官威廉·哈布斯·伦奎斯特(William Hubbs Rehnquist),则守着终身职位干到死],但丈夫却在病院和另一位女患者有了恋情。她知道后不仅不生气,反而为丈夫高兴,因为这一恋情使丈夫的脑子有所恢复。和这些贤妻良母比起来,如今的最高法院女性越来越盛,母性却在看衰。

如果说最高法院是个怪异之地,那也倒罢了。可惜,最高法院的这一阴盛母衰之局,恰恰是当今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写照,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去年年终的《经济学人》,就出了一期妇女专版,把2010年定为妇女年。在这一年,美国劳动大军中的女性数量第一次超过男性。另外,近年来还有一系列报道,称女性在从幼儿园到博士课程的各级教育中的表现都超过男性。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这些经济先进的城市,女性职工的中等收入超过男性。不过,在《财富》500家大企业中,只有15家被女性 CEO所领导。次一层级的领导岗位同样是男性主宰。总体而言,女性职工比男性的收入要少23%。

这一局面,是否意味着素质本来高于男性的女性成为性别歧视的受害者呢?一系列的研究否认了这样的假设。用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英沃德佛格(Jane Waldfogel)的话来说,女性在职场中,和男性一样春风得意。但是有一条:她不要当母亲。

从表面上看,在职业竞争中男女几乎完全平等。但是,女性肩负着养儿育女之大任,事业开始几年就必须中断。而这也正是职业生涯的节骨眼。特别是你要当CEO或者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这类高级职位,此时正是“死拼”的关口。你要是在此时分心,不能像华尔街的年轻男同事那样晚上睡在办公桌下面,或者干脆退出,自然就丧失了关键性的机会。许多女性,就是被这一关给卡下来。芝加哥大学对自己的商学院(也是美国顶尖的商学院之一)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刚毕业的几年内,其毕业生男女的收入和工作时间几乎不分彼此。但是,毕业15年后,男生比女生要多挣75%!只有那些没有孩子,也从来没有暂停过职业生涯的女性,收入水平保持着和男生相等的水平。

按照当今发达国家职场的规矩,当女性怀孕后,往往就寻求半职或者时间灵活的工作;生完孩子后几年,也往往需要这类工作。可惜,这类工作所能支付的薪水很低,许多人索性就不工作了。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1998年有38.6%已婚并有3岁以下的孩子的女性退出职场,到2009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0.2%。我在《培养精英》一书中也记述到,几年前在常春藤盟校中,家庭主妇热就很盛,许多女生以当家庭主妇为志向。而且,越是富有的家庭,妻子的教育水平越高,也越愿意辞职在家管孩子。

妇女自由退出职场、回归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角色,显然为保守主义者所欢迎。在他们看来,贤妻良母并非男性对妇女压制的结果,而是自然秩序的体现。更有论者拿出充分的研究证据指出,母亲的教育程度,对孩子一生的成功影响最大。况且孩子早年的家教和与父母的纽带,对其身心发展十分关键。妇女退出职场,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理论,在保守派圈外也越来越流行。有研究揭示,一位家庭主妇所做的事情,按美国现在的工价计算,一年价值十几万美元,远远高出一般职位所能支付的年薪,还不用纳税。从纯经济的角度说,辞职回家属于“高就”。况且,妇女回家后不仅教育孩子更用心,而且参与社区活动更积极,经常要竞选社区的业余公职,或充任学校的志愿人员,对整个社会贡献卓著。更有人要求政府对回家养孩子的妇女加大物质鼓励力度。

但是,在当今的发达社会,从欧美到日本,从韩国、中国台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都面临着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劳动力特别是高层次劳动力极度短缺。如果哈佛商学院、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妇女工作几年就大批回家,那将是多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况且,也恰恰因为职场的男女机会比较平等,越来越多的妇女铁了心要赢,为此牺牲了家庭。在现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她们是最成功的女性,也是最可能不生孩子的女性。考虑到她们的智力水平和教育程度,她们本可能是最成功的母亲。她们的孩子被牺牲,不仅仅是加重了未来劳动力的短缺,而且是加重了最高层次的劳动力的短缺。当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那些低收入阶层的女性可没有这么潇洒。她们中许多人除了当单身母亲外几乎别无选择。这些单身母亲一方面被孩子绑住,无法发展自己的事业,长期陷于贫困,另一方面又因为生计的挣扎,无精力照顾和教育孩子,使孩子学坏。所以,单身母亲经常是制造世代贫困的渊薮。

也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为社会和家庭履行养儿育女之职责的女性给予尽可能的补偿。这包括普及学前义务教育、带薪产假等。随着澳大利亚通过带薪产假的法律,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这样的政策的国家。据上面的吉英沃德佛格教授的推算,父母一年的带薪产假将消耗2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0.2%。在目前深重的经济危机中,很难指望政府在这方面能有大动作。另有研究表明,在欧洲一些有优厚的带薪产假制度的国家中,妇女在职业生涯中依然远远落后于男性。看来这样的政策效果有限。

女性在职场上的前景如何?我看短期内会困境重重,但远景则光明得多。在旧时代,女性被视为寄生的性别,一切要靠男人。现在则有了本质的不同。女性在教育上不仅全面超越男性,而且社会越来越认识到:解决未来的劳工短缺(让更多妇女出来工作)、减缓人口萎缩(让妇女生孩子)、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等,全要靠女性,甚至家务也被打上十几万美元的价码。妇女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的中心,整个社会观念在急速改变。所以,虽然现在各国尚未摸索出有效的方案,但从长时段看,给她们足够的补偿,鼓励她们一身而数任,已经成为培养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没有哪个发达社会对这一问题可以视而不见。

世界需要母亲的淡定

次贷危机一度使华尔街风声鹤唳,惊魂未定的圈内人回头看着一片金融废墟颤抖不已,找不到个要领。另有些旁观者则慢条斯理地分析:华尔街男人太多。有些女人的淡定,就不至于有今日之祸。

此话并非没有道理。从本世纪初安然丑闻引发的华尔街大坍塌到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你就看吧:惹事的,如麦道夫等,是一色的男人。吹哨发出警告的,大多是女人。三位“吹哨子”的女性还曾经当选过《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可惜,这些女人并不把握决策权,难以指挥那些左右华尔街的男人。不少心理学家纷纷指出,女性决策比较依照常识,会在不靠谱的冒险面前却步,同时比较擅长人际互动,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看问题比较稳妥周全。在一个充满的喜欢逞能冒进的男子汉的公司里,女性是稳定的力量。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商业与文化”的专栏,则提起已故的菲利斯·施瓦茨(Felice Schwartz)1989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那篇引发了“现代妈咪战争”的文章。菲利斯·施瓦茨指出,职场中那些事业高于一切的女人,其行为模式和传统上追求权力的男人一样,会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为了争夺领导地位,几乎可以牺牲一切。但是,大部分职场女性更希望要孩子。一旦有了孩子,她们就愿意牺牲一些事业和金钱,以换取多一些在家里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