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14545100000026

第26章 洛克菲勒:不变的信念是他成功的精神支柱(2)

他先是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把各个炼油厂的境况进行统计和详细的记录,然后选择从弱的炼油厂开始收购,因为这些炼油厂已经入不敷出,支撑不起自己的石油业务了,急需资金输入才能维持运营。而这样的炼油厂,收购的价格也会更低,收购起来也更加顺利。

在陆陆续续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完十多家炼油厂后,同行业的其他对手对洛克菲勒进行强烈的打压,指责他是个吸血鬼,是个彻头彻尾的强盗、侵略者。媒体也对这事进行夸张的渲染和报道。

面对这么多的指责、唾弃、嘲讽之下的洛克菲勒,并没有作出任何的反击和辩解,而是继续自己的重组合并事业。果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洛克菲勒的沉默,让那些好事之徒的嘲讽和刁难,犹如石沉大海,拳头打在棉花上。这个时候,已经收购了克利夫兰百分之八十的炼油厂的洛克菲勒站出来说话了:“在此时采取收购行动,似乎不太道德,但这的确与良知无关。商场如战场,战略目标的意义就是要造成对己方最有利的状态。”

随后,他组建了纽约洛克菲勒公司,负责出口业务。随着业务的逐步做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团队。同时,很多人都愿意给洛克菲勒投资,比如随后的亨利·莫里斯·费拉格勒就入伙了,公司也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费拉格勒公司。

三年后,公司内部合并,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洛克菲勒任总裁,资产一百万美元。洛克菲勒放言:“总有一天,所有的炼油制桶业务都要归标准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克拉克—佩恩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之一,正是自己的好朋友克拉克。于情于理,这样做确实不是太好,在情,这是克拉克的公司,所以就一定会伤了好朋友的心;于理,现在收购克拉克—佩恩公司还为时尚早,这家公司虽然出现了负盈利和亏损,但是,还并没有到不能维持经营的地步,并且,这家公司是当地最大的石油公司,收购的成本会很大。

在抛出这个决策之后,洛克菲勒公司召开了董事会,其他董事都反对洛克菲勒这样做。他们认为这是在冒险,是赌博,而洛克菲勒这个赌鬼,还把大家都压在了赌桌上面。他们要求洛克菲勒要么把计划取消掉,要么就退出股份。

而洛克菲勒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说:“有人不想发财,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旁人无关。”

在进行过周密的计划之后,洛克菲勒开始和克拉克—佩恩公司的高层碰头接洽。这时的克拉克—佩恩公司,为了让洛克菲勒知难而退,开出了高得离谱的价格,想以此嘲笑一下洛克菲勒。虽然对方乘机狮子大开口,但洛克菲勒还是付出了对方要求的价钱。因为他知道,只要吃掉克拉克—佩恩公司,就能取得世界最大炼油商的地位,到时候再去收购其他的小炼油商,就容易多了。

事实果然如此,成功收购克拉克—佩恩公司后,标准石油公司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吃掉了克利夫兰另外二十二家竞争对手。此后三年,洛克菲勒又连续征服了费城、匹兹堡、巴尔的摩的炼油商,成为了全美炼油业的唯一主人。由他亲手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百分之八十的炼油工业和百分之九十的油管生意。

接着,为控制全国石油工业,他操纵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宾夕法尼亚公司开展铁路运费方面的竞争。

此时的洛克菲勒已不满足于这种储蓄式的创富速度,他要更快更好地把自己的蛋糕做大。1882年,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这个极易聚集财富的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

虽然标准石油公司给美国人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让汽油价格从每加仑八十八美分大幅下降到五美分,但它的高度垄断还是引起了包括美国国会和华尔街在内的很多人的不满。洛克菲勒依然没有逃脱被质疑和嘲讽的命运。

大家都质疑洛克菲勒是不是蓄意要做大独裁者大垄断者。因为垄断行业的不好之处就是,打破市场的平衡,让小商业者无立锥之地,从而导致很多人都失业降薪。

报纸和社会舆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渲染和批判,报纸头版头条往往标注的是“大侵略者——洛克菲勒的罪恶之路”,“看这个强盗是如何走向灭亡的”,“标准石油正在抢夺我们的饭碗”。

1911年,舆论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最高法院依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解散了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成了三十七家地区性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亚美等——这些公司很多今天依然存在,并始终是石油行业的佼佼者。

但这并不表示洛克菲勒就是失败者,他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虽然标准石油公司被解散了,但是,这也为洛克菲勒从事其他行业创造了条件和时间。

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洛克菲勒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非常复杂的。他过去的竞争者中,许多被逼向破产,但也有许多将资产卖给他而获得可观的利润,甚至其中有许多人因这些股份而变得非常富有。与他有关系的也有政客与作家,有些人拿了他的好处,也有些人在与洛克菲勒的斗争中历史留名。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虽然在很多人心目中,洛克菲勒是资本主义贪婪、自私的代表,但传记作家艾伦·内文斯说:“洛克菲勒的财富跟其他同时代的巨富们相比,是最不肮脏的。”

确实,洛克菲勒一直都在光明正大地赚钱,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财源滚滚,心如天助,这是因为神知道我会把钱返还给社会的。”除此之外,洛克菲勒还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严格遵循教会的教条生活——不喝酒、不抽烟,甚至不跳舞。当然,这和他从小所受母亲的家教不无关系。他的生活与平常的富翁生活是不一样的,对所谓的奢华根本就不屑一顾。他一生当中唯一的爱好就是骑马。

●终生热衷慈善事业的资本家

洛克菲勒一生都积极地做慈善事业,从少年时期领到第一份薪水开始,就固定地将其中的十分之一捐给教会,直到去世。随着他往后财富的增加,这份捐助也跟着增加,主要是教育与医药方面,科学与艺术亦有。

洛克菲勒五十七岁就退休了。退休后,洛克菲勒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发展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一百万美元。1913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的捐款总额高达五亿美元之多。后代沿袭他的做法,到1950年,共捐赠二十五亿美元。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培养了三个国务卿、十二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和众多的科学家。被称为“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的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即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修建的。

洛克菲勒退休后又活了四十一年,在这四十一年里,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慈善事业。

洛克菲勒做慈善的方式也和别人很不一样,他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慈善事业比石油事业的经营应当更为精准与讲究效率。

他曾说:“去帮助一所低效率、位置不好、需要性不高的学校是种浪费……很有可能,过去浪费在那些无用的教育计划上的资金,已经多到足够构筑一套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了——要是正确使用的话。”

这并不是空口说白话,他说到的,就一定会兑现。下面列举出来的一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1884年,他提供可观的资金给一所在亚特兰大的黑人女子大学,这就是未来的斯贝尔曼学院(名字取自他的岳父,一个在南北战争前就开始的废奴主义者)。该校最古老的一栋建筑,洛克菲勒大厅,以他的名字命名。他也提供了可观的资金给丹尼森大学与其他浸信会大学。

1900年,洛克菲勒提供了八千万美元给芝加哥大学,让当时这个小小的浸信会学校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大学。

1901年,他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本机构后在1965年提供大学教育后,改名为洛克菲勒大学。本校与二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有密切关系。

1902年设立的通才教育董事会,宗旨是为了推进美国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层的教育,尤其是南方黑人的教育。本机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资助了1910年FlexnerReport(弗莱克斯纳报告)计划(之前由卡内基资助),这项计划的实施,使美国的医药事业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1909年,他成立了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本机构之后根除了钩虫病这个长年来危害南方甚大的疾病。

1913年,他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继承并扩大了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的工作,并在1915年将之结束。他对本机构给予了约两亿五千万美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医疗训练与艺术,并活跃至今。

诸如此类的善举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另外,有趣的是,老年的洛克菲勒常随便给遇到的大人一角硬币,给小孩五分硬币。他甚至对轮胎大王哈维·费尔斯通这样开玩笑地给了一角硬币。

人们对于他的这个举动非常好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洛克菲勒笑而不答。这其实留给我们很大的猜想余地。我们可以想象,这是老人对我们的激励,或者是对慈善的另一种诠释。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他的初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洛克菲勒在小时候就许下了两个愿望:赚到10万美元(约为2007年的三千万美元)、活到一百岁。第一个愿望,自然是达到且远远凌驾于其上;而第二个愿望,他虽然在晚年尽其所能地强迫自己延长寿命以达到幼时立下的目标,包括搬到佛罗里达,绝对严格地有规律地生活,食物只摄取炼乳与蔬菜水果,等等,但他还是在离九十八岁生日两个月时过世,离目标差了两年两个月。

有人说,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做慈善,所以,有钱人做慈善,并不是出于善良,而只是想以此给自己买个好名声。初听这话,貌似有理,但是细究起来,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首先,你要了解慈善的本质。慈善,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只有有钱人才可以做的。慈善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能力像洛克菲勒那样一下子捐出多少钱,建设多少学校。但是,我们可以做我们身边大家看不见且力所能及的慈善,例如,把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少熬夜,往远处延伸,这就是慈善。这就是一个人的慈悲和善良。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