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14545100000023

第23章 俾斯麦:辉煌背后不为人知的坎坷与苦难(1)

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铁血首相”俾斯麦是普鲁士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世人眼中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荣耀,在成功的光环下,很少有人看到这位杰出人物不为人知的坎坷与苦难。

虽然出身贵族显赫之家,但是俾斯麦的童年是不快乐的。这个永远被排挤和孤立的少年,只能用与人一次次的决斗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这些不幸也造成了他个人为追求目标而不择手段的现实主义态度。

但是,历史不得不承认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所作出的贡献。对他而言,失败只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统一是他戎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他而言,一切“不可能”都只是懦弱者的幻影,是胆怯者的隐身符!

●被排挤少年的崛起

多数人都知道德国有个“铁血宰相”俾斯麦,他通过高超的外交手腕主导德国实现了统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成为宰相之前的俾斯麦,其实也有过穷困潦倒的过去。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今天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其家族为传统容克①,拥有很多土地和庄园。俾斯麦的父母,出生背景不同,母亲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长期居住在市区,思想较为开放、先进;而他的父亲则相对保守、安于享乐。俾斯麦八岁时,读小学的时候,由于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家庭,因此很多同学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这令他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也使得他的性格中充满了倔犟和隐忍。

十二岁时,俾斯麦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未满十七岁时,他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此时同学们的排挤和讥笑已经让俾斯麦幼小的心灵上长满了叛逆和好斗的棘刺。上大学期间,无法安于学习的俾斯麦染上了很多坏习惯。据说,他曾经和同学进行过二十七次决斗,并为此自豪地说:“在这里,我要做他们的头目,将来进入社会,我就要做社会的领袖。”这使得俾斯麦在大学时名声极其不好。好在,在哥廷根大学待了大约一年半之后,深知长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的俾斯麦和好友马特利一同转到了柏林大学。但是,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的俾斯麦,仍然没有感到满意。

1935年,俾斯麦在读完三年大学踏入社会之后,立即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的生活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学生时代的我,没有强烈的功名之心,现在却被时时鞭策,要努力进取。也许你会嘲笑我像个利益的奴才,也许你会骂我,但是我仍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仍然愿意尝试任何能够使我得到晋升的手段和机会。现在,我的脑子里只有工作,我觉得那些毫无目的的娱乐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从这段话我们能感觉到,事业心正逐渐冲击着这位曾经无所事事的不良少年。为了从司法官转为行政官,他回到兴奥森农庄埋头苦读,认真准备考试。在父亲的照顾下,他真的静下心来读书,最后考取了书记官。1836年,他被派往德国西部小镇夏伯尔,那一年他二十一岁。

①容克:起源于16世纪,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

在此时,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俾斯麦结识了一位名叫劳拉的贵族女子,双方订下了婚约。没钱结婚的俾斯麦本来想以赌博赚钱,没想到却输掉了所有的钱,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同时,他无意中听到了关于劳拉小姐家的事,这令他大吃一惊:劳拉小姐显赫的家世足以让俾斯麦望而却步,劳拉的父母是不会同意女儿嫁给俾斯麦的。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

在告别了劳拉小姐之后,他很快又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这个名叫伊沙贝尔·罗琳的英国美女,虽然家世远不如劳拉小姐阔绰,却比劳拉小姐长得更加美丽。这位楚楚动人的伊沙贝尔·罗琳小姐,有着一头淡黄色的飘逸长发,身材苗条,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在当时,要与名流的小姐成婚,必须花费大笔金钱,为了得到美丽的伊沙贝尔·罗琳,俾斯麦染上了赌博,他希望借此一攫千金,结果却输得债台高筑。

由于母亲的浪费无度和父亲的无能,俾斯麦家道日衰。他的母亲正生着病,父亲不肯再给他寄钱,并决定在乡下度过余年。此时,俾斯麦与伊沙贝尔·罗琳的恋情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他一度沉浸在与伊莎贝尔的恋情之中,与她游山玩水,不思进取。即使如此,最后,俾斯麦依然没能留住这位美人,因为钱财,伊莎贝尔最后还是跟一个只有一只手臂的五十来岁的军人跑了。从俾斯麦后来的信中可以得知,这个人有四匹马,有一万五千元的存款,而俾斯麦那点可怜的积蓄,这会儿早已快花完了。为此,俾斯麦追悔不已,他在后来曾写道:“我原本有着世人眼中的奔向美好前程的极好机会,我原先也胸怀大志,我的理想本应该指引着我不断进取。可是上天却让我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把我引开,走向另外一个方向。”

受了打击的俾斯麦此时决定退出官场,回到农庄与家人一起生活,做个自由自在的地主。他决定与大哥合作经营一块八千平方千米的土地,这时他已是二十四岁了。

回到家乡后,俾斯麦在母亲的帮助下,谋得了一份在波茨坦的行政院做助理的职务。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勤恳恳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劳动着,但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城市的繁华让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能平静,物质的诱惑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他日日狂欢,夜夜笙歌,赌博、泡妞,因此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最后,这笔沉重的债务使得俾斯麦无力支付房租,这个青年被又一次赶出了波斯坦。这一次,他又失败了。伴随着这种失败而来的是随之养成的种种恶习和不良作风。这一切,都对他的未来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遣返归家的俾斯麦依旧不思悔改,他仍然沉醉在美食与美色中,日夜暴饮暴食,时时更换身边的女人。更坏的是,他沉醉在赌博的麻痹中,将学生时代的恶习发展到了极致,以此来忘记过往的失败。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他的朋友想和他开个玩笑,于是把大门紧紧关上,不想这激怒了俾斯麦。他居然翻墙入室走进客厅,拔枪对着天花板就是一通乱射。他这种粗暴行为吓坏了朋友们,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和他开玩笑了。这种恶劣的行径使得他臭名远播,没有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为了排解烦恼,他离开家四处游荡,而这一年,他已经二十七岁。

他从英国游荡到苏格兰,又到过瑞士、法国、俄国、匈牙利、瑞典、挪威等国家。1845年,无所事事的俾斯麦已经将近三十岁了,命运却并没有眷顾这位即将而立之年的人,在这三十年的人生中,他从一个懵懂的恶劣少年,到回家经营农场,再到成为政府的小公务员,一切都让他太过不安、怨恨、苦闷和压抑。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人生的大事,父亲去世了。父亲的死深深刺激了他,他不甘心像父亲一样,在年复一年重复单调的生活中逐渐老去直至死亡的降临。他的血液中,流淌了一股不甘安稳的热血,就像他的母亲一般。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已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像现在这种孤寂的生活实在乏味,倒不如吊死算了!”他希望通过追求极大的名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出人头地,来向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下定决心之后的俾斯麦强烈地渴望能登上国家的政治舞台,甚至是登上整个欧洲的政治舞台!于是,俾斯麦决定去竞选议员。他花了一些钱财,很顺利地就当上了监督修河堤的小官。这份差事非常适合性格好胜的俾斯麦,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很快便树立了自己的正面形象。之后的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很顺利,但只是个候补议员,俾斯麦感觉很苦恼。

不久,有个叫克劳斯的议员生病了,病得还不轻。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只要有议员主动退出,候补议员就可以上升为正式议员。俾斯麦决定去探望这个议员。俾斯麦软硬兼施,通过利益诱惑,恫之以威,终于使该议员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就这样,俾斯麦顺利地转正了,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就在转正的这一年,俾斯麦因为在政坛上如鱼得水,得以和他后来的妻子乔安娜完婚。俾斯麦很幸运,他娶到了一位真正的贤妻,她的宗教信仰和美好人品填补了俾斯麦多年以来不安和空洞的心灵,使他可以全力发展自己的事业。乔安娜的宁静美好使得他们的生活重新归于安宁祥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愉快的六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庄园。

第二年,整个欧洲爆发了自由主义革命运动。新婚不久的俾斯麦听说柏林发生了革命,国王被民众俘虏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无论如何要保卫国王,镇压革命。从此以后,俾斯麦个人的政治生涯开始和这个国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息息相关起来。

纵观俾斯麦从政的前半生,由于出生而使他自己的个性与环境充满了矛盾,多年的磨砺和隐忍,以及在此间经历的人和事,终于让他变得冷酷、坚定、暴力和不择手段。此后,俾斯麦靠着铁腕的手段执掌德国政权,开始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时代。不难想象,彼时的俾斯麦心中,也会对当初嘲讽和抛弃他的那些人抱以一种无比自豪的复仇快感吧!

●世界上最著名的复仇

俾斯麦留给历史最深刻的烙印,就是历史课本上所谓的“铁血宰相”,他用武力战争统一德国的铁血手腕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俾斯麦经历的几近完美的三次战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外交艺术表演,也是最好的复仇。

在统一之前,德国只是个四分五裂的联邦,统一的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称,有德意志民族、有德意志语言、有德意志文化,但却没有德意志这个国家。德意志被分为三十八个小邦,德意志的人民根本没有国家的意识。在维也纳会议的安排下,三十多个小邦国和四个自由式组织形成了日耳曼邦联。奥地利凭借广阔的领土、强盛的国力,成为联邦当中最为强大的国家,而领土不及奥地利一半的独立国家普鲁士,其国民却都是日耳曼人。欧洲在18世纪的时候流传一句话:法国有陆地,英国有海洋,而德意志则拥有的是天空的云彩。可是现在的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在诸邦中首先得到了发展,而国家的分裂严重阻碍了这种新经济成分的扩张,其中,奥地利成为各联邦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对德国统一的问题上,奥地利与普鲁士的立场不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曾长期担任神圣罗马帝国(即所谓的第一帝国)的皇帝(1804年为拿破仑所废黜),是德国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是德意志诸邦的盟主,也是德意志的保守势力。但是普鲁士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在德意志诸国中最强,因此一直想对奥地利的地位发起挑战,想要取代奥地利。其次是丹麦,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攘外必先安内,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想要解决丹麦。最后就是法国,作为德国的西邻,在整个19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一直谋求欧洲的绝对霸主地位,所以害怕德意志统一而变得强大,一直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拿破仑三世还宣称:“德意志应划分为三块,永远不得统一。”因而,法国是普鲁士实现统一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