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14545100000027

第27章 洛克菲勒:不变的信念是他成功的精神支柱(3)

其实,洛克菲勒做慈善事业给美国后来的富豪们做了非常好的一个榜样,带动了一大批的富翁专注于慈善事业。众所周知,美国现在很多富翁都在做慈善事业,最出名的恐怕要属比尔·盖茨了。美国这么多的富人为何争相回报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鼓励慈善的税收制度。建立基金会或捐助善款则可以获得税收减免。美国每个公民的终身免税额为六十七万五千美元,每人每年赠送额在一万美元以上的可免税,超过一万美元的部分,就可使用自己的终身免税额度。慈善捐助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而且有助于树立公众形象和产生模范效应,这就使得美国不少富人竞相“攀比”着向社会捐款,一种“捐赠文化”蔚然形成。

宗教思想也帮助美国人养成更健康的金钱观。虔诚的富人们认为: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成果是上帝的赐予,因此应该回报社会。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手中的财富都是自己挣来的,属于自己的,而是认为自己是在为整个社会管理财富,因此有责任将这些钱花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而没有权利去浪费。因此,他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慈善事业上,在生前或是死后,向社会捐出所有的财产。

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洛克菲勒的母亲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母亲给社会贡献的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孩子。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的母亲伴随在他们的成长历程里,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做人原则、思想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以及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培养了洛克菲勒对慈善事业的热衷。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我们必须做到心存善良。

在充斥商业丑闻、欺诈和无休止埋怨的商业话语之中,洛克菲勒对慈善事业的投入依然如南山之石,岿然不动。这鼓励了很多企业家做慈善的信心。环顾世界,社会中成长最快的部分是民营企业家,他们之中敏感而活跃的分子——社会企业家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涉足政府和企业已经失败的地方,并为之解决问题。凭着决心、热情和商业技能、创造精神,商人或者说企业家,也能够缔造非凡成就,为社会回馈更多。

一个伟大的商人,往往是前半生带着资本和商业技能去创造利润,后半生带着商业技能和善款去创造社会效益。洛克菲勒正是这样。

洛克菲勒去世的时候,为他哀悼的人超过了一千万。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去悼念他?那只能是一个原因——善良。

● 伟大人物所达到的高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他们不懈攀登

“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洛克菲勒这样对他的儿子说。

如果说上帝是公平的,那么他应该给了所有人机会和运气,而最后能不能成功就只能靠他们自己了。洛克菲勒就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以及不懈的追求才成为地球上第一个资产超过十亿美元的人。他牢牢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每一次机会,这样才不会让成功从自己身边悄悄溜走。

众所周知,洛克菲勒给他的儿子写了三十八封信。在这三十八封信里,洛克菲勒告诉他的儿子们要怎样抓住机遇,怎样坚持信念,怎样锲而不舍,等等。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至理名言,他的财富才一直延续到他的第六代儿孙,并且现在还在向后扩展。同时,他的致富秘诀和成功法门也传承了下来。

洛克菲勒还在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告诉他,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努力去争取,去赢得,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施舍和帮助。所以,洛克菲勒小的时候,常常要给父亲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杂活,才能换回报酬。

有一次,八岁的洛克菲勒走在大街上,看见商店的橱窗里面有一枚胸针非常漂亮。洛克菲勒就想,这枚胸针要是别在妈妈的身上,一定非常好看。于是,他就跑进去问老板要得到这枚胸针需要多少钱,老板也许是想试探洛克菲勒吧,就故意刁难他:“这枚胸针很贵,你买不起的,让你家大人来买吧。”洛克菲勒撇嘴看着老板:“我有钱,我可以买下来,请你告诉我价格。”老板笑了:“你能有多少钱?要不这样吧,你给我做一个月的活儿,来我这里帮我把所有的货品归类,摆放整齐,我就把这枚胸针送给你,怎么样?”洛克菲勒答应了下来。

于是,每天下午他都会跑到这个杂货铺上班,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过来。终于在一个月后,他如愿得到了那枚胸针。这是他第一次送给母亲礼物,东西虽然很小,但是洛克菲勒的母亲非常感动。

洛克菲勒做事情不但坚持,并且还很有头脑和前瞻性。

在洛克菲勒和克拉克正在自己货船上收拾黄豆的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的人潮水一样涌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的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很多人都因为投资炼油厂而赚了大钱,这时候,克拉克也心动了。早就不想做农产品贸易的克拉克找到洛克菲勒。

像上次一样,他一看见洛克菲勒就大喊了起来:“嗨,约翰,咱们去赚大钱吧?”

洛克菲勒奇怪地看着自己的合伙人:“怎么赚?”

“咱们去开油井吧,这玩意儿现在很时髦,非常火暴,凭着你的才干,我的聪明,我敢发誓,我们一定能赚大钱的。”克拉克兴奋地说道。

“知道吗?伙计,打先锋的赚不到钱。”洛克菲勒非常冷静地说道。

“为什么?你怎么会知道不赚钱?”对于洛克菲勒的反对,克拉克显得很沮丧。

“你怎么就知道一定能赚钱?”洛克菲勒同样反问着克拉克。

接下来,他就给克拉克分析自己的观点:“我们最好先不要去碰石油,不然我们一定会失败得很惨。知道吗?据我的了解,宾夕法尼亚那里的油井已经有了七十二座,日产一千一百六十五桶石油,但是国内的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不稳定,必定下跌……所以我们先不在原油生产上投资。”洛克菲勒分析得很详细也很透彻,克拉克支持了他的决定。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由于疯狂地钻油,油价一跌再跌,每桶原油从当初的二十美元暴跌到十美分。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三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四千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油厂的发展很迅速。洛克菲勒后来从克拉克手上高价买下公司的股权,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满怀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业。

他很快就扩充了炼油设备,日产油量达到五百桶,年销售额也超出百万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兰最大的一家炼油公司。

当时,石油业秩序还非常混乱,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现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这时候,洛克菲勒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自己的企业扩大,只有“船”大了,才可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他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并派他去纽约经营石油进出口贸易,尽快打开欧洲市场。

在威廉临去纽约前,兄弟俩踌躇满志地立下了誓言:“我们要扩张,再扩张,资金越多,我们发展的本钱也越丰厚,我们要独霸世界。”

尽管当时洛克菲勒对于自己将要创造的“超级帝国”心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但他对企业的未来及个人的前途信心百倍。他在克利夫兰市的总部坐镇指挥全局,应付着一切挑战。

高瞻远瞩的洛克菲勒从一开始就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他在纽约开设的办事处,专门向东海岸和国外出售公司产品。他尽可能削减各种成本,比如,他自制油桶,并买下一家化学公司,自制炼油用的硫酸;为了免付铁路运输费用,他还购买了油船和输油管。年轻时养成的节约习惯,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三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他们共同创建了一家资本总额为一百万美元的新公司——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四分之一强的股权,当时,他年仅三十岁。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和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进石油业时,克利夫兰有五十五家炼油厂,到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时只有二十六家生存下来。1872年底,标准石油公司就控制了这二十六家中的二十一家,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日渐成型。

洛克菲勒看到,随着他的石油帝国的不断发展,因本身庞大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这一弊病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一天,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五百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聘用。他有一种伯牙寻找到知音、千里马遇见了伯乐的感觉。受聘后的他,为报知遇之恩,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什么是“托拉斯”呢?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垄断性要强得多。

洛克菲勒运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在1882年1月20日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九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被选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受托委员会发行了七十万张信托证书,仅洛克菲勒等四人就拥有四十六万多张,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四十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炼油工业和百分之九十的油管生意。

不久,托拉斯在全美各地、各行业野火般迅速蔓延开来。在短短的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百分之九十。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洛克菲勒成了当仁不让、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很多人一直都在迷惑,洛克菲勒怎么可以让自己的财富一直延续一个多世纪而没有减退的迹象?的确,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达一百多年之久,这确实很让人感兴趣。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说过:“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份礼物。”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年迈体衰的老洛克菲勒后来把这种人生观传递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

“凡事都得试试,哪怕希望微乎其微。从最底层干起,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最好途径。一切事情,你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你得亲自去看……盲目下手的人是捞不到好处的。他们都是蠢货。”洛克菲勒这样说道。

世界上成功的人很多,我们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成功经验里面汲取养分,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并且,我们要认识到:伟大人物所达到和保持的高度,从来不是心血来潮一蹴而就,而是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向上攀登才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