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14545100000024

第24章 俾斯麦:辉煌背后不为人知的坎坷与苦难(2)

这三次战争的对手均是想置普鲁士于死地而得己生的国家和邦国,普鲁士的经济长时期都在这几个国家的压制和排挤中战战兢兢地发展。为了实现统一,俾斯麦以高超的外交手段和阴谋,通过三次有节制的战争: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以及1870年至1871年对法国的战争,成功实现了报复,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在这三次战争中,俾斯麦展示了其高超的外交手腕、深远的谋略和坚毅的性格,其每一场战争的结果都为发动下一次战争作好准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俾斯麦想要统一德国首先要做的,就是攻占丹麦。当时丹麦国王坚持要把石勒苏益格划入丹麦版图,并限制劳恩堡和荷尔斯泰因的传统地位。这引起了德意志人的强烈反对,很多人表示要参加对丹麦的战争。俾斯麦迅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随时准备对丹麦的战争。当时,奥地利也紧随其后,妄图通过打一场对丹麦的战争来牟取利益。尽管有了奥地利舰队的支援,普鲁士信心满满地相信会征服丹麦,但是,俄国或法国要是支持丹麦的话,那么情况就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对于俾斯麦来说,普鲁士眼下最要紧的是必须与奥地利结盟,并且不能让法国和俄国与丹麦结盟。

首先,俾斯麦维护与俄国的友好关系,甚至不惜付出与普鲁士统治集团决裂的代价。如此执著地相信自己,俾斯麦是考虑过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丹麦在西北方,奥地利和法国分别在东南方和西方,要对他们作战,普鲁士首先需要稳固后方。所以,当年波兰革命被俄国镇压的时候,普鲁士袖手旁观。再加上法皇拿破仑三世失去了最好的机会、英国在大陆上又找不到盟友,结果丹麦在抵抗普鲁士的战争中孤立无援。所以,战争刚刚开战不久,丹麦就被击败。战后,普、奥签订《加施泰因协定》,并为此后的普奥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对丹战争结束后,俾斯麦随即开展了全方位的秘密外交事宜,为的是让奥地利在战争中被孤立。首先,俾斯麦统一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向法皇拿破仑三世表示普鲁士答应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统治,以这个办法来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不会干预进来。而那时的英国还在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所以在普奥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同盟条约,规定普鲁士一旦在三个月内与奥地利开战,意大利则必须与此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把威尼斯归还于意大利的情况下,双方才可以与奥讲和。

最后,由于奥皇对条款的内容不满意,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来交换荷尔斯泰因,俾斯麦便以此为借口,责备奥地利违背了条约内容。结果于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动员全国,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同盟条约的内容,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以二十九万军力在萨多瓦与近二十四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普奥战争结束后,阻碍德国完成统一的就只有一直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19世纪60年代末期,所有拿破仑三世的反对者集结了众多社会力量,更加频繁地进行活动。反对帝国的不仅有工人阶层,还有被波拿巴派排斥于政权之外的奥尔良派大资产阶级,倡议共和制的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拿破仑三世已成众矢之的,他下定决心要通过对外战争来让国家从困境中走出来。皇后欧仁妮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够当上皇帝,战争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拿破仑看到德意志联邦中实力最强的邦国已经成为普鲁士,这对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越地位来说,是很大的阻碍,因此,普鲁士成为了他攻打的对象。而对于普鲁士而言,击败法国就成为它最终统一德国的关键。狡猾的俾斯麦可不希望留下什么遗憾,的确,他急需要一场对法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必须是法国首先宣战的。

由于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战争危机终于出现。1868年,西班牙革命之后,女王伊莎贝拉被废,王位虚悬。手段高明的俾斯麦为搞垮法国,使它遭受双面夹击,便派人前往西班牙,打算买通西班牙议会和临时政府,拥立普鲁士国王的堂弟为西班牙国王。这件事最后还是没能隐瞒过去。1870年7月初,法国为这事向普鲁士提出了抗议。迫于英国、奥地利、俄国等国家一致抗议的压力,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只得宣布撤销他的堂弟作为西班牙王位候选人的资格。但是,拿破仑三世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他提出要普鲁士国王永远取缔霍亨索伦家庭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权力。普鲁士国王拒绝了这种无理的要求,并没有给予这种永久的保证,但还是与法国大使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随后,普鲁士国王将谈判结果电告给了俾斯麦。好战的俾斯麦与军方人士商量之后,当即篡改了国王的电文,用带有对法国有侮辱性的公告通电全国,并向各国使馆和报界公布。

面对如此奇耻大辱,拿破仑三世怎么能够忍受?1870年7月19日,法国率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

1870年9月2日,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以决定性优势取胜法国,活捉了拿破仑三世。仅仅几个月时间,俾斯麦就顺利扫除了统一德国的障碍,完成了德国的民族战争。战争结束之后,俾斯麦率部队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凡尔赛宫宣布了德国的统一。德意志帝国就此成立了,俾斯麦被任命为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和谋略家,俾斯麦手段之高明、眼界之开阔、思想之深远,在德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切“不可能”都是懦弱者的幻影,是胆怯者的隐身符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每个人的功劳有大有小;如果是英雄改变了历史,那么俾斯麦一定是历史中最耀眼的一位明星。俾斯麦精湛的外交手段改变了当时整个德国的局势,甚至是改变了整个欧洲当时的局势。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伟大的开创者,虽然其年轻时的确放荡轻狂。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只要及时悔改自己的错误,一切都为时不晚。成功不在于你是否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在乎你是否少年得志,而在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放弃、不妥协,一如既往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地。在德国的历史上,像俾斯麦这样的人物,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这位被尊奉为神一般的人物也一样没有逃脱英雄老去的悲哀,晚年的俾斯麦,却并没有他成年时那么叱咤风云。

在实现了统一之后,德国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俾斯麦的构想向前进行,而是随着俾斯麦退出了德国政治决策舞台,走上了一条疯狂扩张的道路。这与老谋深算的俾斯麦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

1871年,德意志君主国成立,分裂了一千多年的德国奇迹般地统一了。不料,一向健康的威廉一世却在1888年意外逝世,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史称腓特烈三世。这位可悲的短命皇帝即位不到一百天就去世了。结果,他的儿子威廉二世接替了皇位,年仅二十九岁。年少气盛的皇帝刚愎自用,异乎寻常地热衷于对权力的追求,专横跋扈。他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都出现了分歧,而且常常因不甘心受制于俾斯麦而与其发生矛盾和争吵。

首先,这时候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国已经无法节制了,它要求法国赔款五十亿法郎,并且不顾俾斯麦的坚决反对,割占了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制造了一个永远的敌人——法国。

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的野心极度膨胀。崛起后的德国不甘于屈居在自己的小地盘上,也要在世界格局内分一杯羹了。德意志的群众完全沉湎于膨胀的民族主义自尊心中,举国狂欢,民族内部的野蛮性与侵略性被完全激发了。空间太少,资源匮乏,这些,都如同一个个活动的炸雷般,被彻底引爆了。仍然保持清醒头脑的俾斯麦内心充满了担忧,因为他深知,过度迷恋武力必然会招致祸害,侵权者永远都得不到一个好的下场,因为一旦踏上了侵略之路,就等于将自己孤立于国际联盟之外了,四面树敌者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他忧心忡忡,急切地告诫国人:德国危险了!

从地理条件来说,德国是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的。它四面受敌,东部是强大的俄罗斯,南部是虎视眈眈的奥匈帝国,西部则是已经形成的宿敌——法国,只有一面临海,看似安全,但临海相望的,又是当时实力雄厚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而与德国比起来,这些国家就相对安全许多。法国只有东部边境可能遭受攻击,俄国只有西部可能遭到袭击,而德国却可能受到这些国家的所有袭击。法德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德国这样一直膨大下去,只会造成失道寡助的后果,成为世界的公敌。而俾斯麦认为,这样是极其危险的。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来遏制这股不好的趋势,但当时大势已去,德国国内的民主主义和发动战争的热情已经不可阻挡,面对这样的状态,他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去打赢这场战争!胜则为王,不胜则亡,这成为孤注一掷的德国留给自己的可怕境地。

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脚步已经不是俾斯麦一人之力能阻挡得了的了,一场世纪大战已经在襁褓中开始酝酿了!

在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一次意见不合的促使下,在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渐渐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向威廉二世递上辞呈,黯然离开政坛。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历史沿着他当初的预料一步步走向应有的结果。

失去了俾斯麦的德意志帝国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殖民扩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并逐渐成为了殖民扩张的焦点。当它咄咄逼人地与俄国争夺巴尔干的时候,当它在巴格达逼退了英国的军队的时候,当它在摩洛哥威胁法国的时候,俾斯麦苦心经营的一切外交成果都在逐渐化为灰烬。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意志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潜在的威胁,而是一再肆意扩张,惹犯众怒,就如同俾斯麦预想的那样,正在逐渐被各个国家所孤立,地缘包围的阴影在一步步靠近。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被俄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包围,在腹背受敌的情形之下战败,被瓜分瓦解;而对德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彻底走上纳粹统治的德国利用泛德意志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公敌,以致遭到最惨烈的失败。1918年11月,柏林宣布无条件投降,德国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

历史用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武力不能征服世界,强大的实力与足智多谋的策略是征服世界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当时的德国沿着俾斯麦的路子走下去,那么,结果会不一样吗?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征服,也需要冷静理智的计谋征服。历史只给予了德国一个理智的俾斯麦,却赐予了它太多的妄图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愚蠢者,这也就注定了它此后的失败。历史证明,抛弃俾斯麦的,终将被俾斯麦所嘲笑,德国人也许永远会记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用千万人生命换来的俾斯麦的警告。

俾斯麦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三十岁之前的好逸恶劳和三十岁之后的积极进取,成为了这个人一生的分水岭。他从一个备受排挤的孤独者成为万众敬仰的“铁血宰相”,当中所经历的磨难,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能够理解的。但是,他却用自己最顽强的意志,将一切“不可能”悉数转变成了“可能”,告诉世人一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人生道理:在前进的路上,一切不可能,都只是懦弱者的幻影,是胆怯者的隐身符!在这个世界上,强者,也只有强者,是无敌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了一个奇迹,又用这个奇迹,鼓舞着后来者不断地高扬起奋进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