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14545100000017

第17章 努尔哈赤:戎马一生,统一女真的传奇英雄(3)

努尔哈赤率兵登上了距黑济格城不远的古勒山,据险列阵,并且认真学习《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思想,决定贯彻实施一次诸葛亮屡试不爽的老套路——诱敌深入。第二天,他就派勇将额亦都率精骑百人,前往黑济格城附近挑战。叶赫兵见满洲兵来,放弃攻城前来应战。额亦都跃马而出,随便和他应付了几个回合,便掉转马头假装败阵而走。联军不知是计,追至古勒山下。突然,额亦都回马连杀九人,两边山上滚木礌石铺天盖地而来,叶赫贝勒布斋为首骑着马,这时才发现中了埋伏,被额亦都率了一百个骑兵追来,一边打一边往后退。努尔哈赤从小采松子、采人参积累了丰富的丛林经验,且《三国演义》里面的计谋也没少学,他事先就把树都砍了,就留着树桩子。布斋急着要逃命,打着马往前跑,还不忘往背后放冷箭,结果树桩子把马绊倒了,布斋就从马上摔下来了。建州一个愣头青兵士叫武谈,当时一个箭步就来到布斋身边,跃马而下,一刀就把布斋砍死了。

布斋的弟弟那林布禄,看着哥哥被砍死了,他是贝勒领兵的,放声大哭,一下就晕倒了。蒙古贝勒一看不行,掉转马头就跑。

跟在后面的各部首领看见这种情况,也不傻,立马扬鞭后退,众人斗志大减,无心恋战,纷纷策马逃离战场。本来古勒山崎岖陡峭,山下的苏克素护河西岸一片沼泽,三万之众蜂拥一路,宛如长蛇一般,但后面草木皆兵般的声势,让大家非常惊恐,于是纷纷往沼泽地里跑,长蛇也就断了。

努尔哈赤见联军败退,高兴得急忙让士兵吹响螺号。刹那间,埋伏在四周的满洲兵,如猛虎下山,截断了联军的退路,杀得联军人仰马翻,斩人头如切瓜剁菜,惨叫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联军败得惨不忍睹,而仓皇逃命的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因逃命时不够专业,心灰意懒地闭着眼睛瞎走,结果走到沼泽地里去了,只好把头盔和铠甲脱掉,但一时心急,一不小心把全身的衣服都脱了,结果搞得自己全身一丝不挂,很不雅观。但是,这时候逃命要紧,还管他雅观与否?他赤身裸体地跳上了一匹没有马鞍的老马,狼狈遁走。乌拉部长满泰之弟布占泰被活捉,他生怕自己被杀掉,吓得抱头大喊:“不要杀我!我给钱。”以致数年之后,努尔哈赤每次笑谈,都引以为荣。古勒山的胜仗,更使努尔哈赤威名大振,远近慑服。这场动人心魄的大战,后人称之为“古勒山之战”,也称“大败九部联军之战”。

最终,努尔哈赤在历经了一番苦痛之后,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与此同时,他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成大事者,不一定有旷世之才,但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午后的黄昏分外妩媚,整个大地一片金黄。微风习习,一位身穿铠甲鬓须霜白的老人,捋了捋被风吹乱的胡须,目光深邃地看着远方的城池,似乎要将城墙看穿,看看城墙那头的世界是什么景象。这时,风更大了,吹得战旗啪啪作响,身旁的护卫上前拱手:“大汗,起风了,回营吧!”这个老人正是已经年迈的努尔哈赤,前方正是大明的军事重镇,宁远城。明天,他就要开始对宁远发动总攻,为了这一天,他作了太长的准备,也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他是多么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越过城墙,去到关内,看看关内的景色。他抬头看着天际之间将要下山的落日,长长地吐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转身回营。

而宁远城的那一边,又何尝不是作足了准备。袁崇焕一边巡城瞭敌,一边同朝鲜使臣翻译韩瑗等谈古论今,看到努尔哈赤在城西北五里路远的地方扎下营盘,袁崇焕很想试试安在城墙上的红夷大炮。

早在五年前,袁崇焕就了解了宁远城的重要性,于是立马就向朝廷提议修筑宁远工事。刚刚完工不久,努尔哈赤就气势汹汹地带兵而来了,看来工事修得很及时。虽然满洲兵来势凶猛,好在宁远城已经装备了徐光启从澳门购买的红夷大炮,并且宁远当时守军三万,相比于虽长于骑射,但远道而来的后金军而言,宁远城的胜算还是很大的。袁崇焕扫视了一眼在宁远西北处的金兵,向下传令:偃旗息鼓待之。这一天是1626年的正月二十二日。

翌日上午,努尔哈赤传令,命大军调往离城五里之处,横截山海大路,安营布阵,并且在城北设置统帅大营。传令完,他又查看了昨晚研究的作战部署。努尔哈赤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进士出身,年龄才四十出头,但是,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自己不可轻敌。为了探清敌方主将的实力与才干,他传令下去,把准备杀掉祭旗的汉人奴隶放回去,传达他的汗旨,许以高官厚禄,劝袁崇焕投降。

本来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投石问路之举,没曾想,努尔哈赤太不了解袁崇焕了。他的汗旨到达袁崇焕大营,并没有激怒袁崇焕。这个时候的袁崇焕感觉这是一次绝佳的好机会,对方都已经把大军摆到自己的眼前了,这无异于是蔑视大明军的实力,这个时候,适当地杀杀敌人的锐气是很合适的。于是,袁崇焕传令,命家人罗立向城北的后金大营开了红夷大炮。这炮声一响,后金立马损失了好几百人马。努尔哈赤一看状况不对,立刻下令撤退,将大营移到城西。努尔哈赤一看袁崇焕的态度这么强硬,不投降也就算了,居然向我开炮,于是召开作战指挥部属会议,决定明天就开始攻城。

二十四日上午,努尔哈赤狂风骤雨般的进攻开始了,首先是灵活地运用推楯车、运钩梯进行辅助攻击,步兵骑兵也开始蜂拥进攻,万箭齐发,朝城头上射去。

而在城堞上面,箭镞像下雨一样,悬牌被射得犹如刺猬。明军凭借着城墙坚固,展开守卫,既不怕城下骑兵猛冲,又能够躲避箭矢射击。

努尔哈赤一看这种铺天盖地大面积的进攻没有效果,立马改变策略,集中兵力,猛力攻打宁远城西南角。左辅、祖大寿率领主力军赶到支援,把大炮和大量的杀伤力武器调集过来,综合使用中外武器,矢石、铁铳和西洋大炮,向城下三重攻击。中西合璧效果就是好,后金兵立马就开始死伤累累。

懂得灵活应战的努尔哈赤又调整火力移攻南城。由于从小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深,努尔哈赤学会了《三国演义》里面攻城的多种打法,比如说现在用的这种——凿墙术,调集军中力气大、身手快的士兵在城门角两台间火力薄弱处凿城。守城的官兵也不是木头人,两边火力都向中间发动攻击,总算是破了努尔哈赤的凿墙术。

努尔哈赤现在有种“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感觉,上不能攻上城头,下不能凿穿城墙。在袁崇焕的训练下,对方始终坚持贯彻“以城护炮,以炮卫城”的中心思想。都司佥书彭簪古指挥东、北两面大炮,罗立指挥西、南两面大炮,布防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可谓是无懈可击。而红夷大炮也确实厉害,从城上攻击,可以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而每炮所中的地方,轰炸范围可以波及数里。

我们再来看这两军对垒的士兵的攻击状态,城上的大明士兵,自上而下,在地势上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打起仗来,得心应手。而城下的满洲兵就很遭罪了,不但要顶着炮火,用楯车撞城,还得冒着严寒,用大斧凿城。大明官兵如果高兴了,还能在城上发发矢镞、掷个礌石、飞飞火球、投个药罐玩。而满洲兵就得在城下跳来跳去如跳水坑般地匍匐前进。但是,满洲兵太会玩命了,都已经死伤无数了,还在前仆后继地前进,冒死都不退。前锋挖凿冻土城,凿开的大洞就有三四个,宁远城受到了严重威胁。

袁崇焕在城墙上一边躲避着满洲兵的箭矢,一边忧虑地看着城墙下的满洲兵,思考着退敌良策。在危急的重要关头,他身先士卒,不幸负伤,负伤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可是,袁崇焕并不把这点小伤看在眼里,他撕开自己的战袍,把左肩包裹起来,依然指挥战斗。身边的士兵看见主将都不怕死,很受鼓舞,一个个都不要命地发矢镞、掷礌石、飞火球、投药罐(当然,城下的满洲兵又要左蹦右跳了)。袁崇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在守城最危急的时刻,袁崇焕发明了一个新式武器,还给这个新式武器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万人敌。他命令官兵用芦花、棉被装裹火药,然后把柴包裹上棉花,并且搀上火药,用铁丝吊到城下。再组织一个五十人的敢死队,把他们放到城下,用这些新式武器烧杀正在挖墙脚的满洲兵,火星所溅到的地方,无不糜烂。这新式武器万人敌果然威猛异常,很有效果,很好地阻止了满洲兵的猛烈攻势。

这一天,努尔哈赤带领部队,从清晨一直打到了深夜,尸体堆积城下,几乎陷城。努尔哈赤退兵休整,决定次日再战。

第二天一大早,努尔哈赤决定倾全力攻打宁远城,袁崇焕继续贯彻“以城护炮,以炮卫城”的方针,用大炮猛烈攻击攻城的满洲兵。努尔哈赤损失惨重,满洲士兵忌惮大炮的威猛,而不敢继续前进攻打。

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继续围城攻打,袁崇焕依然大炮加火药往下打,努尔哈赤抵挡不住,决定退兵。退兵时,他才发现觉华岛是袁崇焕储粮的地方,于是派武格纳率蒙古八旗履冰攻击觉华岛。岛上守军大多是水手和商民,没有什么战斗力,三万人全部被金军屠杀,岛上的船只粮草尽焚。袁崇焕直到中午看见觉华岛方向黄烟滚滚,才觉察到觉华岛的布置失算了。当天下午,努尔哈赤不敢持续作战,下令迅速东撤。在一片凄惨的哭声中,他于二月初九回到沈阳城。

宁远之战后,金国的困难日益加剧,努尔哈赤在困苦中怀疑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多,身体倦惰,在信心不足中带有悲观情绪。终于,努尔哈赤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细数努尔哈赤的一生,从一个边塞小奴,没有上过学,没有显赫的家族基础,以采集松子和人参为生计的人,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没学历、没地位、没钱财,变成了后金的建立者,他的成功确实很令人惊讶。努尔哈赤既没有超人的旷世奇才,也不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和他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努尔哈赤小时候有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从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看出来,他从小过的这种颠沛流离、屈居人下的生活,这种生活把他锻造成为一个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忍耐思进的人。所以,努尔哈赤最初的动力应该是来自生活的压力,而命运这只翻云覆雨手把他推上了历史的前沿,他就不得不按照这个时势走下去了。这个兴许就是我们时常说起的“时势造英雄”。

所以,成大事者,不一定要有旷世之才,但必须要有坚韧不拔之志。